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2-26 21:29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后勤受访者劳动

罗 燕

新时代加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

罗 燕

[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

后勤具有劳动教育的隐性资源,其管理服务业态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基础。后勤育人不同于第一课堂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之外的生活教育,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获得,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能力和精神。构建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越来越迫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研,提出加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育人

后勤具有劳动教育的隐性资源,其管理服务业态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基础。后勤育人不同于第一课堂教育,更侧重于文化知识之外的生活教育,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获得,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能力和精神。构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提出劳动和教育结合的思想。列宁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是增加社会生产的手段,是使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造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2]毛泽东提出劳动是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3],物质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教育有益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鼓励劳动致富,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强调尊重劳动模范、学习劳动先进,永远艰苦奋斗,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主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倡导体面劳动和谐劳动。[4]习近平创立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重视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关心和造福劳动者,竭诚为群众服务。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核心内容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劳动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5]毛泽东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突出“德育”作用,“德”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教育与实践互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理念。江泽民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6]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推进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协调发展。[7]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的梦的实现促进实现中国梦[8],国家梦的实现促进实现世界梦,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实现。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对华东师范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劳动现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等。[9]问卷由填空题和选择题组成,通过“问卷星”进行发放,调查时间为2020年6月至9月,共回收有效问卷687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受访者以本科生、女性为主,样本数据一定程度代表了师范类高校的学生群体。男生占比约39.5%,女生占比约60.5%;18至22岁的学生占比约80.9%,23-25岁占比约11.9%,26岁以上占比约7.2%。从年级结构来看,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约为65%,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占比约20%,研究生约为15%。

其次受访者平时参加的劳动依次是“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内务整理”90.2%,“志愿服务”43.5%,“家教、助管等勤工助学”34.2%。在劳动频次方面,42.7%的受访者每周参加劳动3次以上,37.4%的受访者每周参加劳动1至3次,19.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不定期参加劳动,还有0.9%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不开展劳动。在劳动态度方面,7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 58.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很有必要参加劳动。

再次受访者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情况的评价。67.3%的受访者认为劳动现状较差,32.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劳动现状普遍达标或非常好。47.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普遍达标或非常好,仅有35.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劳动习惯普遍达标或非常好。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次是:劳动习惯较差(70.6%)、缺乏劳动精神(56.9%)、劳动技能较差(56.8%)。

第四后勤劳动育人活动的知晓度方面,30.9%的受访者完全不知晓有这类活动,不到10%的受访者参加过后勤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师生厨艺大赛等劳动育人活动。活动满意度方面,53.3%的受访者认为后勤劳动育人活动效果一般,14.6%的受访者认为劳动育人活动效果不理想,仅有32.0%的受访者认为效果非常好。

最后受访者对劳动教育的建议。一是教育时间,希望能增加劳动教育的活动时间,尽量不与院系活动及上课时间冲突,让学生更从容地参加活动。二是组织策划,55.1%的受访者希望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发起或组织,后勤作为支撑和配合,受访者表示通过学生会的组织,学生参与度会更高,也希望组织者要注重活动的受众面,尽量覆盖大多数。三是教育形式,劳动教育不推荐专题讲座(此类占比不到20%),应以动手实操(70.6%)、志愿服务(63.8%)、主题活动(45.3%)为主。四是教学内容,应紧密关联学生日常生活,开设如美食制作(55.8%)、手工制作(17.3%)、家政生活(16.0%)、园艺栽培(9.0%)等课程。五是教育目标,应着重提高学生生活技能(77.2%)、提升自我生活品质(65.0%)、培养课余兴趣(63.0%)、拓展社会关系(48.2%)。六是课程推广,应由点到面,先搞“小而精”的课程试点,逐步扩大受众面,成熟后建设为大学生通识课程;劳动课程体系之间要有关联性和连续性,避免成为“为了有课程”而开设课程。应加强课程的宣传力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加强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后勤部门应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立足食堂、宿舍、能源、校园环境等基本服务功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课程。加强与学工、教务、研究生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多措并举推进后勤劳动课程进课堂,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既灵活多样又比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

(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后勤部门应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价值引导、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依托食堂、苗圃、宿舍楼等服务区域,根据课程需要改造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教学观摩区、现场体验区,为劳动课程实施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场所、实践场所、研究场所等工作平台。

(三)增加劳动实践岗位供给

后勤部门应全面梳理各管理服务岗位的育人要素,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学生社区运营管理,积极参与校园场所的安全值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车管理、垃圾分类等劳动实践岗位,通过沉浸式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激励学生提高自立自强的能力。

(四)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后勤部门应打造具有后勤特色的劳动育人校园文化,结合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举办义务植树、师生厨艺展示、校园食品节、光盘光桌、食堂开放日等校园文化活动,涵养劳动情怀。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举办“我爱我家”宿舍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新生宿舍养成教育,举办毕业季“文明离校伴我行”宣传示范活动,倡导毕业生加强宿舍劳动,做到整洁离校。

(五)加大授课导师培养力度。对应后勤劳动课程和实践体系建设目标,选聘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成后勤授课导师团,在后勤已有的业务培训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授课导师培训纲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进行全面系统的课前培训,着重提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成立后勤课程建设团,负责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大纲制定、质量评估,为劳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六)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素质档案,完善学生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聚焦“实践”和“效果”两个关键点,探索建立客观评价标准。实践评价以出勤率、活跃度、课堂表现为考察要点,考察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考察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七)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后勤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推进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文化宣传和安全保障等劳动教育工作;后勤下属服务单位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确保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后勤年度预算,确保劳动课程建设、劳动文化活动实施、劳动基地运行管理的经费投入。将劳动教育风险防控纳入后勤部门风险防控体系,以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置为两项抓手,持之以恒强化师生员工的劳动安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后勤下属服务单位年度考核观测指标,通过专项督查、评比表彰等方式,促进形成积极活跃的后勤劳动育人工作体系。

[1]董军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2]林建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J].青年与社会:下.2013(03):4.

[3]余守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6(06):4-5.

[4]张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田静.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

[6]戴辉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一种自由价值观的视角[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9.

[7]赵秦莲.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J].经济师,2007(02):44+78.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N]. 光明日报,2013-07-08(007).

[9]董璐弘,陈红,高淳波.宁波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02):117-122.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后勤受访者劳动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