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土门片区牛尾竹、川黄柏林药间作技术与效益探析

2022-02-24 22:37周建容袁翠红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刺蛾牛尾茂县

周建容,马 毅,袁翠红

(阿坝职业学院,四川茂县 623200)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片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阿坝州“小江南”之称,与阿坝州其他山区相比差异较大,该片区年平均气温11.00~13.70 ℃,年降水量703~800 mm,海拔970~3 422 m,立体气候明显。阿坝州茂县土门片区受气候、土质、降水量等因素影响,水果、花椒等农产品质量不佳,农户收益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当地急需进行产业调整,让当地农业焕发新的生机。随着国家对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林药间作得到了有效发展,成为实现生态林业和绿色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22 年,茂县健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并实施了“阿坝州土门片区牛尾竹与川黄柏特色林药间作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以期为在山区推广林药间作模式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1]。

1 牛尾竹与川黄柏间作技术

1.1 牛尾竹与川黄柏的生长习性

牛尾竹生长在海拔800~1 500 m、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 值4.5~7.0 的微酸性壤土和山地黄壤土内,为我国四川省龙门山脉地区崇州市和都江堰市部分山区独有。牛尾笋是“雨后秋笋”,7—11 月为盛产期,蔬菜淡季的黄金季节,牛尾笋同其他竹笋相比较,肉质丰富,纤维细脆,口感好,富含氨基酸,被称为“肠道卫士”,为天然有机绿色食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树的干燥树皮具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能。川黄柏主产区在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等地,生于海拔900 m 以上,5 年成材,10 年完成采皮。川黄柏气候适应性强,喜深厚肥沃土壤,喜潮湿、喜肥、怕涝、耐寒,苗期较耐阴,幼苗忌高温、干旱,成年树喜光,野生川黄柏多见于避风山间谷地,混生于阔叶林中[2]。

经前期调研发现,阿坝州茂县土门片区气候、海拔、土质适宜种植牛尾竹和川黄柏。牛尾竹为浅根系作物,川黄柏为深根系作物,二者根系相互错开,在生长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干扰。同时,在间作过程中,通过对牛尾竹进行适时合理间伐,保障牛尾竹和川黄柏均有充足的生长空间。空间生态位的不同,有效地避免了种间竞争,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茂县常年有大风天气,在牛尾竹中间种川黄柏能有效防止牛尾竹倒伏。

1.2 牛尾竹与川黄柏间作栽培方法

1.2.1 整地选种

根据牛尾竹与川黄柏的生长需求,结合土门片区的土壤情况,选择肥沃和湿润的腐殖土开展种植工作,种植前将土壤翻耕打细。牛尾竹种苗选用色泽正常、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高100 cm、地径2 cm 的2 年生壮苗。川黄柏种苗选用高70 cm 左右、1~2 年生苗木。

1.2.2 播种技术

1)播种期。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播种,以提高苗木存活率,牛尾竹移栽造林一般在9 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川黄柏春播在3 月上、中旬,秋播为11—12月。2)种苗处理。在播种前需对牛尾竹与川黄柏的根部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先剪除枯死的根系,之后浸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中进行杀菌处理,或用干净的草木灰涂抹种苗根部进行消毒。3)基肥。基肥的选择要根据牛尾竹和川黄柏的生长需求及当地的土质情况进行确定,同时还要满足生态发展要求,阿坝州土门片区每穴施入农家肥2~3 kg 作基肥。4)种植密度。牛尾竹与川黄柏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播种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生长空间,合理密植。种植点配置可依山势而定,造林技术要以“穴大、鞭舒、浅栽、紧围”为原则。阿坝州土门片区每667 m2按85 株牛尾竹、100 株川黄柏进行间作,按穴距1.5~2.0 m 开穴,穴深0.30~0.50 m、穴宽0.30~0.60 m 进行种植。在填土1/5 时,将种苗向上轻提,使根部舒展后再填土至平,并踏实、浇透水。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竹林管理

在牛尾竹幼林期需适时松土除草、施肥、灌溉排涝,按照“去小留大、去老留嫩、去密留希、去弱留强”的原则抚育间伐。间作牛尾竹成林期间还需要适当调整立竹密度及林分年龄结构,每667 m2控制立竹密度在2 500~3 500 株;调整林分年龄结构,砍伐掉5 年生以上的立竹。同时,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产量的关键,严禁挖鞭笋,适时疏除病虫笋、路中笋、小笋和歪笋等。

1.3.2 中耕除草

为保障牛尾竹和川黄柏能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消除林间杂草和虫卵虫蛹,增加土壤通气性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温度,为牛尾竹和川黄柏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通常在每年夏秋两季合理、适时地中耕除草2~3 次,在牛尾竹和川黄柏长大成林后,可每2~3 年在夏季中耕除草1 次。

1.3.3 追肥保水

阿坝州土门片区为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保证作物生长充足的营养供给,在牛尾竹和川黄柏存活后,采用农家腐殖肥追肥1 次,每667 m2施用量约为300 kg;在每年入冬前需施农家腐殖肥1 次,每667 m2施用量约为700 kg。同时,结合阿坝州土门片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每年还需开展灌溉作业5~7 次,每次灌溉水量以土壤被浸透至作物根部为宜,为牛尾竹和川黄柏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夏季高温时应及时浇水降温,以促幼苗生长;多雨积水时节应及时排涝,以防烂根。

1.4 病虫害防治技术

牛尾竹与川黄柏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丛枝病、锈病、根腐病、竹虱、竹螟、刺蛾及柑橘凤蝶等。在防治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本着“治早、治少、治了”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经济有效的方法及时消灭病虫害。

1.4.1 丛枝病防治

1)农业防治。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培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按期砍伐老竹,及早砍除重病竹株,剪除病枝并清出林外烧毁。造林时不在有病虫害的竹林内挖取母竹,不采用带病的母竹进行造林。2)化学防治。在4—6 月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洒2~3 次进行化学防治。

1.4.2 锈病防治

锈病为真菌性病害,在作物全生育周期内都可能发生,在6—7 月发病最为严重。1)农业防治。保证作物的通风透光性,降低林间湿度。在发病后应及时剪除病枝、病芽、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3]。并增施磷肥、镁肥、钾肥,控制氮肥使用量,以提高作物抗性。2)化学防治。在作物休眠期通过喷施石硫合剂消除侵染源;在新叶展开后可通过喷施2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500~2 000 倍液、97%敌锈钠原药250~300 倍液、75%氧化萎锈灵乳剂3 000 倍液等进行化学防治。

1.4.3 根腐病防治

根腐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通常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发病,5 月进入发病盛期,根腐病的发生条件与气候关系较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根腐病的主要环境条件。1)农业防治。播种时选择优质品种,并对种苗及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适期播种;在田间管理期间需精耕细整土地,保证不积水沤根,施足基肥;定植后根据气温变化适时、适量浇水,以避免土壤水分蒸发和苗体水分蒸腾,防止病毒感染;适时喷施磷肥,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能力[4]。2)化学防治。可喷施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进行防治。

1.4.4 竹螟防治

竹螟又称竹包虫,幼虫吐丝缀叶,在内食叶,严重时造成当年新竹死亡。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1 盏20 W 的黑光灯1 晚可诱杀成虫超7 000 头;2)使用敌敌畏烟剂在成虫期进行熏杀;3)在产卵盛期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4)在3 月底、4 月上旬每1 hm2喷洒2.5%敌百虫粉剂30~45 kg,或在幼虫发生期在每株竹子基部注入50%久效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1~2 mL。

1.4.5 刺蛾防治

刺蛾主要为害牛尾竹叶片。1)农业防治。冬季深翻树盘,破坏刺蛾越冬场所,将冬茧埋入15 cm 以上,抑制其化蛹出土。2)物理防治。由于大部分刺蛾成虫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可在刺蛾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刺蛾成虫。3)化学防治。在刺蛾幼虫2~3龄阶段,使用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 倍液、80%敌敌畏乳剂1 200~1 500 倍液进行化学防治,也可利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与以上药剂混用或单独使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生物防治。选用Bt 生物农药,即微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人畜无害、不伤害昆虫天敌等优势。

1.4.6 柑橘凤蝶防治

柑橘凤蝶又名凤蝶,幼虫为害黄柏叶,通常发生于5—8 月。防治方法:在幼虫幼龄期每隔5~7 d 喷施1 次90%晶体敌百虫800 倍液,连续喷1~2 次;在幼虫3 龄后每隔10~15 d 喷施1 次含菌量100 亿·g-1的青虫菌300 倍液,连续2~3 次即可有效防治。

2 林药间作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1)牛尾笋投产快,从初种到盛产最多5 年,竹笋产量高,每667 m2生产期产量在1 000~1 500 kg,竹笋市场价值高,目前市场价在8~10 元·kg-1,每667 m2产值为8 000~15 000 元,且成林后牛尾竹每年需进行间伐管理,间伐后的竹子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川黄柏虽在10 年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每667 m2间作种植100 株,每株刮皮约10 kg,按目前市场价7 元·kg-1计算,每667 m2产值7 000 元。且牛尾竹与川黄柏间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当牛尾竹与川黄柏间作达到盛产时,每667 m2经济效益可达上万元,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2.2 社会效益

茂县土门片区雨水多、湿度大,不适宜发展本土传统水果、花椒产业,为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茂县土门片区的农业产业急需转型升级。通过开展牛尾竹与川黄柏间作相关技术研究,集成牛尾竹与川黄柏林药特色间作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充分利用当地撂荒地资源,带动土门片区近百户农户,有利于拓宽农户收益渠道,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丰富阿坝州茂县农业产业类型,助力茂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

2.3 生态效益

牛尾竹和川黄柏对农药、化肥的需求相对较少,且在研究过程中对播种、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林药间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3 结语

随着我国对高质量、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林药间作作为一种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高效栽培模式,在农业产业中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林药间作可有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增加土地生物多样性,实现产值及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还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共赢,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5]。

猜你喜欢
刺蛾牛尾茂县
南昌茶区刺蛾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辽宁柞园刺蛾种类调查
牡丹黄刺蛾危害以及综合防治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文怡拿手菜:白萝卜牛尾汤
多一项指控
多一项指控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