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荒山变金山
——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张京政

2022-03-01 09:28于广宁
河北农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板栗树青龙板栗

□文/于广宁

张京政,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果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皇岛市人大代表。首批全国经济林咨询专家、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先后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这段时间板栗树的修剪很关键,咱们要采取‘抓大放小’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给栗树剪枝时,不结果的大高枝狠狠地剪,结果的小枝多多地留,这样不但放低了树身,安全省力,还提高了产量……”1 月15 日,尽管山间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六七度,但是在青龙肖营子镇上打虎店村的栗园里,却依然有五六十名果农在认真听一个人讲课。讲课的人就是张京政,一身绿色的工装,虽然温度很低,但他黑红的脸庞上却淌着汗水,任谁都想不到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硬核技术”破解致富难题

在长城两侧、燕山东麓北京、天津、河北的大山里,生长着2 亿多株板栗树;上百万的栗农依靠板栗养家糊口。几千年来,这里的板栗以香甜糯的优异品质,深受市场欢迎,享誉中外。然而,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影响,板栗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板栗树体高大、管理困难,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下。依靠低产低收的板栗,显然难以发家致富。板栗产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老弱管理栗园更是困难。更可怕的是,在板栗修剪、采收的过程中,经常有栗农从树上掉下来,轻则摔伤、重则摔残,个别的人甚至丢掉了性命;在板栗采收季节,经常有栗农的眼睛被刺苞扎伤。在燕山板栗产区,每年有类似的伤亡事件发生。这些事情,广大栗农既伤心又无奈。

43岁的张京政是山东省沂水县人,2002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执教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自2012 年开始,专注于板栗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016年3 月,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张京政到国家级贫困县——青龙县开展科技扶贫。

青龙是典型的山区县,有100 万亩板栗树,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板栗产区。送科技下乡,十万火急,耽搁不得。不到半年时间,张京政就跑遍了青龙。张京政认为,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这才是科技扶贫的关键。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利润微薄,加之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栗农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劳动力很弱。

针对这个现状,张京政认为,降低成本,增加产量,这才是科技扶贫的关键。为此,他研发出了高度简化的板栗修剪技术,能有效降低株高,安全省力,还提高了产量。这项技术,栗农们五分钟就能学会,实际操作性很强。

2016年秋,在充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张京政向当地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板栗产业,促进栗农脱贫致富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被予以采纳,并聘请他为“青龙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总顾问”。该县把板栗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并于2017 年确立了创建“全国板栗第一县”的目标。

2017 年冬至2018 年春,安全、省工、优质、高产的“抓大放小”技术在青龙被广泛应用。如今,栗农立地就能剪枝,老人和妇女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成百上千棵板栗树。青龙肖营子镇上打虎店村的董文利承包了200 亩的板栗园,多年来板栗园品种混杂,技术落后,板栗生产始终处于低产低效的状态。2018 年冬天,张京政到他的板栗园,示范“抓大放小”修剪技术。通过实践运用,仅一年时间,董文利的板栗园大幅度增产,引起了轰动。周边板栗生产县(区)抚宁、迁西、迁安、遵化、宽城、兴隆等地栗农,纷纷前来参观学习。2017~2020 年连续4 年严重干旱,造成青龙及周边板栗产区板栗大面积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仍然表现出丰产的特性。仅这一项技术,每年至少带动全县栗农增收6000万元。

在张京政的培训和指导下,参加学习并付诸行动的栗农,每亩减少管理用工5 个以上,亩均增产50~100斤板栗,亩均增收400~800 元。这项技术在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等板栗主产区被广泛采用,引领、推动了我国板栗产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精准扶贫”打开一片天

在科研工作中,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模式突破也是关键。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张京政在传播模式上动了脑筋。

2016 年12 月,张京政在青龙一个果园讲课,课后精心制作了一个视频上传到网上。一个果农后来见到他时说:“张老师你的讲课视频我看了7遍,我原来什么也不会,现在我会了。”果农的话给张京政很大的启发,张京政开始制作大量的技术视频,通过电视台、QQ 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进行传播,并及时发布重大病虫害预警及防治方案、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等,大大减少了板栗生产损失。

张京政在青龙县做全县板栗高效栽培技术培训

为了将新的管理技术及时传递给更多农民,他创建了“青龙板栗提质增效”QQ 群,这个群最初只对青龙,后来面向了全国,演变成了联系沟通更为方便的微信群。每到一个村庄讲课,他都会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听课的农民,让他们加他的微信,就这样,他在全国先后创建了23 个板栗提质增效微信群,7100 人在群中学习,实现了专家与栗农的直接交流。2019年5月15日,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地区发生雹灾,张京政在群里看到消息,马上写了《板栗树遭受严重冰雹之后的急救措施》发到群里,这篇文章的点击量,不到两天就达到1.8 万。防治病虫害、预防倒春寒、防涝抗旱,“及时雨”一样的抗灾救灾文章,几年间张京政在群里发布了242篇。

如同管理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样,他把学习变成了可复制、可传播的事物。渐渐地,他的群成员越来越多,技术普及也越来越宽广。他制作的“板栗高效栽培技术”等48个技术视频,通过互联网、微信群、朋友圈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推广,有46.3 万人次学习。共免费发放技术视频(光盘或视频链接)2.8 万次。制作了580个小视频,在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点击量达326.9 万余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对广大栗农开展了网络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助农增收路上的“拼命三郎”

走在扶贫路上的张京政是个“拼命三郎”,他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去青龙给栗农传授新技术,不管严寒酷暑,不管冰天雪地,最多一周往返3 次。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往返一趟就是300 多公里的路程。早上五六点出发是标配,晚上十一二点到家是常态。吃饭更是简单,路边小店有什么吃什么。为了给栗农培训,还时常借宿老乡家,有时一住就是一两个星期。

张京政在青龙县肖营子镇王营子村做技术培训

张京政的科技扶贫课堂在山坡上、田野里、沟壑间。2017年12月5日,张京政给双山子镇的栗农们做培训,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竟然晕倒在栗园。人们把他抬下山,叫来救护车,直接送往县医院。身体情况让他不得不休息了半个多月。恢复健康后的张京政,下乡扶贫工作马上恢复如初。

2018 年12 月2 日,一夜大雪让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三星口乡土台子村的栗农们怎么也没想到,张教授竟准时出现在栗园中为他们指导冬剪,汽车在大雪覆盖的山路上,该是多么危险!2018 年冬天,张京政带学生们到五指山村指导冬季剪枝,尽管穿上了最厚的防寒服和羊皮棉裤,还是冻得脸都紫了,感冒了一个多月。

张京政在兴隆县半壁山镇田杖子村做技术培训

线下的张京政不厌其烦地指导栗农,线上的张京政也是随时和栗农沟通。群里的栗农们经常看到,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他还在回复大家的疑问和网上求救。即便在2017年冬天晕倒后的养病期间,不能下乡的他,依然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为栗农远程指导。张京政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获得栗农的交口称赞,不知从哪天起,这位脸庞晒得黑如栗子皮的大学教授在广大栗农口中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秦皇岛的李保国”!

和李保国一样,张京政把田间地头作为另一个课堂,把农家栗园作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青龙大山上。多年来,他攻坚克难,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金山银山,为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他本人也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并先后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采访的时候,张京政很认真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农村,知道农民的苦。如果能够倾尽所学贡献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奉献于乡村振兴事业、让农民用技术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猜你喜欢
板栗树青龙板栗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捡板栗
我爱家乡的板栗树
炒板栗
板栗园里的花
板栗树修剪技术
鸡足山的板栗树
小青龙说“角”
湖上的青龙
青龙现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