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质量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2-26 11:16朱海嘉甘鸿
理论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乡村治理

朱海嘉 甘鸿

摘 要:党的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严密组织体系、凝聚组织能力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需要。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作为政党结构与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不断提升其组织力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然而,伴随社会风险的上升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价值原则与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离,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对发挥组织凝聚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切入口,梳理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在逻辑理路,聚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四个要素,以组织优势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与治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2-0019-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的执政安全研究”(18AZZ011)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民主革命时期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关系研究”(21SKJ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海嘉(1985-),男,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甘鸿(1996-),女,四川邻水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党内法规。

引言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1]。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在农村治理中的组织能力是影响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建设美丽乡村、发挥治理效能,需要加强组织力建设,夯实执政根基。这对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一是黨内方面,彰显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党群关系方面,彰显党组织有效领导群众与社会的能力[3]。目前,学界积极探讨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涵、现实境遇、创新路径等课题,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①。然而,现有成果未涉及党在农村治理中的组织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及在组织振兴中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指向等问题。本文从乡村治理视域入手,探析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质量的战略意蕴、现实困境以及基本路径,以期为如何实现党的制度优势与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内涵

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将提升组织力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助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化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内涵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抓好党建思政基本功。其一,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遵循与目标指向。其二,强化思想教育功能。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积极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扎实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向基层延伸,以便更好地发挥组织功能。其三,发挥组织合力功能。以优化组织设置等方式发挥组织合力,统筹资源力量,形成协同共治局面,进而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中心工作,引领农村发展全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服务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其角色与功能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保障质量兴农。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将以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实体经济发展不动摇,为深入推进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4];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足,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其二,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能够顺应绿色全链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使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图景。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现实需要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党对农村经济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具体来讲:其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统揽全局,确保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且要因地制宜地巩固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其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党的组织力建设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引领力,将多种经营同粮食生产相结合,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要以组织建设为引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农民群众收入渠道,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其三,助推党的各项兴农、惠农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彰显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用好支农资源,规划并实施好兴农战略,让组织担负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四,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作为乡村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新乡村。

二是强化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全面领导。具体来讲:其一,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与有效管控农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旨在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资源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其二,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我们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5]34。通过组织力的建设,彰显思想理论的引导,既可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也可推动农村文化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

三是强化党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具体来讲:其一,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能够以政治标准与业务素养为导向,优化乡镇党委与村级“两委”班子结构。其二,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能够增强干部的学习素养,提高干部抓落实、解难题的能力,引导干部掌握“三农”工作相关政策,增强干部工作能力。其三,培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法治精神、法规秩序和绩效原则贯彻到政党内部生活和外部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5]29。加强党的组织力建设,有利于培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使其自觉通过依法、依规治党引领乡村法治建设。其四,切实增强农村干部对党规国法的执行力。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力建设,既可以统筹农村法治资源、实现优化整合,又能有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执行党规国法的主体意识,督促其富有成效地开展乡村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驶入法治化、科学化轨道。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代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并以此促进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这也是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并联式”协同推进,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助力的题中之义。具体来讲,伴随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及组织力量的倍增,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问题。其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既是适应党领导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也是适应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组织活力与组织资源凝聚人民力量、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并以乡村基层自治建设保障群众根本利益、创造美好生活,其蕴含的共同富裕原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的价值指引。其二,通过组织力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成为观光旅游、生活创业的热门选择。同时,通过强健组织肌体、扶持乡村特色产业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建功立业,增强群众致富本领。

二是解决社会治理和民生问题。其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体精神生活。以党的组织力建设带动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其二,打造生态宜居现代化的美丽乡村。通过加强组织力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破解农村农业发展现代化问题,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乡村样板”。其三,加快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步伐。党的组织力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乡村各类治理资源,优化乡村治理环境,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同时,随着村级组织层面领导力的夯实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更加完善,党组织领导“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也会更加健全。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步伐,更能够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代要求。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全面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趋于活跃,乡村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作用,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增加,农民职业呈现多元化态势,乡村社会风险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着政治领导虚化、价值引导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组织力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一)政治领导“虚化”

一是政治意识淡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混乱,政治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打折扣地执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政治定力。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推进政治建设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未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也难以自觉践行党关于农村工作的基本方略。

二是党建工作虚化。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工作标准不严格,党员队伍建设不到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党的领导”仅停留在口头上,政治引领力不足。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党建活动就是组织几场会议、活动或观看电教片,走马观花式的应付使得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化地。更甚者,有些党员干部热衷追求“知名度”、搞“轰动效应”,不是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而是做表面文章,将党组织下达的指令或组织的活动等看作“额外负担”,应付了事,基层党组织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的倾向明显[6]。

三是责任落实软化。“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7]责任落实软化问题在乡村治理中亦有所呈现。首先,部分党员干部未能落实责任要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严重。其次,部分党员干部也存在着缺乏法治思维和大局意识的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下,其未能严格遵守党内法规制度及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党内政治生活,趋于“平淡化”“随意化”“形式化”“庸俗化”。最后,部分基层党组织违背新时代干部选拔选贤任能的原则,任人唯亲,未能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未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四是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内政治文化庸俗腐朽,权钱交易、跑官要官、濫用职权等问题突出。西方腐朽观念和错误思潮的入侵,削弱了党员干部对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认同,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共产主义信仰,不谈理想只谈金钱。同时,部分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小团伙,违背“四个服从”原则,党的纪律意识、组织观念趋于弱化。

(二)教育引导“淡化”

一是部分乡镇党委与村级党组织未能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在工作中学用脱节,知行不一。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干部教育培训是党支部建设的重中之重[8]。目前,农村地区部分党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原原本本地学、系统跟进地学和联系实际地学,这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未能学深悟透、入脑入心,难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二是部分农村地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松散,基层党组织的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尤显不足,党性修养的锻造与公民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时,未能抓牢思想道德建设。个别党员干部在做人、做官、做事、交友、治家等方面缺乏道德自律能力,导致各种“丑闻”出现,这不仅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信任度,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乏力,组织力建设遭遇“中梗阻”。

三是未能扎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存在把握初心不实、检视问题与弥补差距做表面功夫,使命担当没有明确的指向等诸多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放松了政治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党性意识逐渐淡漠,迷失了政治方向,立场不坚定,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下降,政治立场发生动摇,政治信仰发生转变,甚至完全缺失。另外,在一些乡村还存在部分党员干部信风水、迷信,热衷于算卦的封建陋俗现象。这严重侵蚀了党的初心,影响了使命的践行,也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阻碍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功能发挥。

(三)组织功能“弱化”

一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完善、不健全。部分乡镇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言堂”问题,同时还存在集中乏力问题。一些分管干部认为某项工作难以开展或可能损害本单位利益时,便采取各种方式软抵制或搞变通,甚至选择性执行(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这使得制度执行力趋于弱化,导致民主集中制在贯彻和执行中走样变形,民主集中制程序空转,消解了制度的协调统一性,甚至滋生恶劣政治生态。

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亟待完善。具体表现在:政治功能不足,党建工作与“三农”中心工作融合度不够;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功能建设缺失;“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贯彻不到位。组织体系建设的乏力导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方面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同时,实践中的党员发展质量与理想标准还存在一定偏差,出现“中梗阻”问题。如部分村家族势力的阻碍、黑恶势力的泛滥,形成家族、宗族式党员镜像,选人用人标准存在任人唯亲现象。

三是干部、党员队伍素养不足,农村德才兼备型干部较为匮乏。目前,部分基层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导致效率不高、作风不严、形象不好、站位不高、在职不尽责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发展空间等方面差距过大,加之农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不足,基本保障建设落后,农村干部队伍缺乏德才兼备的年轻梯队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难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贯彻落实。

三、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质量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9]这为彰显党的领导能力、提升组织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向。

(一)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领导力是党对各种政治力量、政治现象的正向影响力[10]。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保障组织建设的方向性,进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号召力。

一是以把稳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能力为目标导向,不断强化政治功能。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持续“抓好”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让党的主张、政策与意志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把忠诚干净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原则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贯彻落实乡村治理的各项任务,实现乡村事务治理的规范化、有序化。

二是规范乡镇、村级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边界,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干部责任担当。党组织应当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厘清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边界、职责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对照党章党规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把党政“一把手”建设成为一支有“四个”意识、把准政治方向、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改变“一把手”一把抓的状况,班子成员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严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合力,重视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始终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摆在首位,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贯穿到农村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之中。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各项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着力强化权力约束,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与保障机制,防止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出现。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的递进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科学决策乡村事务中,既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落实基层协商机制,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衔接、协调推进、融合推进,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又要善于正确集中,落实集体讨论决定、分工负责工作,持续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组织生活会和“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组织部门要定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内法规,开展警示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突出党性锻炼。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及时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存在的问题,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此增强基层党组织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的能力与定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是强化党组织制度执行能力,依法依规执政,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培育制度运行的文化基因与社会环境,积极消除人治传统土壤,营造尊崇法治与维护制度的文化氛围。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人,因此必须抓住“关键少数”,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规矩意识,“并配套系统完备的监督、问责和激励机制,使法治意識贯彻于党、内化于心,逐渐成为制度文化”[11],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认同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强化“学习、团结、激励、大局、自律”五种意识,以此提高综合履职能力。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畅通党员干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搭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创新有效的党建活动载体。如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搭建有利于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引导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做到不做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地执行各项制度;建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激励机制,以政治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等方式激励党员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确保责任指向的人民本位”,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12]。

六是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方位构建监督网络,注重乡贤队伍建设,加强上下级监督、群众监督、巡察、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各种监督的协调联动,不断增强监督合力。乡村中的监督主要是市县对乡村的巡察,要求“党委发挥主体责任,既要重视党的组织力量发挥,又要强调通过制度体系顺畅运行加以落实”[13]。用好巡察的“权力监督”利剑净化乡村政治生态,做深做实做细市县巡察工作,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落实整改,注重实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同时,强化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为遵循,针对乡村中存在的各种利益纠葛与违纪行为加强监督,靶向治理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脸出汗、改错纠偏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常态。

(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是党组织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的引导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基层党组织应着力发挥思想引领力,一方面,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另一方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用贯通、知行合一,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以此凝聚共识、激发组织合力,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一是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在乡村落实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乡村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及时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乡村社会革命中解决土地劳动问题、解决民众生活问题、保障工农权利、废除封建风俗陋习、培育民众科学文化和赢得民心的初心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此同时,围绕习近平提出的“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时代课题,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认真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4],将“初心”和“使命”融入农村发展的全过程,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覆盖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蕴含的意识形态资源得到系统化的阐释与具象化的演绎”[15]。在执行保障与组织动员中,基层党员干部应以更加贴近人民需求的姿态投入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中。在此过程中,要引领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立身、立业、立言、立德,为民务实清廉等重要论述精神。激发农村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及时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恪守本分、尽职尽责地参与乡村治理。

二是增强乡村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熟悉“三农”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肩负起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有效治理的历史使命。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通过优化公共产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式,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使其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积极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言献策。

(三)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人民力量的凝聚与发挥须以组织基石为保障。群众组织力是党依靠、组织、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要担负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群众组织力,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建设,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增强组织的引导力、协调力和服务力,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是提高党员的基本素质,增强教育引导力。党组织要担负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为遵循,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引导其提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力及与群众协调的能力。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在动员村民与服务统筹“三农”中心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上率下,争做基层群众的“政策通”,为群众释疑解惑,引导基层群众自觉投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业之中。

二是健强组织机能,助推运行协调力。构建乡镇—村委会两级党组织主体架构,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强化“动力主轴”功能,发挥乡镇党委会、村级两委会的政治功能,明确重大问题的职责,优化组织设置,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组织体系和乡村治理格局,有机联结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组织合力,协调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做好对驻村干部的选派、指导和考核工作,实施乡村干部挂职和打通基层乡村干部上升通道等相关举措,完善干部队伍激励机制。

三是发挥党组织“众星拱月”的作用,提升基层服务力。党员干部要引导村民群众树立科学合理的美好生活需要,實施“项目+”服务型党建工作新模式,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建设,因地制宜地抓好地方产业特色项目。基层党组织要克服小农经济保守性问题,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乡村社会民生。强化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比如,要实施绿色生态种植业,加强农业水土保持工作,提升党组织驾驭自然风险的能力与本领。

(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号召力

社会号召力集中体现为将各个社会群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围绕着共同的价值理念、政治目标和社会愿景团结起来并付诸行动的能力[16]。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具备强大的社会号召力,以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动员群众,迈向新征程、夺取新胜利。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号召力,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之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启动乡村振兴“引擎”,激发群众投身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实践中。

一是针对乡村治理中的难题,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着力解决村民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问题,增强村民法治观念、科学创新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撑。基层党组织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乡村治理只有实现“三治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因此,基层党组织也要注重培育乡风文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德治建设路径。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既要形成“群众有效表达、社会协同参与、科学民主决策、监督保障有力”的乡村治理模式,也要不断优化“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效能,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二是将党的政策、主张转化为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政治优势,把村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与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政策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政策、主张转化为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农村基本建设、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并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比如,党组织积极宣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具体政策(如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等),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公共资源的配置与衔接。同时,动员广大群众树立引导科技投入、提升加工产值,注重农产品的效益与市场竞争等意识,推进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助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注释:

① 参见:刘渊.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涵解析、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基于三个行政村的调研[J]. 探索,2019,(6):120-128;赵晓霞,白玉,邝良锋.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研究[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21(6):25-32;佟磊.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问题、成因及思路创新[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3):36-39。

参考文献:

[1] 刘秀琪.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7):72-73.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14-21.

[3]马曼.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必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N]. 宿迁日报,2020-03-16.

[4]项久雨.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7).

[5]王韶兴.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1(3).

[6]郑琦,陶周颖.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110.

[7]王岐山.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8):6-7.

[8]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J].支部建设,2019(1):4-8.

[9]郭庆松. 以增强“四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8-11-27.

[10]刘波.政治领导力 思想引领力 群众组织力 社会号召力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须统筹增强“四力”[J].人民论坛,2018(11):110-111.

[11]王浦劬,汤彬.当代中国治理的党政结构与功能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9(9):22.

[12]张贤明.共同富裕的人民性[N].光明日报,2021-11-30.

[13]蔡志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2):10.

[14]董茜,袁校斌.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11-9.

[15]黄晓春.党建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21(6):127.

[16]郑元景,刘琲.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路径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6):1-6.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乡村治理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意义研究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