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品牌激发强劲动能
——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2022-02-28 05:15陈雯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光谷东湖高新区

文/陈雯(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工业园区——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即“硅谷”,因研发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而得名。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世界顶级高校的智力资源,“硅谷”已成为高科技聚集区的顶级代名词。

在我国,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始,多年来已先后批准建立了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2019年,我国高新区生产总值12.2万亿元,上缴税费1.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3%、11.8%。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评价结果显示,除湖北省12家国家高新区因疫情未参加外,其余157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前五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和上海紫竹高新区。

一、品牌的意义

品牌(brand),经词源考证,来源于古挪威词汇“brandr”,它的中文意思包括“打上烙印”“加商标”“促销”“设计品牌”等。古代西方的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不同烙印,用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或劳务,这是原始的商品命名方式[1]。

1960年,美国营销学会(AMA)定义品牌为:“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和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2]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品牌包含着对技术与文化的肯定,消费者选择品牌进行购买,投资人选择品牌进行投资,同时,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品牌又打上了区域文化的标签。所以,一个高新区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品牌上下功夫,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积极打造自己的“人设”,要敢于“贴标签”。笔者认为,高新区主动进行品牌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吸引高端人才、企业的需要

Sirgy在论文《Self-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 A Critical Review》中提出了“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的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对自身形象的判断与感知,产品自然携带地位属性,当消费者看到一个表现较高社会成就地位的产品时,会自然地去判断自己是否能与这种社会地位互相匹配。

在高新区招才引智的时候,毫无疑问,高新区本身的形象和定位是人才是否愿意来、是否留得住、是否发展得好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货比三家”,除了就业环境、人才政策等硬条件,高新区本身的“品牌”所代表的“江湖地位”是一种信任和保证,也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这种“软”的力量可能代表着更健康、开放、高效的营商环境,可以吸引外部生产和消费因素,提高区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品位,从而打造优势的社会地位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发展的人才和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因此,高新区进行品牌建设,是提高其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

(二)高新区间差异化竞争的需要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集中科技创新要素,激发各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的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容,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高新区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形成的只是某几个产业的“集合”。

比如,产业生态单一。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 130 多家国家高新区内布局有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重型机械制造业。其中,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及智能制造的国家高新区 103 家,电子、电子信息或信息技术 74 家,生物、医药或生命健康 63 家[4]。高新区内产业同质化较严重,没有从根本上挖掘本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建立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

又如,吸引手段单一。多数高新区吸引创业人才、项目落地的方式不外乎税收、土地等,通过减免费用的方式给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但这样的“吸引力”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没有按照产业规划将关联项目“打包”、集聚一批能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会导致企业同高新区的连接较弱,忠诚度较低,没有归属感,聚集动机较为脆弱。

如何让“高新区”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到“高”和“新”的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从群雄逐鹿的众多高新区中脱颖而出,是当地政府在战略布局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拐点,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迎来巨大的增量空间,诞生于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中国高新区,其功能定位于发展高新技术,并最大限度地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因此一直以来承担着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招引的重任,也是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园区智慧化等转型升级,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可以更好发挥高新区的带头示范作用,为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流创新型企业增添新动能。

在经济转型这一浪潮下,高新区通过品牌建设,加快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地区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还能引领建设生态宜居、生态文明的数字城市,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品牌建设的举措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或别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正加快构建“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产业体系,是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作为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东湖高新区从区域软实力着手,积极进行自身品牌建设。

(一)发展区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区域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层面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文化园区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世界诸多城市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它们卓越文明传承和彰显的象征。

依靠武汉良好的地理优势、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立足本地特色文化及产业发展基础,东湖高新区成立了多家文化产业园。今年6月,坐落于光谷中心城的长江文创产业园正式开园,它毗邻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广播影视内容媒体基地,也是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的核心产业承载区。

2021年,东湖高新区入选我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区域。今年9月,商务部发布《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其中,在“着力创新业态模式,培育对外文化贸易新优势”的成功案例中,指出东湖高新区创新举措支持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数字文化贸易创新发展。

根据东湖高新区管委会2021年数据显示,当年光谷拥有文化企业10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15家,“独角兽”6家,有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74家,营业收入706.6亿元,占全市四成以上。文化贸易产业正激活着产业的新动能,成为光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丰富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将文化感召力转化为了生产力。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道: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鼓励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合作对接”,作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核心区,东湖高新区也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积极打造泛长江流域文化核心,充分挖掘自然山水之美、人文风情之美、幸福生活之美、时代奋斗之美的内涵,才能抢抓历史机遇窗口,占据有利地位。

(二)用服务促提升,打造营商品牌

公共服务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政府的信誉和社会分工的和谐力。营商环境(Doing Business),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做生意简易程度”,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等十个指标。

营商环境对区域内企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应以企业的感受为导向,重在考虑企业的需求,在如今疫后重振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更应创新工作举措,以营商环境的优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壮大,最大限度满足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光谷是武汉向全国推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多年来,高新区通过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助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东湖高新区以企业为核心,降低企业沟通成本,提升办事体验感,出台了“放宽市场准入九条”,企业开办所花费时间最快压缩到半天。去年全年数据显示,新登记市场主体2.97万户、总量突破16万户,新开办企业1.96万户、总量突破11万户,上下游企业沟通交流显著提升,逐渐形成区域内产业链整合的态势,区域格局明显优化,政策补贴进一步加强,鼓励区内企业的内部业务合作。

企业服务更加多元化、便利化。政府公共服务在提升效率上想办法,首创“商事+税务”一事联办,企业生命周期内各流程可以一站式受理;开发上线了“企业登记信息远程核实系统”,用技术实现远程刷脸。

政策保护上,根据《湖北省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东湖高新区聚焦“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各职能部门联手重拳整治侵权行为。目前,已有82家中小科技企业获批40多亿元专利权质押贷款,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三)以人才科技为引领,打造智力品牌

东湖高新区人才济济,一直被称为“大学城”,目前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另外还汇聚了70余名海内外院士,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人才科技是居民创造力和科技创新力的集中表现,为了吸引人才来汉、留汉,东湖高新区于2011年启动了“人才特区”建设,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人才引进方面及培养方面,东湖高新区积极对接海内外优秀项目和高端人才,于2009年开始启动“3551光谷人才计划”并持续至今。为给后浪们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2017年,东湖高新区发布“大学生政策十条”,2020年,出台了《“中国光谷奖学金”设立办法》,同时,借助区内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孵化平台的技术政策优势,打破院校围墙,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在武汉大学设立“武汉大学—中国光谷奖学金”,其中的成果转化奖面向学校在职的生物领域科研人员,其科研成果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转化,可获单个项目10万元的奖励,总额每年40万元。

人才评价方面,东湖高新区首推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全方位立体式构建人才测评模型,使人才能进能出、劳有所得,也使不同类别的人才能更好地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东湖高新区以全新方式客观、动态地识别、选拔、资助人才,对实实在在激励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才保障方面,东湖高新区通过发布“凤巢计划”,为区内工作的中青年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并落实大学毕业生保障房专项补贴,用于人才购房、租房;通过房租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优惠,吸引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在园区入驻,解决人才衣食住行等身边的“堵点”。

2022年7月,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人才发展先行示范区,并发布为之配套的7项人才创新举措,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人才发展生态,提升政策引才竞争力,实现优势叠加,赋能区域与人才联动发展。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宜居品牌

东湖高新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自然风景秀丽,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山体水体面积占总面积28%,城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45%。

宜居环境是对外部世界展现城市魅力和自身形象的因素之一,城市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宜居环境是城市优势的根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作为“互联网+”生态发展的重要力量,东湖高新区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光谷。

根据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年轻,60岁以下人口占比达91.08%,为全市最高。针对中青年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在做好做宽传统媒体宣传路径的同时,东湖高新区通过建设融媒体中心,以流媒体为基本中介,形成了包括“中国光谷”微信公众号、微博、中英文政务网、光谷LIVE网络“电视台”、抖音、视频号、脸书、推特、《今日光谷》杂志、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的传播矩阵,积极打通高新区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形式更加交互、渠道更加丰富、照顾到更多年龄圈层的立体式宣传。

在建设传播平台的同时,东湖高新区创新信息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加强政府、企业、行业等多主体交流。比如,发动基层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监管,用群众的语言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环保问题的处置效率。

在社区服务上,东湖高新区积极发挥本地高科技企业多的特有优势,如用“一网通”“三网融合”等模式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提升社区治理的科技含量。此外,疫情期间,光谷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发挥长处,帮助企业所在地的社区提高抗疫效率,在“四合一”AI智能门禁、智慧停车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猜你喜欢
光谷东湖高新区
赵括很忙
我爱东湖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东湖古柳
遂宁高新区
东湖一角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武汉光谷有轨电车开展多交路全线通车试运行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东湖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