以学生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02-20 00:35杨海昌庞玮张凤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杨海昌 庞玮 张凤华

摘  要:农业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生态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提升学生主观上的生态环保意识,从思想引导和教育的维度完成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激發学生主观上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实践学习积极性。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和内容的必要性,随后结合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思政教育与之融合时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教学内容,借由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方法应用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引导,实现农业生态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目标,最终提升学生主观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与责任感。

关键词:农业生态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24-04

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方法。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能够提升专业教育的内涵、丰富专业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专业课程教学,从行动上积极实践专业课程要求的主动性。在农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农业生态学是一门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这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思想引领的方式为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帮助。

一、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

(一)是“大思政”政策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被放在了重要地位上的一个典型表现。尤其是在大思政政策提出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现代专业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一个必然要求。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教学方法的同时重视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力求通过思想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密切关系,从而促进学生通过思想认知的转变为专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对大思政这一宏观要求的积极实践[1]。

(二)是提升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深刻性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态学本身就是生态环保与农业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融合。农业作为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度最高的专业,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本身就需要从生态环保和自然环境平衡维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尤其是在生态学角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结合生态学的专业理论和生态平衡维持的基本要求对农业生态学的课程进行讲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若教师能够从思想维度融入一部分蕴含生态环保理念和意识的教育教学内容,意味着农业生态学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都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这对提升教师课程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有非常关键的促进意义。此外,在农业教学当中积极结合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刻认识,进而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从精神和思想上都更加认可该门课程,全身心投入专业技术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元素和相关教学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学生主观上对课程学习价值的认同感[2]。

(三)是为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思想指导的重要条件

对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教学而言,除了从理论角度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外,还需要融入一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若教师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中,通过思想引领的方式将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和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播,从实践应用的意义和有效性角度向学生进行讲解,则学生参与实践时的坚定性和科学性就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对学生更好地参与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基于农业生态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应当注重两者融合过程中现阶段的准确把握

融合教学的切入点把握是指教师应当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础课程体系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在具体的教学融合开展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找到两者实现融合教学的衔接点,确保选择的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时,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农业方面教育课程内容的融合切入点,以便升华农业课程教学的水平层次。使得农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在整体层次上得到提升。找准衔接点还有利于提升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创新性和生动性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二)应当针对融合教学的开展准备充分的素材资源

融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课程教学的素材和资源的应用在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上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特征,在整体的课程教学融合过程中注重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素材的应用。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应对一些新型教学模式组织中所需要应用的辅助工具素材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试,确保在正式的课程教学开展前各方面的资源素材都能得到充分准备。

(三)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都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对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满足主观上的学习需求是高等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进行应用以及组织具体的课程教学时,都需要随时征求学生的主观意见,尽可能应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对学生意见的采纳也能促使教师从主观上形成更好的创新性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发挥出教学引导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一)思政元素的融入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引导开展前或教学融合执行前,对思政元素进行良好的筛选和分析,以便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实际情况,融入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帮助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3]。具体来说,思政教育元素与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实现融合时,可融合的相关元素类型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三是时代精神文化自信方面的内容,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可结合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对比分析,选取不同思政教育主题背景下可作为切入点的教育引导素材和内容,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元素的作用提供帮助。为了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进行细节性的规划与分析,将宏观上的知识体系与细节上的知识要点进行明确把握[4]。例如在基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关系的相关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元素作为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对自己所生活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农业生产状态与环境进行保护,这就是对国家表达爱的一种非常直接的形式。教师要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认识到宏观上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需要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态环保的行动践行自己的爱国之心。关于其他几种类型思政教育素材的融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农业生态学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实现融入应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不仅强调要针对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任务,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强调融入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对学生来说,教学设计效果的生动性若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其主观上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同感就会同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在推进中的顺畅性也能够同步得到提升。从宏观的教学目标来讲,教师应当首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并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才能最终为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有效支持。生态学方面的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更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于教学设计的工作,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开展好两者融合的教学。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入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案例,或者以在教育工作中基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基于实践课程本身的内容挖掘思政教育开展的素材和方法,达到全方位实现两方面教育教学工作融合的目标[5]。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时,教师可酌情选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或在线教学平台,促使生态农业教学实践案例的讲解和呈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生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从日常生活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农业生态安全与个人日常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的紧密关系,最终达到两者融合教学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些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性较高的宏观战略,从这些战略的提出与农业生态学的紧密关系入手,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将思政教育元素作为宏观上的思路引导。例如教师可将“三农”问题与学生的课程学习融合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思政教育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从主观上提升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自主创新性。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入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融入角度出发,基于现阶段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生态平衡问题越来越凸显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对现阶段生态环境破坏和进一步维护与优化问题的看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为进一步的实践教学引导打好基础。

四、拓展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一)注重常规课程教学中的哲学思想挖掘

哲学思想是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并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想意识状态。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任何问题的分析都能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能更加全面地在充分考虑多方面元素的基础上,实现为解决问题寻找更好策略的目标。哲学思想的挖掘还强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要求以及时代背景融入具体的思政教育与农业生态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背景的全面融合,使农业生态教育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全面匹配,提升这门课程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二)注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挖掘生态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

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专业教育需要追求的重点目标。对高校学生来讲,不同学习层次和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同一专业的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和阻力存在差异。尤其是农业教育这种相对来说与学生的客观距离较远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教育与引导。虽然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逐步走向稳定和提升的状态,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问题也同步出现。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三农”问题是农业领域现阶段的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如何维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则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时,需要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农业生态学课程理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结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互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稳定良好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不断加强个人的理论学习力度,提升实践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个人的学习热情与未来的工作热情,为真正具备农业生产技术和能力打下基础[6]。

(三)注重农业生态学相关实践课程的匹配融入

实践与理论是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应当充分重视的一种教学内容结构。这里所提的实践匹配课程是指教师可利用实践课程的相关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应用状态,也引导学生认识和接触一些基于农业生产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现阶段的治理状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设定具有生态环保主题的实践活动主题,为学生的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开展效果提升提供支持,让学生利用实践活动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生态环保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真正意识到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學习当中拥有更多的动力。当学生有了实践学习经验的积累,其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应用方法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最终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也具有非常关键的实际意义。

五、结语

研究可知,在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元素是宏观上思政教育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必然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特点,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学生这方面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帮助。作为教师,应当积极提升个人的思想认知状态和水平,找到科学的融合教学切入点,为两者融合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阳明. 本科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四川农大国贸专业为例[J]. 中外企业文化,2020(08):66-67.

[2] 王慧,张芸香,郭晋平. 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J]. 2021(29):178-180.

[3] 杨海昌,潘旭东,杨乐,等. 《农业生态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5):148-149.

[4] 程爽,王莹,刘冰冰,等.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生物学为例[J]. 山东化工,2019(21):213-214.

[5] 韩玉玲. 试论“课程思政”建设之教学资源优化——《生态文明通论》教学资源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 经济师,2020(07):180-181.

[6] 刘振宁,曹雪,戴圣杰. 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31-233.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项目(项目编号:KCSZNX-2021-20、KCSZ-2020-02);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农业生态学”(项目编号:GX12362)。

作者简介:杨海昌(1990 —),男,博士,石河子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绿洲生态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庞玮(1977—),女,博士,石河子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张凤华(1970 —),女,博士,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绿洲农业生态及绿洲资源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