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以“电视摄像”课程为例

2022-03-01 13:38陈庆斌
新闻传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

沈 磊 陈庆斌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贵阳 550001)

“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经证实过的,科学的新闻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思想指导,国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便会愈加稳定;反之,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便会崎岖难行。在如今的世界局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持续不断,我国在国际舆论斗争下一直处于劣势。因此,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坚持做党的政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舆论宣传工作中拔得头筹。广播电视学是培养科学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专业,但当下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尤其是实践类课程重实践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核心课程“电视摄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实践课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索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

一、广播电视学实践课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必要性

(一)承担社会责任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毋庸置疑。广播电视专业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业务水平和技术的主要途径,课程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正值国际社会舆论鱼龙混杂的信息爆炸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新闻报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意识形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的媒介化社会中,新闻从业者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越来越重要,每一个传媒人在实践学习阶段就应牢牢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更需思想统领

随着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定位的模糊性,人人皆可发声,自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也就造成了媒介环境的复杂化。新闻谣言和假新闻层出不穷,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带来了无穷的危害,对社会舆论的方向产生了误导,使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降低,造成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混乱。身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要时时刻刻坚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向大众报道最真实的新闻现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之一便是实事求是。“这就要求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动的报道必须真实、客观,对民意的表达也要公正、全面。”[2]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使得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正确的新闻观念,身为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除了传道受业,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师群体,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电视摄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出现冲突

“电视摄像”课程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协调发展。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一般是先对专业理论进行集中统一授课,然后再进行实操性的训练,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表达欲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开放创新,鼓励新闻从业者敢为人先,积极主动创新。因此,在课程中要将主动性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意识。其次,有的高校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电视摄像”课程重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便忽略对学生正确新闻观的引导,若忽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课堂教学进行联动,部分教师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二)教学目标存在局限性

“电视摄像”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核心课程,一直以来的教学目标都是着重培养采、写、编等专业技术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正确新闻观的培养与塑造,长此以往,没有正确新闻观的引导,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堪忧;同时,“电视摄像”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没有更加深层次地去探索专业技能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分地强调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能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这不是一个优秀传媒人才的表现。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课堂之中,就要将以往只传授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担当、更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性人才,凸显出正面教学和隐性教学将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方向出现偏差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市场的局面,对于传媒行业的人才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更多的机遇和创业条件。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也必然会滋生出诸多歪门邪道,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极易被诱骗和带偏离。高校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学生进入社会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许多高校的“电视摄像”教学方向设置虽然根据大环境的改变作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增加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急需纠正和改变。实践课的教学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个人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当前的实践课程却呈现了一种去主流化的趋势,而是偏向商业化和自媒体化,整个教学过程陷入了误区,急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和纠正。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电视摄像”课程内容改革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电视摄像”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对西方的电视摄像理论进行客观的讲解和介绍;另一方面,要明确指出这些理论知识中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基调的方面,引导学生去辩证地认识这些理论,同时让学生深切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最符合中国国情、最能为群众服务的新闻观念,也是“电视摄像”课程的指导性新闻观念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少数特权派所服务。具体到新闻工作中,那就是始终保持“三贴近原则”,也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来,又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从理论基础上就根本性地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经验错误以及唯心主义、拜金主义、流量至上的新闻观。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十分有必要的。确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均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观念和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面对当今的世界形势,要用客观的角度去评判、剖析电视摄像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具体体现为要做党的喉舌、坚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感

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促进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电视摄像”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对电视摄像相关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要主动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只有学生认同了这个观念,才能学有所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武装自身,指导学习和工作。如果学生对其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和漠视心理,那么无论期末的课程作业有多么的优秀,都不能视为成功的课程教学行为。因此,教师需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理解与认同,并使其应用至实践中去,成为一个求真务实的电视摄像职业人,这才是“电视摄像”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是否能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意义,能够自主辨别新闻片中所存在的虚假信息,以及能够公正客观地拍摄新闻信息,摒除情绪化带来的主观影响。在“电视摄像”课程中教师除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频繁地提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可以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

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其摄影技巧和拍摄手段是“电视摄像”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会直观地将影视创作方法展现给学生,系统的拉片分析会使学生对影片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受其影响,具体表现为影片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拍摄手法。因此,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将影片的案例分析替换成红色题材影视剧,近些年,红色题材影视剧在院线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金刚川》《八佰》等优秀红色题材电影也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将最新的红色题材电影作为课堂案例进行分析既不影响正常的授课,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课堂,从而侧面引导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养成。

(三)增强价值引导,明确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学学术研究的一项根本要求,更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必然要求”[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电视摄像”课程,首先最重要的便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如何具体体现在拍摄过程中的,又是如何遵循理念的指导。在摄像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重要准则,将镜头对准生活,明确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承担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发展至今日,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系统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坚持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党性原则”等重要思想都是“电视摄像”课程中应当阐述和践行的。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摄像理念和看待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认知水平,绝不是表面上的作秀和套用。

除了在课上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课余时间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深度,这些文献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涵养。需要补充的文献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撰写的著作、文章、演讲稿件;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书籍和优秀文章,例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读本》等都是学者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汇编而来,具有指导性意义;三就是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前国情下的时代特征想结合的著作,主要指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观点和要求,例如,《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者有着战略性意义,且能够与上述两种文献交相呼应,可谓逻辑缜密,一丝不苟,创新性与时代性兼具,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四)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兴趣出发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

如今的大学生在融媒体背景的影响下,更习惯从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很少会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电视摄像”课程偏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多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互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念。然后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等学生平日接触较多的渠道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学生。例如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下,布置学生短视频拍摄的任务,在不要求具体形式的前提下,既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又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性的新闻理念,同时也是所有传媒行业从业者的指导思想。“电视摄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自觉传递其思想内涵,要通过在教学内容中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创新教学方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在学习和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