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新业态背景下图书编辑自我提升路径的思考

2022-03-01 13:38王晶琳
新闻传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选题图书作家

王晶琳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杭州 310006)

在数字出版已经超过传统出版的形势下,面对新业态的急剧变化,传统出版行业如何突破重围逆势增长?作为出版行业的主力军——编辑,面对形势的挑战,何以寻求进步发展?本人想结合自身的编辑经验来谈谈出版编辑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具体如下:

一、图书编辑需要永远充满全力以赴的热情

美国自然科学家杜利奥曾说过: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为什么要成为编辑?成为编辑后想要做什么?这两个问题不仅在入行前需要思考,更要在工作中不停问自己。不断地去追问自己的初心,才能时刻保持工作热情和自豪感。编辑工作繁重且琐碎,跟很多行业一样,很容易让一个人的热情慢慢地磨损耗尽,那么如何让一名编辑始终保持着入行时的热情和战斗力呢?

(一)要对所有的东西都保持好奇心

入职前,我们会对这个行业充满好奇;入职后,我们会对新的同事、自己的工作充满好奇。而随着时间转移,我们熟悉了这些以后,就要在固化中不断去寻找新的“好奇点”,可以关于自己的选题,自己的作者,还有宣传活动。对自己的岗位和业务保有好奇心,始终是一个编辑最需要做的。

(二)要保持“新”,寻求挑战

在网络文学图书向童书编辑岗位转型的时候,我内心有过无数的挣扎,但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带着热情去全力以赴,做出的选择不会有遗憾。所以在别人还没有要求你改变时,我们自己就应该求新求变了,不为争强好胜,只为让自己时刻对自己职业本身有一种向往,才能始终保持对编辑行业的热情。

(三)评估自己的能力,制订符合现实的目标

目标的制订需要切合实际,分阶段,分步骤,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一旦确定目标,我们就要按着时间规划一个一个去完成。所有的过程最终会归为结果,能激励编辑的就是图书的“两个效益”,编辑要不断通过责任感和荣誉感来激励自己,努力克服职业惰性。

二、图书编辑需要源源不断的创作力

柏金斯认为,编辑最需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最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而松本昌次认为,……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因为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此种精神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我更认同松本昌次的说法。过去,编辑往往都是接受作者的投稿,然后进行选题论证流程,签约交稿,书稿编校流程。而现在的编辑,对文稿的参与时间提前,参与度提高。一个优秀的编辑除了对作品一般问题进行修改以外,还要对作品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编辑对图书内容的创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作者文稿中出现的情节漏洞,如何补?如何衔接?如何更加适合?都要编辑一针见血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种是编辑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对故事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然,作者也非常愿意倾听编辑的意见,毕竟编辑更懂图书市场。

第三种是网络文学作品特有的情况,网络连载和图书出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往往一部作品在网络连载中多则几百万字,而出版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体量。于是,编辑就开始成为了“剪刀手”,像剪辑片子那样,咔嚓咔嚓剪掉将近大半的文字,但又要保证作品完整且连贯。

第四种是童书选题经常碰到的,作品本身的选题和故事都很棒,获奖潜力巨大,但作者文字功底一般。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这个群体,在阅读和作文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有更加优秀的文笔,让青少年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能提升写作能力,当然也不枉费本身极佳的选题。这个时候编辑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去引导作者对文字进行修改,或者直接参与修改。

第五种是在新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编辑要从面对传统媒体的书评、通讯过渡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内容撰写,不同的写作文体对编辑创作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以上几种情况,在审核各类小说书稿中经常会碰到的,若编辑没有足够强大的创作能力,如何让一本书变得更好?

三、我们需要借助团队力量

在分工越来越明细的社会里,很少有工作是孤立的,大多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一个编辑再全能再强大也不如几个编辑合力所带来的出版效果。每个编辑都有擅长的一面,也有薄弱的环节,而团队便是对个人能力最好的补充和升华。团队合作,针对性分工,可以让每一位编辑都发挥各自所长,使图书出版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大家也能在彼此的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东西。然而,在借助团队力量之时,我们也碰到过不少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尤为注意:一是团队目标要一致,同时需要产生一个核心编辑,而核心编辑需要协调也要最后定调拍板,作为套书编辑团队,这个人选可以是每一套书的统筹编辑。二是每个人都需要有团队意识,敢于担当。既然选择团队合作,就要服从,把个人得失放在团队利益之后,出了问题要敢于担当,而不是推卸责任。三是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团队成员的特长,均衡分配工作。四是团队氛围要和谐,既要勇于表达自我,也要善于听取彼此的意见,尤其是自己擅长的方面在得到质疑之时,要互相支持、信任,坦诚相待。五是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目标已明确,完成目标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经常反思和总结,寻找最佳的途径。

在一个团队里,我们的战斗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很多时候,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四、编辑要有终生学习和修炼能力

随着21 世纪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通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编辑工作趋向技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编辑业务形式的多样化、范围的扩大化、内容的深入化,也促使编辑要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在当编辑的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大学内,自己像一个不断受着激励的学生,从接触的不同人、不同的文稿中源源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这是一种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满足。出版承载着振兴中华民族,传播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编辑需要不断修炼内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把握整体时代方向,从而指导好实践。其次要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不管是在同一个专业上还是跨专业学习上,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养成习惯。其次要学习并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与已有经验整合起来,重新开发利用,会让自己的职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五、与作家保持亦师亦友的信任关系

沟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编辑是跟作家保持最密切联系的人,从选题商量、合同签订到文稿审读修改、装帧设计到最后图书出版,都离不开编辑和作家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否则一本书就不可能会如预期般顺利出版。与作者就某个作品的联系,这是编辑与作者最“功利”的关系,如果只和作者保持在这一层面的沟通,一般很难有下一个选题,甚至与作者的关系也随着图书的出版而终结。所以在与作家的日常工作联系中,正如柏金斯所说,编辑做好服务工作,让作家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之间是相通的,并没有那么多泾渭分明的界线。那么,如何做到与作家保持亦师亦友的信任关系呢?一是以诚相待,与作者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坦诚是前提。我们要将心比心,认真对待签约下来的每一份书稿,用足够的耐心去认真诚恳地跟作者沟通。二是不卑不亢地表现出自己的专业度。作为编辑就要从出版的专业角度给出作者建议,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专业度层面让作者感觉编辑是可信任的。三是不要功利性,定期与作家交流。编辑与作家最好的关系是,既有尊重、信任,又有朋友间闲适的交流。这样的作者关系也能维持更久远。

在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出版需要变革和创新,这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作为年青编辑要勇于直面这一切,继承和发扬传统出版的专业精神,满怀热情,不忘初心,不断提高我们的核心能力,突出高品质的图书,做好文化的传播者,足以应对各种挑战,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选题图书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图书推荐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