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面碗坨儿

2022-02-25 22:05段昭晴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工序儿化驴肉

段昭晴

荞面碗坨儿是晋陕人钟情的街头小吃,人们称呼它时,总是带着家乡特有的儿化音。

晋陕一带对碗坨儿的书写略有不同,有写成“碗秃儿”的,有写成“碗托儿”的,还有写成“碗团儿”的,它们的儿化音却是一致的。地方小吃勾摄着离乡人的心,让人绵绵无尽地思念故乡,我就常常会想起故乡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的荞面碗坨儿。

在故乡,早些时候,一副扁担挑子就是一个荞面碗坨儿的小吃摊。扁担挑子两头的箩筐里,碗口对碗口的碗坨儿装得满满的。卖碗坨儿的大叔在村口就地一放扁担和箩筐,就招来一圈人等着吃碗坨儿。只见大叔从筐里顺手拿出上面的一个碗,碗是浅底阔口的粗陶瓷碗,碗里是浅青白色的整块固体,这就是碗坨儿。大叔拿出一把小刀,快速而有规律地在碗里划着,把碗坨儿划成扁扁的菱形小块,再把刀尖插在碗坨儿与碗的连接处,沿碗一转,碗坨儿与碗就全部剥离开了。接着,他往碗里浇上事先兑好的汤汁(醋、盐、姜面和蒜泥配成),撒上芝麻,最后拿一根一头削尖的短而细的签子往碗里一扎,递给你,就可以开吃了。用那根签子刺向碗坨儿,挑起来送到嘴里,那是什么滋味呢?细嫩、滑软、筋道、清香、爽口,有淡淡的荞麦面特有的味道。

那些有趣的碗坨儿叫卖声,也是卖碗坨儿的特色。我的故乡位于鸡鸣三省地,河对岸就是山西省河曲县,渡船过河,再走两公里路就到了河曲街上。河曲大街上的碗坨儿摊子,你喊一声“碗坨儿,碗坨儿,一毛一个素碗坨儿”,他来几句“凉调的,热炒的,肉的素的全有了,碗坨儿,吃来”……即使大冷天,一上街,我们也总是想吃碗坨儿。有人怕凉,要吃热的,摊主就把碗坨儿放锅里炒一炒,那就是另一种风味了。

肉碗坨儿是在荞面碗坨儿上层加些碎肉粒,稍贵些。有一种驴肉碗坨儿,是荞面碗坨儿中的上品,价格也较高。那是把汤汁换成卤驴肉的汤,上面再盖上几片卤驴肉。爱吃驴肉的人,当然就钟情于驴肉碗坨儿了。而我,最爱的还是醋蒜汤汁的荞面碗坨儿。光是闻到醋蒜汤汁的味道,口水就要流下来了。

当地人大都知道制作碗坨儿的传统工艺:先把荞麦粒去皮,加水拌湿,泡至少半天,让水慢慢渗透;再加点水,用拳头不断地搋,边搋边加水,直搋到没有颗粒物了,还是不能停止。这时已成了硬面团,加水再搋,直搋到面团被搋成糊汤,用细箩滤一遍,除去细渣,再加水调到稀稠适中。这道工序的关键是加水和搋,水要加得不多不少刚刚好,还要不停地搋。剩下的工序就是把调好的荞面糊装在一个个瓷碗中,放入大锅用大火蒸。其间得揭开锅盖搅三次,以防止荞面糊沉淀。每道工序都要做到刚刚好,出来的碗坨儿凉凉后就是我们口中的美味了。这些工序做起来费事,现在也有人直接用加工好的荞面粉加水调成糊,舀到碗里蒸,还有的干脆熬成糊装碗就了事。少了搋这道工序,口感和味道就差多了。

我懷念故乡荞面碗坨儿最传统的味道。追寻一种味道,何尝不是追寻一种乡情呢。

猜你喜欢
道工序儿化驴肉
“瓷中君子”诞生记
例析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四个途径
河北名吃
修铁链
有趣的“儿化”
机密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体弱多病者宜食驴肉
北京话(36)
河间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