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身心类型与关系,把握古诗词情感

2022-02-24 03:38欧阳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感

摘要:把握情感是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核心任务。正确理清诗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并判定二者处于一致关系还是错位关系,再结合具体诗句,就可以基本理解诗作的情感类型和情感生发缘由,从而达到读懂古诗词的目的。

关键词:身心关系;现实处境;内心追求;情感

中學生常为读不懂古诗词而苦恼,一些教师也认为古诗词教学有规律却很难把握,只能就诗教诗。其实,如果找准古诗词的情感切入点,掌握理解诗情的方法,并对古诗词的常见情感类型有所了解,就能破解大部分古诗词理解的难题。

一、鉴赏古诗词应以把握情感为先

陆机在《文赋》中强调:“诗缘情。”《毛诗序》中提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人所强调的“诗教”,也是以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中所隐含的是非评判、取舍抉择来进行道德教化。可见中国古代诗词有明显的抒情性,理解古诗词情感是把握古典诗词文体特征的要求。

理解古诗词情感也是解读古诗词的核心任务和鉴赏古诗词的重要基础,因为古诗词的情感决定了其表现手法等诗词鉴赏行为的方向。例如,该怎样分析《诗经·魏风·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如果基于“刺贪”的情感基调,“河水清且涟猗”就是以赏心悦目之景反衬主人公身负压迫之沉;如果基于“美君子之不素餐”这一情感基调,那“河水清且涟漪”的作用则是以赏心悦目之景衬托君子健硕、勤劳、富足的形象,或者烘托观赏者的喜慕之情。

另外,以把握古诗词情感为先也符合读者的认知顺序。心理学家认为接受者在阅读古诗词时往往先有对诗词风格、情感的整体感知,再有对诗作细节的细细品味、揣摩和分析。

二、诗人情感的生发机制

情感的生发往往取决于人的现实处境与其内心追求。如果人的现实处境有利于达成其内心追求,即现实处境与内心追求保持一致,就易产生愉悦、喜爱等积极情感;如果现实处境不利于达成内心追求,即现实处境与内心追求产生错位,就易产生愤懑、无奈、怀念等消极情感。

为表述简洁起见,笔者将诗人所在的现实处境称为“身”(处境、身份),将诗人的内心追求称为“心”(目标、欲望等)。例如,陆游写《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时的处身之境是家乡山阴,其身份是罢官蛰居的老人,但其内心追求(心)是却敌复土。很显然,陆游蛰居在家、罢官且年老的现实处境是不利于实现其却敌复土的内心追求的,因而陆游此时“身”与“心”不一致,是错位的,于是就生发出愤懑的消极情感。

三、诗人的身心分类

(一)诗人的现实处境(身)分类

秉承先学后仕的传统,古代诗人的完整人生经历大体包括攻读、壮游、仕宦(迁谪)、归乡等环节。对应的现实处境就有身居家园、人在旅途、身在功业场三种情形。

1.家园:事业启程地、事业停滞地(含贬官之所)和人生归宿地。

2.旅途:仕进(壮游)的旅途、漂泊(贬迁)的旅途和归乡(退隐)的旅途。

3.功业场:为政的朝堂、从军的边塞等。

(二)诗人的内心追求(心)分类

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在现实政治制度里,在基本人性力量的支配下,古代诗人被普遍性地赋予和塑造了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心追求。

1.心系家园:在家共叙妻子家人的天伦之乐;在乡安享酒茶风月的安适之乐;蛰居追求自足人格的自修之乐。

2.心系旅途:畅游山水、妙会花草的自然审美之乐;友朋同志觥筹交错、诗文酬唱的交际之乐。

3.心系功业场:致力于清明政治、和乐民生的治世之愿;致力于河山完整、家国安宁的功业之志等。

对不同的诗人而言,各自“身”“心”要素情形各异,二者排列组合,就会幻化出摇曳多姿的“情”来。

四、由诗人身心关系生发的情感类型

(一) 身心一致与诗人的情感状态

身心一致是指诗人的现实处境恰好与其内心追求相契合,诗人的内心追求能在其现实处境中得到满足。

如果诗人身处家园且内心追求的是天伦之乐的亲情、酒茶风月的闲情、人格完善的真情,那么其身在家园的现实处境恰好有利于达成这些追求,其诗作就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的情感。

如果诗人是身处进(游)的旅途而又醉心于山水名胜、友朋交际,这样的需求最容易在此现实处境中获得,自然会产生赞颂山河之美、眷念同道之乐的积极情感。

如果诗人身处退(隐)的旅途而心中再无官场、功业的挂碍,那沿途的山水草木和一路的友朋同志,都足以成为其心灵的慰藉而不复忧怨悱恻。

如果诗人心在功业场,意图博取军功政绩并成就人生,而恰好他正处于启程之家、进游之旅或为政从军之地,此时他所表达的情感就多为人生的快意、对未来的期许等。例如,身处启程之家的李白初得皇帝征召,感觉仕途可期,就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贬而复升的张九龄在进游之途就发出了“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的赞叹;有志博取军功而恰好身在疆场的《从军行》的主人公就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此外,还有身心状态在方向上的一致。也就是说,诗人虽不处于实现内心追求的地方,但其运动方向和内心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身处退(隐)旅途的诗人而心系家园。此时的诗人虽然尚不能享受家园之乐,但其旅程的方向是指向家园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诗人此时的情感就和身陷功业场时的归家之思完全不同。

(二)身心错位与诗人的情感状态

身心错位是指诗人的现实处境完全不能实现其内心追求。相比而言,身心错位的情形在诗作中更为多见。身心错位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形态:

1.身处家园而心在功业场:谋得一官半职,追求一番功业,是大部分文人的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三大事业中,功业心是大多数诗人都会经历的心态。然而,如果怀有功业心而身处事业停滞的家园,诗人的身心就呈现出错位状态。屈居一隅但功业心未泯的诗人就会生叹怀才不遇,忧家国天下,哀前路未卜,悲贤而见弃,愤佞臣当道。

2.身在功业场而心系家园:身处功业场上虽能获得实现抱负的机会,但如果繁杂的公务、俯仰的人事、并不遂心的施政环境等激活了诗人心中关于闲適生活、与世无争、静享山水、乐叙天伦的家园之思,由此形成的身心错位就会催生出表达归隐情感的诗作。

3.身在漂贬旅途而心系家园或功业场:漂贬旅途上的诗人身处进退两难的处境,进入功业场前路不甚明朗、不容乐观,退居家园的想法又不太现实、不能接受。于是,就表现为多重忧思:既有对人生前途、对官场人事的迷茫,又有对家园亲朋的牵挂,还有对政治清明、民生疾苦、家国命运的忧思等。

五、身心关系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寻找关键词,锚定诗人身与心的位置

如果缺少详实的注解来判定诗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就需要通过寻找诗中的关键词句来判定诗人的身心状态。如黄庭坚的《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指明了诗人现实处境的关键词是首联的“公家事”,这表明他身在官场。能指明诗人内心追求的是尾联的“归船”和“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其内心追求是归隐家园。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家园,这是一种错位的身心状态。

(二)结合诗句,把握生发诗人情感的缘由

在《登快阁》一诗中,诗人为何有归隐之情?首联的“痴儿了却”一词有如释重负之感,表明诗人对繁琐的公事的厌倦。颔联描绘了阔远澄明的风景,可见诗人安享自然山水之美的愿望。颈联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青眼”难横的人际关系的不满,因而诗人归隐之情生发的缘由就是厌倦公事繁杂和人事俯仰、知音难觅,渴求寄情山水获得毫无机心的自由。

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中的“左迁”“家何在”“马不前”等词语表明作者的现实处境是身在漂贬旅途,“欲为圣明除弊事”则表明其内心追求是在朝堂建功立业,漂贬的现实处境是不利于实现这一追求的,因此诗人的身心关系也是错位的,情感是愤懑、困惑、哀伤的。这种情感生发的具体缘由则是忠心见弃(欲除弊事而被贬)、前路未卜(云横雪拥)、年老岁残(衰朽残年)。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有明确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的信息,有时候还需借助古诗词的背景信息,求助于知人论世的方法。以上的分析也无法穷尽诗人身心状态的各种情形,但通过厘清诗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的类别,并判定二者的关系是一致还是错位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较为准确地理解、把握诗词的情感。如再结合具体诗句把握情感生发的缘由,那么就为后续的深层次鉴赏分析提供了基础。

作者简介:欧阳华(1978— ),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情感
情感的色彩“乐园”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