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过一个健康文旅中国年

2022-02-24 04:3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人人健康 2022年2期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唱出了山西厚重的历史和人民的淳朴,《人说山西好风光》也在1960 年代开始唱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

事实上,很多人一踏上三晋大地,便立刻为山西文化之厚重、山川之大气、资源之丰富所吸引,从而顿生相见恨晚之憾。其中,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当年正是一次无意间的山西行,促使他洋洋洒洒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抱愧山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代表了山西的一些符号,但“晋善晋美”不仅仅流传于文章和歌声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后生,对我来说,家乡的美在沟壑梁峁和羊肠小道之中;家乡的美在巍峨古建和错落的窑洞之中;家乡的美在淳朴民风和家长里短之中;家乡的美在诚实守信的晋商文化之中;家乡的美在转型发展散发出的新活力之中。家乡山西,是每一个游子在想起时都会会心一笑的“圣地”。

没人会真正地读懂山西,它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让人留恋。甚至可以说,如果您读懂了山西,您就读懂了中国。而想要读懂山西,便从“年味”开始吧!

年景/ 年俗 年年有余

【锦绣龙城—太原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几千年来,随着爆竹声和热闹声,新春在一幅幅对联中,一片片欢声笑语中悄然而至。春节,这个传统文化节日虽然被现代文明冲淡了许多,但在太原这座拥有2500 多年历史的锦绣龙城,依然能深刻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热闹的氛围。

在太原,庙会是人们春节不可缺少的选择,太原动物园庙会、台骀山庙会、青龙古镇中国年、中华傅山园庙会等等都是老太原人耳熟能详的活动,老人小孩儿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喜欢参与的游戏或项目。

到了庙会,寻着锣鼓声就能找到社火的表演区,除了传统的背棍、铁棍、太原秧歌、哑老背妻等社火活动外,还有高空特技表演、蜡雕艺术展、民间奇人绝活、舞龙舞狮等特色表演,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彩纷呈,极具地方特色。

孩子也能在这里找到乐趣,不论是十二生肖还是动画人物,都能在糖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中变得栩栩如生。还有各种手工艺人和创意达人现场展示面人、雕刻印染、葫芦烫画、铜丝工艺等山西民间非遗项目。

除此之外,晋源的风火流星、清徐的彩门楼、西华门的舞狮、小店的东蒲舞龙、老辛家的剪纸……诸多流传至今的非遗项目,或精巧细致、或流光溢彩、或飞扬激越,展开了一幅幅太原春节的民俗画卷,已成为太原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塞外云中—大同市】

画面流转,我们来到被誉为“北方锁钥”“煤海之都”的大同。

这里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甚至能闹到二月二。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腊月初八这一天,民间也食腊八粥,做腊醋,腌肉,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热闹的春节活动自此拉开序幕。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这也影响了当地的风俗民情,最有名的要属垒旺火。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出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写着“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

如今,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旺火越垒越高,造型也愈发美观。人们自觉地聚集在一处,围着烧得红火热烈、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红红的旺火映照在每一张欢笑嬉戏的脸庞上,祈祷着来年一切都“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同的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云冈石窟、华严寺、关帝庙、九龙壁、古城墙、文庙等是新春祈福的不二之选。不仅如此,大同冬季气温较低,是冰雪运动的天然温床。前几日,第三届“中国大同冰雪节”刚刚拉开帷幕,喜爱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的伙伴不容错过。

【北国风光—朔州市】

“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

今天,如果有人提到朔州,几乎毫无疑问都会与马邑相提并论,无论秦汉抑或唐宋,马邑都是一座无字丰碑,是古代中国战争史的缩影。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又是如何过年的呢?

在节前的准备阶段,人们主要忙于备隔年食品,如蒸花饽饽、烙黄儿、蒸起窝窝、压粉条、炸豆腐、炸三道子、烙糖干炉以及红烧块肉、炸肉丸子、炸鸡、炸鱼等等。家家户户还要进行扫舍、刷墙、糊花窗等打扫卫生的活动。

除此之外,春节也是戏剧曲艺舞台的“高光时刻”。“十台大戏闹元宵”文化惠民展演活动、“八音闹春”朔州市民间吹奏艺术展演是当地的传统表演,当地的文艺院团编排了以朔州秧歌、晋北道情、耍孩儿等地方小剧种为主,以及京剧、晋剧的精品剧目和新编现代小戏等进行展演展示,还有民间艺术吹奏队奉上的民间吹奏音乐大赛,观赏性极强。

2009 年央视开播了《走西口》,反映了山西商人的艰苦朴素。“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的兴衰史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若想品味晋商文化,这个“西口”值得一走。除此之外,辽代古长城、崇福寺、应县木塔、峙峪旧石器遗址等地同样值得前往。

【秀容古城—忻州市】

说起忻州,就不能不提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是许多人必游的春节祈福之地,人们在五台山体味浓浓年味儿的同时,也感受了晨钟暮鼓、许愿祈福等许多原汁原味的佛俗民情。这里让很多城市人逃离紧张而喧闹的生活,追寻到古朴纯正的过年情趣。

春节期间,忻州街道上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商铺,应有尽有;各色小吃香气扑鼻,小孩子们被棉花糖、糖人、各种玩具吸引,自制酸奶、自制老味雪糕店前门庭若市;北城门、明月楼、南北大街上进行着传统文艺节目表演,抬花轿、担媳妇、跑旱船、舞龙、秧歌、威风锣鼓、舞狮子、晋北鼓吹等,喜庆的乐曲在耳边回荡。

一众项目中最值得推荐的要属忻州古城的灯展,于2022 年1 月25 日开门迎客。整个城墙灯会分为8 个板块,晋商、貂蝉、灯会、忻州、关帝、抗疫、佛教、虎年等,同时结合忻州民俗特色,只为打造一场“灯影随人动,人在画中游”的灯展!

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春节期间携家人朋友一起逛灯展去吧。当夜景与灯火融为一体,古韵华章,别具一格。这才是热热闹闹中国味,地地道道中国年。

【冀州古地—阳泉市】

说起过年,平定“八大碗”是阳泉过年最火热的食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平定人对过年食物的讲究便体现在“八大碗”中。传说这是八仙过海时众神各自赐予平定子民的美味。也被称作“发大碗”,其中有甜红肉、米粉肉、黄焖鸡块、红烧肉、珍珠丸、酿白菜、小酥肉、江米甜丸8 种菜肴。每到过年,美味饭店的“八大碗”都会被预订一空。

除了讲究饮食,运动也是阳泉人的拿手好戏。地处晋冀咽喉太行深处娘子关下的古村下董寨,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上会”活动,尤其是其中的“跑马排”“报灯官”非常值得一看。

“跑马排”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信使为应对紧急情况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下董寨村的祖先们将这种古代信使传递信息的活动演变为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者扮成古代军队的信使,没马鞍也没马蹬,骑着裸马在狭窄的古巷中飞奔。是过年闹红火的压轴演出,也是人民求取幸福安康的开年大戏。

下董寨的跑马排活动每年从腊月廿三“报灯官”开始,经过练社火、搭牌楼、糊灯笼,把正月过得红红火火,直到正月十六,才将活动推到高潮:跑马排、闹社火。

【天地骨脊—吕梁市】

吕梁的春节民俗活动也是分外有趣。伞头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为“伞头秧歌”。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

除了伞头秧歌,吕梁另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新春民俗活动——柳林盘子。柳林盘子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盘子会”活动期间,当地各街巷相隔不远就有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盘子,附近居民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吕梁市内景点众多,玄中寺,位于吕梁市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寺庙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 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与天同党—长治市】

长治,古称上党。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均诞生于此地,被誉为中国的“神话之都”,由此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独特。

在长治的大年初一,乡下的人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点年火。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以熊熊的火光揭开年节的序幕。条件好的、有煤炭的村子会在门口用泥巴垒起“火狮子”“火高塔”等,狮子肚子里盛上百公斤炭块,足足可以燃烧十几天,人们一边耍笑,一边取暖。夜幕降临,雄壮的狮子口鼻喷火,头顶冒烟,站在高处望去,整个山村笼罩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赏一出传统上党梆子戏,看一次上党八音会,是长治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享受。舞台上的演员们将油彩泼面,唱腔随着胡琴婉转飘扬,那些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便被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精彩演艺展现了出来,如同一幅幅“立体的画”、一首首“有声的诗”。一些平时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此时也毫不吝惜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平时走起路来步履蹒跚的老人,当他走上台展现濒临失传的“耍牙”绝技时,身轻如燕,动作利索,就像变了一个人。

长治有着遗存众多的古庙宇、古戏台,平时静静地矗立在村落间,逢年过节会有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村民便主动充当解说员,在他们眼中,这些古建筑也有灵魂,那就是蕴藏其中的乡村文化记忆。

【晋商故里—晋中市】

晋中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社火之乡”,集聚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底蕴。

晋商社火节源于秦汉百戏,随着晋中商业的繁荣,晋商对社火活动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元宵节前后,走上晋中的街头,不仅可以看到处处花灯竞俏,还可以欣赏各种文艺表演:南庄的架火,左权的小花戏,榆社的霸王鞭,太谷的高跷,寿阳的爱社傩舞,昔阳的拉话秧歌,祁县的祁太秧歌,和顺的跑莲灯,灵石的通背拳表演……近3000 人的游行队伍穿过城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晋中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热闹非凡。

平遥的年俗极具中国“年”的代表性。悠久的历史,明清金融都市的显赫地位以及世代相传的崇文重德习俗,使得平遥全面而又完整地继承了北方汉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每年春节期间,古城都会举办集展览、游乐、表演、体验为一体的“平遥中国年”活动。

行走在这座千年古城内,温暖而又古朴的年俗画卷徐徐展开。红彤彤的灯笼挂满了繁华的南大街,古城的商家一边张灯结彩地布置起自家的商铺,一边组织起形式多样的社火,社火表演的队伍巡城一周,终点停在县衙的门口。真君府内,数百幅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在这里集中展出,一件件精美的推光漆器令人驻足。面食秀、铜人秀令人回味无穷。一出出精彩的歌舞剧,仿佛穿越古今,向人们讲述着晋商的故事。

【太行明珠—晋城市】

晋城古称建兴、泽州,优美的自然风光,久远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晋城独特的太行山水风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晋城先民流传下来各式各样的欢渡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其中不少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九莲灯、阳城县跑旱船扛桩、陵川县的花棍舞和锣鼓……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民俗传承。

在煤铁之乡的古泽州,打铁花是过年最红火的庆典。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该习俗承载着古泽州先民祈祷祭祀、迎神赛社的重大功能。因为花与“发”谐音,打铁花就寓意着打铁“发”,越打越发,越打日子越红火。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废铁下脚料要烧到1600℃,直到红色的铁水变得发白,打铁花的师傅用钢丝绳蘸上金属汁,操起板子,用尽全力打出,铁水在9 米的城墙外绽放,漫天铁花飞舞,绚烂夺目。

一种乡情,一种味道。晋城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盖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地处山区,土地贫瘠,纯用白面做的油馍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以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煎油馍的时候还要翻一翻,有“翻身”的寓意,所以大年初一吃油馍,寄托了晋城人对新年无限的美好期望。

晋城还有众多的古建筑,每到正月十五,高低错落的阁楼老房,结构精巧的院落布局,美妙绝伦的木雕、砖雕艺术,都在灯笼的装扮下显得韵味无穷。

【华夏尧都—临汾市】

临汾的年俗活动中最热闹的当属逛庙会。仅洪洞城内就有大小庙观二十余处,每年春节最热闹处要数城隍庙、老爷庙、火神庙、千佛寺、吕祖祠、二郎庙、文庙,庙内均张灯结彩,香火缭绕。不过对于洪洞人来说,还有一件事更为重要,那就是祭祖祈福,它代表着古槐后裔一直坚守着的初心。大槐树下,回乡的游子为先祖请香、点灯;祭祖堂前,孩童用心在祈福牌上郑重书写下新年祈愿,就此刻在心底的是弥足珍贵的根祖亲情。

在有“中国剪纸之乡”美誉的浮山县,贴窗花是人们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浮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春节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薄薄的一片红纸,寄托着浮山人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翼城县的花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翼城人迎新年必不可少的活动。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庙会、赛会、结社、社火有密切关系,大凡这些活动必然离不开打花鼓。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城花鼓已成为人们在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出现的重要节目之一,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正月十五,一种古老祀神戏剧会在曲沃任庄村上演,颇具原始意味的扇鼓傩祭和献艺演出,如今已经成为北方傩文化的活化石。

【盐运之城—运城市】

运城古称河东,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都在此地,因内陆盐湖而著名,因此有“运盐之城”而来的“运城”之名。这里不仅保留了著名历史遗迹,如关帝庙、鹳雀楼、普救寺、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等,而且是杰出人才的发源地,如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唐代王勃柳宗元等。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历史故事和传说,也因此传统的年俗习惯能够一直流传下来。

关公是人们心中的武财神,平日里关帝庙敬香祈福的人就不少,到了年节里更是络绎不绝。从小年开始,人们将福灯高高挂起,一直到正月十六,民俗节目表演不断,“迎财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西厢文化是普救寺的文化特色。一曲《道情》,便让观众穿越唐朝,重温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传奇。更有迎亲、抛绣球等活动,不少单身男女青年都会趁着新年的福气,希望在这个爱情圣地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在永济,春节期间最奇特的一项活动就是背冰,俗称“亮膘”。当地人常说:“敲一年锣鼓背一次冰,今年肯定好收成。”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一个个赤身裸背的男子,将一块约二寸厚的大冰块贴身背在脊背上,不断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一活动是对男性体质、力量、抵抗寒冷及意志能力的严峻考验,保留着黄河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原始遗风。

运城是鼓乐的故乡,新绛鼓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它凭借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

“高跷走兽”则是稷山县特色民间表演艺术,表演时两人脚踩高跷同演骑兽状,伴随着鼓乐声列阵行进,气势宏伟,极富乡土情趣,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表达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过大年,唱大戏,是根脉相传的年俗盛事。爱戏的临猗人春节期间几乎村村闹家戏,排演最多的是蒲剧,甚至有的村能演出成本的蒲剧,让人过足戏曲瘾。有些村子也会排演古老的锣鼓杂戏。锣鼓杂戏的音乐唱腔、表演、乐器设置及演出程式保留了宋金、元杂剧的形态,具有中国戏剧原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