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探析日本导演竹内亮的中国故事纪录

2022-03-01 13:38孙钟珺
新闻传播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内纪录片华为

宫 雪 孙钟珺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 116029)

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找寻独特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深厚,曾几度领先于世界。鸦片战争后,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呈衰微之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和号召,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这不仅需要我们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还需要促进文化的国际交流。

纪录片有着记录社会生活、传播并传承地域文化、助推国际之间交流、辅建文化战略高地等多维功能。因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并提高国际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纪录片创作。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在自媒体盛行时代,人人都可以做中国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日本导演竹内亮用镜头记录了疫情下的真实中国和后疫情时期的中国故事,他的纪录片在百舸争流之势下脱颖而出,在中国、日本和欧美国家都备受关注,他对中国故事“真”与“美”的纪录获得了非常高的点击量和转载量,这些纪录片展现了独特的语言感召力、故事的感染力及真实的生命力。

一、语言的感召力

竹内亮导演的纪录片中现场原声的情景再现、配音解说处理之精细都是片子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影片中相对严肃的内容设置以旁白叙述来推进影片进程,推动故事发展,进而深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代入感很强。这一点在《双面奥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竹内亮导演采访中国火炬手廖宇靖在疫情严峻之下为什么还要来日本做中国火炬手时,廖宇靖回答:“想把国家青年向上向善的形象展现出去。”这段采访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普通青年的志向和爱国情怀,同时导演插入了画外音,补充说明了廖宇靖最初当选火炬手的原因: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救灾的现场工作,偶然被媒体拍到工作辛苦的样子而引发关注,因此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来展示中国形象。在这样的语境中带进信息使得观众对这位中国地震救灾志愿者做火炬手的小我形象、国家形象都增加了一份厚重和敬畏,同时也彰显了影片主题,展示出中国人的信念和中国精神。

二、故事的感染力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传承,而不是通过文献传承,故事令人感到亲切且易于口头传播。从广告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以吸引人眼球或刺激性、强制性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被人接受了,更很难带动消费行为的发生。从古至今,唯有故事才是人们最乐于接受的营销传播形式。比如腾讯近年的新年回家主题系列广告、美国多芬产品的真美行动系列广告、可口可乐新创意广告等,都是具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力。竹内亮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各国经济纷纷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下,中国却实现了增长,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更离不开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挑战。疫情首先出现在武汉并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大批感染患者,历经了为期三个月的封城,武汉解封后,竹内亮导演拍下了《好久不见,武汉》。这部片子主要采访了7个武汉当地群众,通过被访者亲历的故事,了解封城期间在这座城市里发生的鲜活故事的点点滴滴。

纪录片中的采访环节为了保证真实呈现,导演往往是在摄制中发现、介入、体验、带动并激发一系列有关影片内容的对话。竹内亮导演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常去华南海鲜市场采购的日料店老板赖昀,在拍摄过程中了解其在疫情期间店铺的运营情况、海鲜市场被迫迁移及疫情后店铺恢复营业状况等等,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速度与力量,同时也反映出纪录片创作者与受访者快速融入的状态把握,通过交谈,激发受访者的内心真实。

在竹内亮导演的很多作品中都是以介入式体验来完成的。导演带着一种探索式的疑问去介入当事人和当事场景,带着一种好奇、求知的渴望。在《华为的100 张面孔》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一个个华为人和华为故事,让观众更全面、清晰地了解了华为公司,让世界了解华为的“真面孔”。竹内亮导演性格风趣幽默,以真体验、真反应来满足自己和观众的猎奇心态,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充分的跟随性,故事丝丝入扣。

前期调研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拍摄完《好久不见,武汉》后,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后疫情现状,探究中国为何能够做到疫情管控有效、社会平稳发展,竹内亮导演又开始创作《后疫情时代》,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讲述细节来向观众描述疫情后的中国:无人外卖配送车的应运而生、直播带货的兴起和超速发展、传统行业的生产工作状态等等,通过导演本人的视角分享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防疫经验,这些故事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有序控制疫情的同时科技产业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该片登上了日本影响力最大的雅虎网站首页,使得不少日本网友看到了中国为抗疫做出的努力,赞叹疫情暴发初期中日双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友谊,让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再一次传播出去。作为一种客观纪实影像,竹内亮导演的作品给各国观众分享了一个个朴实的中国故事和一个个生动的中国人。

三、真实的生命力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真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缓慢的成熟过程,或是一系列必然的但又可以自行纠正的谬误,或是一系列不断自行补充和自行扩展的历程。纪录片,就是这样一种真实,在创作本身的自我成熟以及观众介入的缓慢成熟,都是不断补充与扩展的必要历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含个体的集体的“人生”表现。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教导我们讲仁义懂礼让,友善是中国人普遍的性格表现,见到熟人挥手打招呼,热情好客,在节目中采访的嘉宾尤其是中国与外国企业高管在面对镜头时的不同表现略显于节目之中。正如竹内亮导演曾说:“宁愿用真实的镜头,也不用漂亮的镜头。”

在《华为的100张面孔》中,竹内亮导演和华为外籍工作人员一起吃饭,问到他们对华为的印象时,后期没有故意剪掉看似翻译不及时的尴尬场面,这样的处理恰恰讨巧地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不需要完美和漂亮的镜头反而收获了观众的进一步信任,增加了片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样,在“天才少年”家中的采访问题和回答也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竹内亮的真实反应代表了观众的反应,趣味性和参与感同生,这种参与感不仅是视觉体验的观感,更是思考沉淀后的价值观认同。再通过对“易安检”、港口塔吊、东北虎保护基地的拍摄,更凸显出第二集“华为大力研发的技术是什么”这一话题。沉浸式的体验拍摄也使得纪录片增加了可观赏性。竹内亮创作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拍摄地点基本选择在受访者的家中或工作场所,拍摄前主持人只会被告知主人公所在的地点,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完全没有台本准备、即兴发挥和应对的随机跟拍。拍摄中曾出现过突发状况:镜头虚焦、工作人员穿帮入镜等等,但竹内亮导演将这些镜头全部保留,虽然呈现效果不美观,但却带来了“弹幕”式的共振和参与感,平凡且独特,朴质而热情。

竹内亮导演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现状,展现中国精神,求真的同时更讲究美的呈现。“真”是内容层面的问题,“美”是表现层面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仅内容真实生动、新颖深刻,而且在语言、镜头、音乐渲染等方面也精细流畅、和谐自然,更出彩的是常常不带中国式人情的朴拙和真实,单刀直入地激荡受访者和观众,让中国故事更具时代性,传播更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竹内纪录片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纪录片之页
华为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竹内实和他的《诗人毛泽东》
不是竹内实,是竹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