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2022-02-26 11:13张晖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亲属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西峡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和收集资料。文章前言部分介绍了西峡方言所属分区的大致情况,接着又介绍了研究的内容、意义和价值。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对西峡方言中的亲属称谓按照父系和母系分别进行了分析,接着从音节构成、构词方式和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把握研究,最后又把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经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西峡方言正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逐步向其靠拢,但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使用价值,并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108-03

一、前言

西峡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下辖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西与陕西省商洛市接壤,北临三门峡市、洛阳市,东接内乡,南邻淅川,处于伏牛山南麓,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西峡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长, 并于西周初年属于古若国属地。1948年西峡正式解放,从内乡划分出,建立西峡县。西峡是屈原故里,也是屈原文化的主要遗存地和屈原“扣马谏王”故事的发生地。河南省西峡县按照贺巍(2005)在《中原官话分区(稿)》中对河南中原官话的详细划分标准,是属于南鲁片的。西峡方言词汇纷繁复杂,讲起来铿锵有力,具有十分明显且浓郁的豫西南乡土气息。

近些年来,人们对地区方言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南阳地区方言的研究也不例外,并且逐年呈增长趋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南阳市下辖县——西峡县的方言研究却寥寥无几,仅仅能夠从1990年发刊的《西峡县志》中找到对西峡方言的概况、语音、词汇等所做出的简单描写。本文将对西峡方言中的一个部分——亲属称谓词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中国各个地区的人们在自己的方言体系内有一套独属于他们本地的亲属称谓系统,并且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与此同时,这些差别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与风土人情。因此,西峡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研究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二、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分析

汉语系统既复杂又庞大,各个地区的方言也都各具特色。那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并不像词典里的介绍那样简单,而是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局面。这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还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父系和母系亲属称谓系统的复杂程度并不平衡。本文对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将会从父系和母系分别来入手。

在对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研究时,将从面称和背称两个方面来进行。面称是用于被称呼人在场或者当面与该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背称就是背面称呼,主要用于书面表达或者当事人不在现场,只是作为话题中的人物出现时的称呼。

(一)父系亲属称谓词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①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统称为老表,且在面称和背称中保持一致;②父亲最小的弟弟称呼为“小大[ta35]”,但是他的配偶不能称呼为“小妈”,应该称呼为“排行+妈”。比如,最小的排行第五,就称为“五妈”;③称呼他人时加排行进行称呼的所有同类亲属,在只有一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省掉排行,直接进行称呼。在这其中,省去排行之后会改变其亲属关系的词排除。比如,“大爹、二爹”就不可以省去排行直接称呼“爹”。

(二)母系亲属称谓词分析

三、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发现,对父亲兄弟中的哥哥和弟弟称呼不一样,但是对母亲兄弟中的哥哥和弟弟的称呼却相同;对父亲兄弟(无论哥哥或者弟弟)的孩子可以称为堂兄弟、堂姐妹,对父亲姐妹的孩子以及对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却可以统一称之为表兄弟、表姐妹。对父亲兄弟的称呼可以是“大爹、二爹……小大[ta35]”,对父亲姐妹的称呼却只能是“姑姑”,并且不论年龄大小、排行高低。由此可以得出,在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中,父系比母系更为复杂。这也从侧面说明,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和交际。

(一)音节构成特点

音节属于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包括声调、声母与韵母三个部分。一个汉字即为一个音节,但是如果存在儿化韵的情况下是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从音节构成特点上来看,西峡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其中双音节词所占比例超过50%,而三音节词仅仅在10%左右,四音节词就更为罕见。

比如,在父系亲属称谓系统中,“太、爸、爹、大、妈、娘、姑、爷、奶、舅儿”等常见的亲属称谓,均为单音节词。其中,“爸爸、妈妈、姑姑、爷爷、奶奶”也可能因为年龄、习惯等原因,更偏重于呈现为双音节词。除此之外,“太爷、太姥、渭爷、渭婆、大爷、大爹、小大、姑父、姨父、纪母、二舅儿”等亲属称谓词的构成,也是双音节词。而亲属称谓词中所存在的三音节称谓,就是在双音节称谓语的基础之上,再添加一个单音节词或者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词缀来构成的。例如:“二渭爷、四渭婆、大奶奶、大姑夫、二姨夫、三姑爷、二舅爷、二纪母”等。而四音节的亲属称谓词,绝大多数是在三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上数字前缀而形成的,比如:“大姑奶奶、大舅奶奶、小姨奶奶”等。但是,在日常的交际生活中,通常四音节的亲属称谓词并不会频繁出现。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直接以三音节词进行称呼,比如说“姑奶奶、舅奶奶、姨奶奶”等,更有甚者,则直接简化为双音节词,称之为“姑奶、舅奶、姨奶”等。

(二)构词方式

在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词系统中,其音节构成大部分保持在两个及两个以上。而在这些亲属称谓词之中,构成方式也不局限于一种,主要采用附加式的构词方法,还有一部分采用的是重叠式的构词方法。

1.前缀+词根

通过“前缀+词根”这种构词方式所变化来的复合词,主要词汇意义由词根部分来承担。其中也包含多种前缀形式。比如“老”,在“爸或爹、妈或娘、姐、妹、哥、弟”前面加上前缀“老”,变成“老爸或老爹、老妈或老娘、老姐、老妹、老哥、老弟”,以此来表达一种亲昵感,多用于关系亲近的直系亲属中,且适用场合限于日常的口语交流。

2.词根+后缀

在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词系统中,词根+后缀的情况比较少见。在这些后缀中,出现较多的是“子”和“儿”。比如,父亲对爷爷的背称为“老爷子”;对父亲的亲兄弟配偶的背称可以为“婶子”等。除此之外,还有对自己妻子的弟弟称呼“小舅子”;对自己丈夫的弟弟称呼“小叔子”。当然,常见后缀“子”在使用中并没有实际意义,它的作用只是构词功能。

一般来说使用后缀“儿”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使其词语具有名词的特性,比如“尖儿、空儿”等。另一种是使其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且都属于正面的感情倾向,传达的是喜爱、亲昵之感。比如“舅儿、姑儿、姨儿、孙儿、孩儿、娃儿”等。当然,后缀“儿”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亲属称谓的意义,仅仅是用语习惯,借此来表达一种亲近之情、亲昵之感。

3.重叠

李宇明(1996)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点:重叠是使某一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一种语法手段。在亲属称谓系统中,重叠是指对单音节的称谓词进行重叠进而用于称呼的构词方法。重叠并不会对亲属称谓词的原有意义产生影响。重叠使用情景的不同也仅限于发声者在年龄上的差异。换句话说,也指不同年龄的人会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称呼。这个年龄界限并不明确,通常以12岁为界。一般12岁以下的儿童,会使用重叠形式的称谓,比如“爷爷、婆婆、姑姑、舅舅、婶婶、姨姨”等。其中,以学龄前的儿童更为明显。

(三)语用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88)曾说过,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其意义都不等于其中一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还多些什么。这里多出的意义就是语用学中所谓的言外之意。因此称谓不仅具有指向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语用特征。众所周知,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所以要研究亲属称谓的语用特征,还需要结合相应的语境来进行。鉴于此,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姻亲关系中使用较多的从他称谓

从他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系统中比较独特的存在,它是指说话人在称呼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时,不直接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亲属关系进行称呼,而是依从别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来进行称呼。换句话讲,从他亲属称谓这种称呼方式的性质是具有“借用性”。这种“借用”一开始可能是临时的、不固定的,久而久之,经过传播而逐渐固定下来。从他亲属称谓是在亲属称谓词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它是亲属关系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创造出许多新的亲属称谓,进而丰富了亲属称谓的语用价值。

在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中,从他亲属称谓较多的出现于姻亲关系的称谓中。这其中包括“从夫称”“从妻称”和“从儿称”,以“从夫称”“从妻称”最为明显。在姻亲关系的亲属称谓中,面称和背称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一般情况下,夫妻二人在姻亲关系中,无论是长辈还是平辈,都会遵循“从夫称、从妻称”这个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固定了的规则。那“从儿称”是如何出现的呢?“从儿称”,又叫作“从子或从女称”,是指夫妻二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往往会跟随孩子对其亲属进行称呼。

2.亲属称谓呈现非对称分布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古代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影响深远。如今,这个现象从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中就可以一窥究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男女性别的称谓系统有所区别,并且与父亲有关的亲属称谓词明显更为复杂。这反映出受到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而呈现出亲属称谓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四、西峡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的比较

西峡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相比较既有共同之处,又呈现出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一直以来,普通话和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研究都是热点问题,在学术界中,胡士云(2001)、冯汉骥(1937)等人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去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比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鉴于此,下文将展示西峡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中亲属称谓的共性与区别。

(一)共性

第一,在基本的亲属称谓上较为一致。虽然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庞大、内容丰富、对象居多,但是西峡方言与普通话在亲属称谓上保持大概一致。

第二,尊卑有序,秩序井然。自古以来,中国都有“讲尊卑、守秩序”的民族习惯,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也都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分、男女有别、亲疏分明”这一原则,这与中国传统的风俗、文化和习俗等都分不开。

第三,二者同样存在“同指异称”的现象。无论是在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中,还是在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中,都存在对同一人有不同称呼的现象。

(二)差异

第一,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具有泛化的倾向,且渐趋不平衡性。例如,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叔叔、爷爷、奶奶等都可以用来称呼和自己并没有亲属关系的长辈,用以表示礼貌。这其中所说的渐趋不平衡性则是指父系的亲属称谓泛化情况比较明显,而母系的亲属称谓泛化很少甚至没有。

第二,在西峡方言中,亲属称谓词中单音节词语占据百分之八十左右。万里(2012)指出:普通话在双音节趋势愈演愈烈的局面下,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词已经近乎消失了,在系统中,也只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亲属称谓词。和这种情况不同的是, 在西峡方言中,日常的生活和交流以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词使用为主。

第三,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比较多的出现“儿化现象”。儿化是指在词根后面加上儿尾,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和部分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从亲属称谓这一方面来说,西峡方言中的“儿化现象”比普通话中的要更为常见。

五、结语

亲属称谓词只是浩瀚汉语中的一小部分,它承载了历经时代更迭的民族文化,积淀了深厚悠久的精神底蕴。本文以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词研究为切入口,简要分析了西峡方言中父系和母系两个方面主要的亲属称谓词。然后又从音节构成、构词方式和语用特点三个方面对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又将西峡方言的亲属称谓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凸显了西峡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方言词汇特色。

参考文献:

[1]张辉.豫西南方言研究三十年[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04):27-30.

[2]李丹丹.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3]丁亚南.河南地方志亲属称谓研究[D].河南大学,2013.

[4]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01):11-20.

[5]李泽如.阜阳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57-62.

[6]高君.语用视角下河南方言亲属称谓语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5):102-103.

[7]周涌華.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06.

[8]王云.安康地区的亲属称谓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晖,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亲属
微信“亲属卡”成诈骗新工具
葱翠蚱蜢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论我国刑法中的亲属相盗及其完善
近亲得肺癌自己早预防
Kinship’s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o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Context
关于当代大学生亲属意识的调查研究
狗也怕醉汉
未来民法典中亲属立法的定位分析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