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双减”不成为新的教育焦虑

2022-02-21 06:32童文兴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双减政策

童文兴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国家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的一次努力,全社会高度关注。而要落实“双减政策”,除了政府强力行动之外,还需要从理论层面回答好“什么是新时代需要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从哪里来和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三个重大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双减”政策才能真正有效落地,基层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才能彻底放下心,而且也可以大大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育焦虑 教育质量

国家“双减”政策的强势出台,应该说是猛药去疴,这是破解教育内卷化的猛斧利剑,是重塑良好教育生态的国家努力,也是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建设美好教育的霹雳行动。但也不难发现,在“双减”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家长,甚至一些基层政府,对“双减”政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里“嘀咕”、不踏实的观望心态。比如,一些基层政府和教育者担心“双减”后区域或学校教育质量会下降,社会会担心“双减”政策执行的长效性和力度,一些家长很容易陷入怕自家孩子因“双减”学习竞争力下降等“囚徒困境式”的新焦虑。这种顾虑、观望和不踏实心态,是“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导致在政策执行中出现患得患失现象,因政策执行不彻底、留有余地,效果打了折扣。因此,要想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成为促进中国教育生态转变的历史契机,成为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政策,而不是产生新的教育焦虑的源头,就必须适时回答好什么是新时代需要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从哪里来、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新时代需要的教育质量观

讲教育,一定绕不开教育质量这个话题。教育质量是衡量一切教育改革政策好坏的关键性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是教育里的“霸道”,也是“王道”,一切都得为它让道。一切教育改革和政策,只有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才会被各方认可。如果不能促进,就得不到认可。在教育质量这个问题上普遍存在以结果论英雄的现象,而不太会去考虑社会、学生、学校到底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显然,这样一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必须向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讲清楚、回答好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个大问题。

当前基层反映的对“双减”后教育质量的担忧问题,是一种基于传统教育质量观的本能式反应,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个道理是建立在“唯分数”的传统教育质量观基础之上,建立在以“升学率”为主要教育追求的传统教育政绩观上,而不是我们新时代所需要的教育质量观。因此,要扭转对“双减”后教育质量的担忧,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借“双减”的政策机会,破除旧有的教育质量观,树立起新的教育质量观。如果依然还是因循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政绩观,不消除社会对不合理教育消费的现实需求,“双减”政策的落实就可能会被打折扣甚至落空。在政策执行上也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导致巨大的政策执行成本。

何为新时代的教育质量观?就是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要求,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培养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是“双减”政策能够落地的关键。没有价值观的认同,就很难有政策的落地。而正确教育质量观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促进基层政府、教育者、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我们发现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愚昧荒唐的错误认知,也有很多无知无畏的跟风局面,有的甚至到了严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地步而不知停止。作业过多、考试频繁、睡眠过少、运动不重视、德育动嘴而不动手等现象之所以反复、普遍出现,并被当作提升教育质量的经典药方,从根源上讲都是对“人如何成为人”“人如何学习”“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等教育规律缺乏深刻认知的必然结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社会普及正确的教育质量价值观,祛除头脑中不合时宜的错误教育质量观。尤其是政府层面和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的科学认知上先行一步,真正理解新时代教育质量的新内涵,从内心上理解并认同国家“双减”政策背后的教育考虑和国家意志,认识到“双减”政策是教育回归人的价值,是对新时代追求人的健康幸福核心诉求的教育回应,是对社会需求和国家使命变化的自觉回应,从而更加坚定地支持落实“双减”政策,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培养目标。家庭与社会也需要正确的育人价值引导,提升对教育质量的科学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教育焦虑,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奠定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

第二個问题:教育质量从哪里来

强调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考试分数的合理性。在当前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的招生录取体制下,无视考试分数的重要性显然是极不现实的。同样,离开考试分数谈新时代教育质量观也是十分苍白无力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从科学规律上讲是不是有比考试分数评价更好的路径。这里面,尤其需要讲明白的是,在减少培训、减少作业、减少学习时长、减少考试的新背景下,教学质量是不是一定就会降低?这些元素与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的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摆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要好好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能让社会减少教育焦虑,减少教育中的简单化的甚至是愚昧无知的做法;如果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会增加社会的焦虑。而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理论上、从科学上讲清楚考试成绩从哪里来的问题,破除抓教育成绩的“一根筋”,给大家吃一颗“科学定心丸”。

首先,要讲清楚靠过度的培训、作业、考试等方式提高成绩的局限性、危害性。教育里的一些迷思是需要大力破除的,对于培训、作业、学习时长的过度依赖不仅仅是功利的结果,也是不正确的认知结果。所以必须把科学的认知告诉教师,告知家长,学习绝对不是时长、作业、培训的“华山一条道”。其实,许多专家的研究报告已经很好地揭示了这种教育迷思的极端错误性。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等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通过对181个区县、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的七年多跟踪调研,发现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还出现了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成绩却不增反降的现象,提出“优秀学生参加校外补课百害无一利”的论断,并指出中等学生也有这个趋势[1]。

对于作业时间的问题,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哈里斯·库珀(Harris Cooper)教授对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业时间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在合理的作业量范围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他提出高中学生每晚的合理作业时间是1.5~2.5小时,初中生的作业时间和学生表现之间的正相关在每天1小时以后明显减弱[2]。根据PISA测试数据,中国学生是接受校外培训时间、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远远高于芬兰、日本等国家,但我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占有明显优势,属于低效的勤奋者,特别是在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等关系未来发展的可迁移能力等关键性指标方面落后。

其次,要讲清楚成绩应该从哪里来。成绩应该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来,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来。五育并举的培养格局不仅仅解决一个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体系问题,更要解决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法路径问题。五育并举是教育价值目标,更是实现这样目标价值的重要方法论,而这一点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五育并举的培养格局是全面提升新时代教育质量的真正王道,也是提升智育分数的有效科学路径。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充分表明,成绩可以从良好的德育中来,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的内驱力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问题,破除当前存在的学习无意义的“空心病”问题,由因外在压力的“被迫学”向有内在动力支撑的“我要学”转变。与此同时,良好的德育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绩可以从体育中来,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发现,一定强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分泌,而这些物质可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意志力。另外,运动还有降低焦虑、治疗抑郁等作用。成绩可以从美育中来,美育是一种世界观,让孩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问题,有助于养成发现美的品质。成绩可以从劳动教育中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劳动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杜威大力提倡教学做一体,陶行知“劳力上劳心”的主张,都是对劳动教育在促进智育发展方面的肯定。当然,成绩也可以从科学的智育中来,要加强对教育学的研究,加强对先进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加大力度推进课堂改革,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深度理解、深度思考,加强对作业的研究和管理,推进基于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提高学习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第三个问题: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

人是现实的产物。“双减”政策最后能否落地,培训机构、家长、學校、教师的纠结观望状态能否彻底结束,心中那份教育焦虑能否彻底解除,最后看的还是一个教育评价问题。教育评价是最终的指挥棒,教育评价不改变,一切都无法改变;教育评价改变了,教育思想和行动也会随之改变。可以看到,教育评价是破除旧教育观,树立五育并举新时代教育质量观和落实“双减”政策的最有力政策武器。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这些重磅政策的出台对于教育评价的体系建设、价值选择和路径选择等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方向性意见。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见效、看得见,使之成为教育者、社会、家长乃至政府必须时时刻刻掂量掂量的“心头念”。在评价体系中,当下最关键最紧急的是要扭住学生评价这个“牛鼻子”,把学生评价按照新时代评价要求落细、落小、落到位,成为可衡量、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使之作为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切入点,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建设中“四两拨千斤”和一锤定音的作用。

对于学生评价最关键的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要紧密结合未来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就当前来讲,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一是改革单一考试式评价,建立全要素综合评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所以被虚化,五育并举之所以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盖源于它们没有被纳入中考、高考,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这反映的是唯考试、唯分数的错误观念,其背后是制度的缺失,而不是考试分数本身的错误。在义务教育公民办同步招生、高中招生改革的新政策背景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内容的全要素综合评价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机会。把五育并举纳入评价并不是简单地把五育折算成一个考试分数,而是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评价结果运用体系。比如,德育可以采取等级评估形式,至于德育等级指标如何构成,可以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如小学侧重于习惯、初中侧重于自律、高中侧重于利他等发展路径。对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也可以采用德育的评价形式,作为升学的一个基本前置条件。而且美育和劳动教育可以采用代表性成果评价的形式,体育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形式。评价的运用和评价形式都服务于促进人的发展这一过程目标。二是改革结果导向式评价,建立诊断式过程评价。当前考试之所以走入误区,是因为考试被作为鉴定学习成果和学生之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手段,忽视甚至放弃了考试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上的重要功能。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大幅减少考试频率,更要改变考试的功能,除了中高考等考试之外,其他考试都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诊断手段。三是改革全能苛刻式评价,建立特色欣赏式评价。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部发展,更不等于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方面的全部发展,更不能把这种发展作为比较鉴别的工具。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生物性基础、家庭基础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在评价上必须建立基于个人特性的特色化评价,一个人一把尺子。最关键的是建立基于发现个体特长天赋的欣赏式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底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要从天赋入手。寻找并激发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天赋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一个学生获取自信走向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四是改革死记硬背式评价,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评价。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知识的识记已经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基于工业化初期流水线式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日益个性化的时代新要求。新时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于成长型思维、合作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人。因此,在中高考命题中应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试,代之以思维、思考和能力、素养的考试,用考试命题的转变来推动学习的革命、课堂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补课时间越长学业成绩反而下降!这份报告揭示了影响学业成绩的9大要素![EB/OL]. (2021-05-16)[2021-10-13] https://mp.weixin.qq.com/s/GzbI-WWAEYEfa115aLBYjg.

[2] Cooper H,Robinson J C,Patall E A. Does Homework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1987—2003[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76(1):1-62.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