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黄酒:中国黄酒的千年品牌

2022-02-28 05:15赵俊明刘根喜张钟晓张敏
品牌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黄酒

文/赵俊明 刘根喜 张钟晓 张敏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黄河文化研究所 ;2.中国中医药协会药酒专委会;3.代州黄酒酿造有限公司)

黄酒作为一种低酒度的发酵酒,是以谷物为原料,经过酒药、酒曲中有益微生物的糖化作用,发酵酿制而成的,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酒性醇厚、酒精度低等特点,因而深受我国广大人民喜爱而风靡全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酒种,其生产和饮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一、中国黄酒的渊源

无粮难成酒,要考察酒的源头,首先要探寻农业之源。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很早就有早期人类在此生存。在山西南部黄河拐弯处一个叫作西侯度的地方(在今芮城县境内),当年就生活着原始人类。氏族部落产生后,山西又成为原始部落首领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之地。炎黄之后,山西又成为尧、舜、禹等早期部落联盟活动的中心,因而山西也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一些当时的农作物标本,说明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在以山西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种植谷物,特别是粟、黍、稷等旱作作物。作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黍、稷等作物生长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带种植。在诗经《小雅·甫田》中记载:“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为了黍稷丰收而祈求降雨的情景。

在山西,黍作农业发展时间较早,影响范围广泛,为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在山西运城稷山县,当地稷王庙中的石碑上镌刻着关于赞颂稷王教民稼穑的诗句,其中就有种植黍米的记载:“古庙荒祠峙远空,一湾螺黛叠千重。地因人重名偏著,德并山高祀应隆。畎亩勤劳资粒食,黍禾蓬勃想遗踪。年年社酒鸡豚会,为报当年教稼功。”可见,早在在尧、舜、禹时期,山西先民种植的作物主要是黍、稷等。

关于酒,许慎《说文解字》曰:“从水酉,酉亦声。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以酎[zhòu]酒。”按照我国用十二地支纪月的方法,夏历的正月为寅,八月为酉。许慎以声训的方法释“酉”,认为八月黍子成熟,可以酿酎酒(醇酒为“酎”)。

相传,中国酒的始祖是夏禹时期的仪狄,他也是当时的造酒官。《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先秦史官撰写的《世本》有“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的记载。其中的“醪”是一种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性温软,其味甜,酒精度较低。《孟子·离娄下》中记载:“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其中所说的旨酒便是甜酒,反映出当时酿酒饮酒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世本》中也有关于酒的记载:相传夏代时期,夏王少康发明了“林酒”。而夏朝的末代国君桀,更被认为是一个饮酒无度的人,有文献记载他:“桀为天子,酒浊而杀鹿人。”在《新序·刺奢》篇中关于夏桀好酒有如下记载:“桀为酒池,足以运舟,槽江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了夏代酿酒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殷商时期作为我国酿酒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酿酒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为我国独特于世界的酿酒方式奠定了基础。根据对郑州二里岗和河北覃城台西村商代酿酒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一些学者推断商代早期已经有了独立的酿酒作坊开始造酒。而在这一时期,蘖与曲的发明和应用是当时酿酒工艺的重大突破。《尚书·说命》篇中记载有“若作酒醴,尔维曲糵”的内容,说明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熟练地用“糵”和“曲”来酿酒了。明代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里还记载了这两种造酒方法的异同:“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糵法亦亡”。从该内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用糵造的酒较之用曲造的酒味道更为寡淡,不受当时的人们欢迎,因而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之后用糵造酒的方法便逐渐失传。在殷商时期,人们酿造的酒已出现了不同的品种。历史文献记载,当时酒的品类有:酒、鬯、醴、新醴、旧醴等,其中的醴指的是甜酒,而其中的酒特指黄酒。

西周以后,不论是酿酒的技术还是酒的产量都继续发展。在《礼记·月令》中记载:“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其中提出了酿酒工序中的主要要领,可见当时酿酒水平已经相当高。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为了庆祝粮食丰收,饮酒庆祝的场景。到了春秋时,社会上饮酒之风日益盛行,孔子在《论语·乡党》里发出了劝人适当饮酒的议论:“惟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人们的酒量有大小,不要喝到醉酒而生乱。这自然是针对当时有人好酒无度而醉酒闹事的情况而说的。

战国时期,造酒饮酒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古墓,经过考证,该墓为中山国王墓,从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两壶两千二百多年前的酒。由于盛酒的铜壶盖咬合很紧,酒液才得以保存至今。打开壶盖时,在场的考古人员还能嗅到酒香。根据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中山国古墓出土铜壶中的液体初步鉴定》的初步分析,其中的液体很可能是由谷物酿造而成的酒,这是我国战国时期酿酒技术的实物证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体实物之一。

二、代州黄酒品牌的悠久历史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很早的时候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的粮食逐渐有了盈余,除了满足日常生存的需要外,开始用剩余的粮食来造酒,因而生活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造酒的方法。据考证,山西谷物酒的酿造始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时期。而在代州,造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的东段景村龙山文化遗址就出土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和陶碗等酒具。据此可以推测,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当地已开始酿制黄酒。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酒开始走进民众的生活,见证王朝兴替。相传战国时期,赵襄子灭代之时宴请功臣时所用的酒就是当地产的黄酒。据《战国策》记载,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晋国卿赵襄子欲灭代国,设计与代王在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州东北)会盟,代王全然不知,毫无戒备。酒宴饮到一半,赵襄子早已安排斟酒之人在行斟时乘机用铜勺击杀代王,之后兴兵伐代,灭掉代国。赵襄子灭代这一事件在《吕氏春秋》《史记》中也均有记述。

到了西汉时期,汉文帝在登基之前曾做过代王,上任之前将宫中优质的酒曲带到了代地,使得当地的黄酒酿造技术日趋成熟,黄酒的品质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当地的黄酒也在巩固边防,促进民族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从西汉开始,中原地区的政权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与草原上的匈奴政权攻伐不止,而代州所处的地区便是两军对垒的前线阵地。作为草原通往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雁门关雄踞于代州北部。这里山脉高耸,地势险峻,自古有“咽喉全晋,势控中原”之称。在这里,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事不计其数,也驻防过大量将士。而代州黄酒颇受长期在这里驻防的军士们的喜爱。这里地处苦寒之地,当地黄酒由于具备天然的御寒疗伤之功效而深受将士们喜爱,同时由于长期异地驻扎,也让他们倍加怀念家乡,而这里的黄酒也为他们带去了些许慰藉。此外,每逢出征送别、庆功宴请,也都离不开这里的黄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酒为中原地区北部边防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单是中原的将士,雁门关外的游牧民族同样嗜酒。在其历次犯边劫掠的物资里,酒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在和平时期雁门关又成为联系内地与关外地区互市通商的口岸,而这时的代州黄酒又成为销往关外的重要货物,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媒介。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雁门郡已经开始有了酒家,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这在唐代诗人崔颢的《雁门胡人歌》中有所反映: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雾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代郡以东是历史上的燕国,二者地理上相互接壤。郡内遍布高山峻岭,站在高山上远远望去,雁门关外就是胡人的领地。这时候,一位猎人将猎鹰放飞,让它去追捕猎物,而自己则骑着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时值深秋,天气寒冷,一处处野火在山坡上静静地燃烧,秋雨笼罩着山头,溅起阵阵雾气。此刻,人们听闻没有战事发生,心情舒缓下来,于是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代州人民饮酒射猎的情景。到了晚唐时期,政局动荡,生灵涂炭,诗人张祜的《雁门太守行》也反映了代州一带人们因常年征战,借酒浇愁的情形:“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蹋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喋血心不回。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由此可见,黄酒在社会动荡时期成为当地人民借以浇愁的必备品。

在宋金时,代州当地酿酒业已日渐发达。在北宋时,此地酿的酒就普遍供应当地驻军。据《代州志》记载,作为北宋名将世家的杨家将驻守雁门关时,每逢出征前,代州当地的百姓纷纷用自产黄酒为出征的将士饯行。在原属代州所辖的繁峙县岩山寺壁画《市井酒楼图》中,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当时代州的酒文化,图中的酒楼酒旗上甚至还能看到“野花钻地出,村酒透瓶香”的广告语。北宋时期,代州酒最有名的品牌为“金波”和“琼酥”。其中“金波”酒得名于代州城内的金波泉,是由金波泉水酿制而成的。而“琼酥”酒则是由城内玉液泉水酿制而成的。宋代张能臣所著的《酒名记》记录了当时全国的名酒,其中河东(山西)酒共有八种,代州的“金波”和“琼酥”赫然在列。金代做过礼部尚书的赵秉文曾著有《代州书事》,在其书中就有“金波曾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记载,记录了当时代州的金波酒。清代乾隆《代州志》卷二物产中还对此事有所记载:“旧志云,味醇而厚,酽而清,赵闲闲(即赵秉文)诗‘金波曾醉雁门州’”,可见此言非虚。

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著的小说《水浒传》“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描绘了代州城的繁华气象。“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入得城来,见这市井闹热,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端的整齐。虽然是个县治,胜如州府。”虽是小说,但也反映了当时代州城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繁盛之景。关于鲁达在代州城内饮酒的情节,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一面开酒,收拾菜蔬,都早摆了,搬上楼来,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铺下菜蔬果子下饭等物。丫嬛将银酒壶荡上酒来,子父二人轮番把盏。”书中描写金翠莲父女用盏待客,并三人“慢慢地饮酒”,说明在那个时代饮酒开始讲究诸多礼节。因盏的容量小,用盏喝酒既文雅,又显身份,而且也能说明那个时代酒的度数不算很低,只能浅酌而不能豪饮。

在明代,北方酒一直保持着中国酒界的品牌地位。代州黄酒仍是北方众酒的代表,有明代唐时升《对酒怀里中诸同好》诗云,“北人善酿法,吴越不能如”,认为北方酒的酿造技术高于南方酒类,明末钱谦益也说“苦爱北酒佳,芳香入梦寐”。明末清初时,曾任过灵丘县令的宋起凤在卸任之后“游迹几半天下”,在其著作《稗说》中有“品酒”篇点评天下美酒,说:“代州酒,佳甚味醇,芬芳溢齿颊,在易酒伯仲间,塞下多艳赏不置(止),晋酒以此为第一。”自明代起,酒的酿造技艺日渐成熟,造酒的缸房遍布城乡,为此酒家们还专门在代州城内西大街集资兴建酒仙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酿好酒。现存于代州文庙的清代石碑上镌刻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所作的《重修酒仙庙碑记》,其上记载:

酒仙之有庙,庙之有衎神楼,虽列遗碑已无片字。创建之由来盖不可考矣,后有碑记则乾隆庚午年重修者也。由庚午迄今三十余载耳,何必改作。乃辛丑十月之朔忍遭回禄,庙庑虽幸无□,而斯楼半成灰烬矣。郡人目□心伤,不忍听其颓废,于是合力募赀,□期兴事。不惜土木之费,聿昭金碧之辉。名虽取乎仍旧,寔几过于经始,楼既更,新庙旋施彩,歌功颂德。神□固已和平原始要终盛事,将勒金石,纠事者请记于余。余本拙于文,而念酒以合欢,自朝祭燕享,以至□公□寿其用□广伊淮之赐与,则酒仙不可无庙,酒仙庙不可无乐楼,故人情所同,然况生当盛世,式歌且舞,亦所以润色太平也。因陋就简尚恐亵我神明,若听其颓废而莫之理,其将何以为□。余甚乐纠事者,诚于事神,勇于急公而不吝财不惜力,以有此举也。爰勉应其请而为之记。

从碑文记载可以看出,酒仙庙的形制较高,除神殿外还有乐楼,用以重要节日演戏酬神之用。另外,酒仙庙是由代州各酒坊缸坊捐资兴建而成的,不仅可保佑各酒坊缸坊平安无事,财运亨通,还可以据此推测,在当时的代州已经有了酒业协会一类的组织,对当地造酒行业进行统合与管理。

在明代,黄酒也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相传明末清初山西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为了给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调理身体,经过潜心研究,创制出了一种名为“八珍汤”的药膳,主要由黄芪、良姜、煨面、莲菜、羊肉、山药、黄酒、酒糟、羊髓配制而成,据说有固本养元、强身健体之功效。傅山的母亲服用过八珍汤后,顿时感觉寒气散去,通体温热,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康健,百病皆消。后来老人家常饮此汤,一直活到八十四岁。而制作八珍汤就需要黄酒来与之配伍,也首选代州黄酒。

明清时期,代州黄酒的制造技艺日臻完善。到了清代,随着中俄万里茶路的开通,代州成为蒙疆地区向内地贩运羊马的必经之路。一般是由左云、浑源、五台到达冀西北一带,或从大同、浑源、繁峙到太原、祁县,最后到达晋东南。在这些商路驿道上,代州成为中俄万里商路上的节点,又是蒙古信徒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商贸更盛,为方圆百里的集市贸易中心。每逢集会,各路商贩、兵营采办、附近村民都来采买黄酒。代州周边地区的浑源、繁峙、五台是当时山西北部酒的主要产区,这些地方的酿酒技艺通过互相交流,互为影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此时中国南方的黄酒还未成气候。编纂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扬州烹饪食谱大观《调鼎集》中记载:“吾乡绍酒,明以上未之前闻。”说明在扬州一带,明代以前还没有听说过绍兴酒。

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代州就拥有大型缸房25家,规模十分可观。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开始至咸丰八年(1858年),代州阳明堡人刘缸房世家在内蒙古土默川一带置办酒业并以此发迹,从代州到绥西河套的二份子,沿途都有刘字号的店铺和土地。晚晴至民国年间,代州民间家制黄酒的风俗也十分盛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成的《山西轻工业志》中记载:“至1930年,全省有100个县生产酒,各县产品不一,黄酒以阳曲、平遥、介休、代州、繁峙、崞县、怀仁等7县最多。”可见一直到民国时期,代州都是国内生产黄酒的重镇。

三、代州黄酒的优良品质

要酿出好酒,离不开品质优良的粮食和水源。代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代州黄酒优良的品质。据1937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山西酿酒原料,除少数县份采用玉蜀黍、黄米、葡萄外,其余大多以高粱为主。代州黄酒即以黄米酿造。”

代州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隋代。唐代宰相李吉甫所作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隋氏丧乱,陷于寇境,武德四年平代,置代州都督府。”其中记载了隋代设立代州以及唐代设置代州都督府的基本过程。而成书于宋代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关于代州有如下记载:“唐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雁门、繁峙、崞、五台四县……”其中重点叙述了代州所领辖的地区,即为雁门、繁峙、崞、五台四县。而其中的雁门即为现在的代县一带,其中的崞即为今天的原平一带。金天会六年,代州置镇武军节度使,属河东北路。元代时,代州属冀宁路。明洪武时期,代州又属太原府。到了清代,代州于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五台县、崞县、繁峙县。可见,在历史上,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换,代州所辖地区基本上为今天的繁峙、代县、原平、五台等地。

纵观历史上整个代州区域,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变化在100~160天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为黍米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地理环境,所产黍米品质非常高。不仅如此,当地很早就开始种植黍米。王安石有诗云:“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此外,代州还盛产玉米、高粱、绿豆、莜麦、大豆等农作物,还有红枣、枸杞等干果在此普遍种植,这些均为酿制优质黄酒的原料。

其次,水乃酒之母。代州有着优质的水资源。从原平到代县,再到繁峙,滹沱河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其间,造就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在恒山与五台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多为沙砾石地层,河水在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沙砾石起到了独特的过滤作用,因而这里的地下水水源丰富,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直接饮用甘洌适口,是上乘的好水,非常适合用来酿酒。在历史上,代州有名的金波井和玉液井中的水就曾是酿造黄酒的上好水源。

再次,代州黄酒的酿制技艺也蕴含奥妙。在代州一带,黄酒酿制一般分为以下步骤:先将精选的黄米、绿豆、酒豆、大枣淘洗干净,上蒸锅蒸煮,熬制成稠粥,晾冷后装入大瓮进行初次发酵,而后再装入大酒坛进行二次酿制发酵。酿制好后用压榨机榨汁,再按配方加以白糖、白酒、药材等进行配制而成。在其工序中,很多工艺全凭经验丰富的师傅通过自身感观去揣摩控制,如制曲、发酵、熟化、熬制、焦糖炒制等,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通过眼观、鼻闻、手感去把控,很难用具体的物理指标操控,全凭造酒师傅丰富的经验。因此,代州黄酒的酿制技艺也成为当地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代州当地方法与工艺酿制出的黄酒酒质醇厚,清晰透明,酒色金黄,久置后酒体呈琥珀色,入口甜酸适度,甘甜适口,温和醇香,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平肝舒气之功效,经常适量饮用可延年益寿。其酒精度在13度至15度,符合低度保健之潮流,老少皆宜,医学上也常用之为药引,也可作烹饪辅料,有去腥增香之功效,是中国北派黄酒之典范。

在代州民间,人们用自产的黍米、绿豆、苦豆、红枣及麦曲等作原料,配以中药材,制成品类繁多的黄酒,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生产规模可大可小,适宜家庭酿制,为民间广泛应用。千家万户由于工艺差异,佐料有别,因而口味各有千秋。

代州一带优质的粟米、上好的水源和独特的酿造工艺的叠加造就了代州黄酒的优良品质,也使得代州黄酒这一中国黄酒千年品牌能够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在中国黄酒市场上一直占有独特地位。

猜你喜欢
黄酒
2022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
凝心聚力振兴“代州黄酒”区域品牌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李全锁:打造黄酒品牌 回馈父老乡亲
黄酒小记
冬季饮黄酒,花样喝法更营养
黄酒为引更助药力
黄酒小记
IC厌氧反应器+A/O工艺在黄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黄酒煮猪皮 补虚治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