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丹〈论语〉心得》之谬误

2022-02-23 14:27刘庆兰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颜回论语孔子

刘庆兰

一、《论语》背景简介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直到战国前期,《论语》的编撰工作才告一段落。全书分为二十篇,共计四百九十二章,记录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比较集中全面地阐述了孔子的伦理观、教育观、政治观、道德观、鬼神观、义利观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由于《论语》语言简练且意思完备,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十分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论语》对于人们追求幸福安然的人生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论语》代表着孔子的思想,是孔子践行的标准,是对中国影响既深且巨的一本书,学者们应当将《论语》熟读成诵,若是无法做到,也应当多多翻阅,摘抄其中的经典语句作为人生警句,并在生活之中践行,以求内外兼修。再读《论语》时,我们可以通过圣贤的语录,去思考问题,启迪心扉。怎样将新的时代意义赋予《论语》之上,怎样使《论语》走进生活,既是当代学者应当思索的问题,亦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普及、传播古典文化的过程中,于丹老师是功不可没的重要使者。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中,如“文化观点”“百家讲坛”等,于丹老师进行了一系列讲座,如“《论语》心得”“《论语》感悟”“《庄子》心得”等,用自己的生命感悟传播了传统文化,用自己的青春激活了经典当中优秀的精神基因,在教育界、文化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她曾先后在我国以及美、法、英、德等多个国家,举办了一千多场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掀起了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论语〉心得》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超过600万册的国内销行量,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获得了几近40万册外文版销行量,荣获版权金奖(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

二、讨论《于丹〈论语〉心得》各章之谬误

(一)《论语·阳货·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于丹老师解释为:“苍天在上,静穆无言。”(《于丹〈论语〉心得》第6页)

于丹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此言不对。首先,道家的主张才是“不言之教”。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道:“宋氏翔凤发微云:……行不言之教。”其次,如果儒家真的主张“无言也是一种教育”,那怎么还会有《论语》一书的出现呢,要明晰地了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书籍,其中详细地记录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这一章的解释为“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由此可知,孔子说“天何言哉”是针对“予欲无言”这一特定语境进行阐释的。最后,在孔子看来,“身教”与“言传”是同等重要的。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里将《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解释为:“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实、信任。”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也。”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戒人慎言也。子曰:‘予欲无言’者,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以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

说明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谨言慎行、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并重的人,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恰到好处,行为世范的老师对自己的主张总是能够身体力行,在他不说话之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他的行为理解老师的意思。人要学习,不一定要听老师讲述,孔子把自己与天作比较,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想要说话了,这正像上天从不开口言说,却可以使四季依旧运行,万物照样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味。《老子》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自其然也,上天就很自然,生长了万物于人,从不计较得失,不论万物是好还是坏,它都公平待之。

(二)《论语·颜渊·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于丹老师解释为“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且将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若三者不可兼得,去掉三者的顺序是怎样的时候,于丹老师回答道:“‘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于丹〈论语〉心得》第9-10页)

而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解释道:“先生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

由此可知,于丹老师在这一章中有两个错误之处:第一,将“足”字翻译为“足够的”,这时是形容词的词性,但此处的“足”字应当翻译为“使之足”,乃是使动用法。第二,将“足食”放到了“足兵”之后,无疑是将原文的先后顺序颠倒了,“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与孔子不得已才先“去兵”的思想是相悖的。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贵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者,此答为政之事也。……”

这里正是孔老夫子的政治观,能否绝对奉行,须看时代与统治者的格局。孔老夫子的政治理想很高大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变通,懂得审时度势,不可太过迂腐。一个国家,要做到自立富强,需要小日子滋润——“足食”;需要兵强马壮,国防固若金汤——“足兵”;需要人民对政府有信仰——“足信”。这三者说着容易,做着艰难,假如受时代局限而没有办法三者兼顾,要在这三者之间少做一件事时,孔子选择先减掉军事的经费,缩减人事的预算。若一个国家极其落后,把军费撤销了,依旧无法维持的话,在“足食”和“足信”间,孔子选择了“去食”,可以贫穷到没有饭吃,唯有一“信”,必须始终恪守。这是政治大原则的底线,唯有人民相信政府、拥护政府并且信仰坚定,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能有力量摆脱落后,实现富强。

(三)《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于丹老师解释为“……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于丹〈论语〉心得》第11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论语疏证》说道:“树达按:……颜渊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此孔门弟子中颜渊所以独为孔子所称也。”

这足以证明颜回安于“箪瓢陋巷”,并非是“穷乐呵”的生活态度,而是他始终明白自己的人生志向是什么,不忘初心,对未来充满信心,颜回能够做到“不改其乐”,是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恪守,对心中的大道的坚持。孔子也曾问过颜回,为何不考虑去做官?颜回说自己家里的田已经够自给自足,鼓琴自娱,自得其乐,因此不愿意出仕。就连孔子都大加赞赏,这就是为什么颜回独得孔子“恩宠”的原因。颜回的境遇看起来简单,实则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的贫民窟中,还能坚守心中大道,依旧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为环境所迫,心境还是恬淡舒适,是怎样不为尘世所及的境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顺意,能在逆境中依旧热爱生活,本是无可厚非,且不论颜回是否真的做到了泰然处之,即使是惺惺作态,也属不易。

(四)《论语·里仁·子游曰:事君数》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于丹老师解释为“‘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于丹〈论语〉心得》第39页)

此处更应该解释为“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

“数”意为密,屡屡,根据上下文应意译为“烦琐”。“事”意为“服侍”,于丹老师将“事”译为“有事没事”,将“数”解释为“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都是不对的。

杨树达《论语疏证》:“数者,不可而不止之谓也。不可而不止,则见辱与疏矣。……”

何晏《论语注疏》正义曰:“数则渎而不敬……。”

对统治者尽忠,须得小心为上。君王不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但不必多次,次数多了,非要做像魏征那样的忠臣,就纯属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甚至连命都会丢掉。对朋友亦是如此,当朋友不对时,你劝他劝多了,结果彼此不欢而散,很可能会导致冤家路窄的局面。我们需要谨记,对他人说的所有话,不过都是建议,别人没有义务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改变不了他人,那就做好自己。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将变得容易一些。

(五)《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于丹老师翻译道“……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于丹〈论语〉心得》第42页)

这种解释,那是不够恰当的,因为于丹老师谈论这句话时忽略了孔子说出此话的具体语境。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当时,已经被“三家”专政的鲁国,士大夫行使着诸侯的权力,而“三家”的家臣又行使着士大夫的权力。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是希冀当权者们以天下为己任,不是将谋其政的政治观念颠覆为专制者让老百姓莫问世事的愚民政策。

何晏《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戒人侵官也。……欲使各专一守于其本职也。”不可越俎代庖,行使不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才劝导道:“不在此职位上,即不谋此职位上的事。”也就是说从政者不该谋求非本分的权力,值得注意的是,“谋”字应译为“谋求”,于丹老师译为“做”,“政”为“权力”之意,却又译为“事”。

如此一来,《论语》中的不要越位“谋权”,就被轻描淡写为“做工作”,语义隐约传达出了莫要多管闲事的消极精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劝谏从政者不要滥用职权,行使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谋其政”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执政者只有在相应的位置上才能“谋其政”,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推托的理由,作为不给他人提供帮助的挡箭牌,这句话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己”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意味在于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要与他人共同处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做真正的学问。同时也是在告诫学生,在不了解一件事的真正面目时,不能妄下定语,不可随意造谣传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于丹〈论语〉心得》中对《论语》的解读存在着多处谬误,有的是对字词的解释偏离原意,有的是谬解了《论语》原文,有的是和孔子的原意背道而驰。在遣词造句、行文逻辑以及标点运用上,文中也存在着不少欠妥之处。这告诉我们,解读经典需要建立在具备深厚的古汉语语言知识和自己对经典真正领悟的基础上。这不但要做到对古字词的严谨训诂,更要对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资料有翔实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解读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一心所得”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但是不可曲解原意,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文章自身的文字功底和叙述质量。

弘扬、传播经典文化是每一个热爱华夏文明的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事。但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是,如何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确保经典文化不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原味。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后,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吹捧,不论是其内容上,还是其语言文字上,都被人数次引用、仿效。这无疑会让当今社会的语言文字的使用更为混乱。“求道真”应是知识分子与正直之士的终极追求。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身为语文工作者,应当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提醒自己应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而斗争。唯有如此,“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颜回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