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阅读教学中的几种错误对话

2022-02-21 13:38汪洋
关键词:对话阅读教学

汪洋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还原选文时错解编者意图、理答释疑时曲解学生认知、落实语文要素时误解文本主旨等错误对话。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全面透彻地领悟编者意图;拨云见日,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细腻情思;深入钻研,准确清晰地把握作品创作主旨。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编者意图;学生认知;文本主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关于对话,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错解编者意图、曲解学生认知、误解文本主旨三种错误倾向。

一、还原选文时错解编者意图

语文是母语,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这门课程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了完成以上育人功能,教材编者在以文选型为主的教材的选文上煞费苦心,可谓大浪淘沙。

如《丁香结》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文描写的是作者目睹城里城外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不禁想到自己的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到古诗词中象征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编者选编此文,意图很明显: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时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理解了课文最后一段话,就能够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人文的角度,此刻育人目标即已达成。可有一位教師这样展开结课教学:

师同学们,《丁香结》这篇文章选作课文时是有一些改动的,原文结尾还有这样一段——

(出示: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师自己读一读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生最后一句是疑问句。作者的意思是面对来年新的结,不确定能否再解得开。

生我从最后一句读出了作者对自己来年战胜人生愁怨能力的怀疑、不自信。

生我从最后一句读出了作者面对困难已心生退缩的念头。

这是一次有点糟糕的“还原”。课文中明明删除了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留下一个阳光的结尾,学生从课文结尾中也已经体会到作者面对人生中不顺心事的自信、豁达和勇气。可这位教师竟然置教材编者对原作的改动意图于不顾,硬生生地把文意拉回到“怀疑人生”和“不自信”,使作品前半部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一下归零,甚至变为负数。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编者要确保文本遣词造句用语规范;从人文性的角度,编者要确保文本思想内容健康,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从选文到课文,教材编者总是谨慎细致地对每一篇选文进行修改。教师要使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必须准确领会编者意图。首先,树立单元统整概念,思考:编者为什么把这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内?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为什么这样排序?同一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几篇课文训练的梯度又是怎样的?其次,比对选文和原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是编者在选文的基础上改动后入选的,编者之所以要修改原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文本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有的是文本思想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比如《丁香结》的原文结尾;有的是文本思想内容暂时不适宜当下的学生去学习、体悟。修改的内容与意图,学生不一定要知晓,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避免南辕北辙、背离教材的育人初心。

二、理答释疑时曲解学生认知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彼时彼境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结晶,要想真正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读者必须入情入境读懂文字背后的那个人——作者。

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第3自然段的教学:

生老师,乌鸦并不美,更不动人,为什么作者说“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是呀!乌鸦羽毛乌黑,叫声又难听,人们常常把它当作一种不吉祥的象征。你们是怎么理解这里的“动人”呢?

生乌鸦很聪明。它知道捡拾小石子投到瓶子里喝水,把坚果丢到马路上让汽车压碎去吃果肉。爱屋及乌,因为聪明,自然看上去是动人的。

生乌鸦反哺,它是一种懂得感恩的鸟类。

(教师不置可否。)

生乌鸦在日本很受尊奉,被日本人当作神鸟。本文作者清少纳言是日本人,所以她眼中飞行的乌鸦是动人的。

(教师十分满意,带领全班热烈鼓掌。)

不得不夸赞第三位应答学生的知识储备很丰富,但如果按此思路去理解这个问题,就误读了散文内容。

《四季之美》是一篇外译散文作品,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作家清少纳言。作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年四季中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和冬之早晨不同时间的景致,观察细致,感受细腻,营造出独特的韵味。作者没写常人爱写的夏夜皓月当空之美,却写了暗夜、雨夜中萤火虫挂着朦胧的微光翩翩飞舞之美;没写冬晨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之美,却写了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的闲适之美。至于秋天的黄昏为何要写乌鸦归巢的动人之美,我们先来欣赏薛法根老师的这一片段教学薛法根.散文教学的关键点——《四季之美》教学片段及反思[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7/8):1822。  :

师(出示乌鸦图片)美吗?

生不美。

师(出示归鸦图片)乌鸦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正在回家的乌鸦可以叫作——

生归鸦。

师有了一点人情味了,化了一道妆,接着看——

生(齐)点点归鸦。

师两三只,三四只,三三两两地赶着回家的乌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美,很温馨。

生感觉是一幅很漂亮的画,好像更有人情味了……

师有了一点诗意,又化了一道妆,这里把丑的变成美的,用了什么?

生叠词。

师叠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从声音中传递出一种喜爱。

清少纳言是一位宫廷里的侍卫官,她是一位很优雅、有生活情趣、能享受到生活中一刹那的惬意的女子,她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用细腻的笔法写下乌鸦归巢时的动人之美。薛老师读出《四季之美》文字背后的“那个人”,他的课堂上传递出的乌鸦动人之美不只是关于乌鸦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还是文字之美、文学之美和作品语言建构之美。

阅读的美好,就是跟着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走进散文描述的美好境界。读散文,要能够读出作者的心思、性格、襟怀,甚至写作时的一颦一笑。这样的阅读就是穿越文字丛林,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对话中照见读者自己: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眼光?是否有作者那样的思考?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生活态度?如此,散文才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一句话:阅读散文,我们要读懂散文背后那个人——作者。读散文如此,读其他类型的文本也应如此。

一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什么样的时代,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比如,是大唐盛世造就了诗仙李白,也让一个个渴望到边塞建功立业的诗人喊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时代最强音。

二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漫游祖国大好河山让李白的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颠沛流离的逃亡经历让杜甫十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百姓的疾苦。

三要了解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心境、情境。宗璞在《丁香结》中写道:“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样的乐观情怀,是在她遭受病痛折磨、亲人离世时的自我激励。

四要了解作者行文的风格。比如,悲惨的人生经历,疾病折磨的痛苦现状,让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回忆起那个曾经给她自由童年的祖父的园子、那个疼她惯她给她快乐的祖父时,写下“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这样看似重复却又十分温暖的句子。

三、落实语文要素时误解文本主旨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它让一线教师不会在面对一篇篇陌生课文时为“教什么”而迷茫。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去教学,就是抓住这一单元训练的“牛鼻子”,不偏倚。然而,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种唯语文要素、僵化使用語文要素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基本思路是按照课文的段落顺序,先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点明“迅速”是万物夏天生长的特征。接着问:“课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哪些事物的生长?”然后,逐段学习,梳理出文章抓住许多动植物、非生物以及人来写,最后得出他们在夏天里都是迅速生长的特点。

《夏天里的成长》是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开篇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全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用了三个自然段,分别列举了生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都具有迅速生长的这一特点。同时,第二自然段又是围绕“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一句,分别列举了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菜7种生物,以及小猫、小狗、小鸡、小鸭4种动物,写出了它们的迅速生长。全文有全文的中心意思,段落有段落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知道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单元语文要素自然就落实了。

然而,《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不是就只告诉我们“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呢?我们来看单元导语中引用的南朝文学家萧统的一句话:“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就这篇文本来说,“中心意思”是不是就等同于“立意”?我们来看课题“夏天里的成长”,关键词是“成长”,而文章中心句里用的是“生长”,一字之差,意思不同。“生长”用处较广,可以指有生命的,也可以指无生命的;而“成长”一般多用于人,作为文章题目的文眼,它在暗示我们,作者的指向是人的迅速成长。倪文锦.聚焦夏天里人的迅速成长——反思《夏天里的成长》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0(12):2425。说到这,我们似乎就明白,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文章的立意(主旨)是最后一句话:“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人的一生可分为婴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就像从夏季农作物的长势可以推断秋天的收成一样,人生的夏季是决定人成材与否的关键时期。

我们发现,有的文本仅仅抓住语文要素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重语文要素,但不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教学目标的指引,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个点。日积月累,逐步、长期地坚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但语文要素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第二,关注题眼,精准把握文本主旨。文本内容人人看得见,而其中蕴含的真意往往是有心人才能得之。揭开文本面纱、领悟文本主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关注题眼无疑是重要方法之一。“夏天里的成长”中的“成长”,“小英雄雨来”中的“英雄”,“军神”中的“神”,“将相和”中的“和”,这些题眼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切入口。

猜你喜欢
对话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