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趣味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2022-03-01 17:59陈玲芝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文章

陈玲芝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望远镇望远中心小学,宁夏永宁)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高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朗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

(一)主要内容

朗读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能够在语音形式的引导下,有效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具有口头化的鲜明特征。很久以前,语文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肯定了朗读在阅读课中的重要价值,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加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培养语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洗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掌握朗读技巧,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注入个人的感情。这也就意味着,朗读几乎贯穿学生小学阶段的全过程,教师也需要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能够从朗读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二)实践价值与内涵

首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尤为丰厚的,所以不能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提高对学生朗读的重视,让学生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并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再加上阅读本身就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朗读是基础和根本,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力。

其次,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避免的重要任务,有感情地阅读文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艺术美和价值,实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交融。在这里,朗读可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值得教师细细钻研并分析。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朗读也同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跟随文字的脚步,在脑海中想象出优美的画面,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最后,从学生的朗读现状来看,教师大多希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朗读的时候注入个人的感情,但从实践上来讲,事实却并不全能如人所愿,很多学生的朗读语调平缓,缺乏充沛的感情,而且节奏十分平淡,有时也会出现结结巴巴、破词破句的问题。即便是在背诵课文的时候,也大多是以唱背的形式为主,无法满足声情并茂的基本需求。一旦形成了这种局面,教师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然而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了现有的朗读方法,所以纠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从低年级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探究意识。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不足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价值,即便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也只是把他们简单召集到一起,随便选择文章中的某一段落,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阅读,但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时就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只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经验来自行摸索,然而学生年龄较小,积累的阅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不给予指导性的帮助,他们会迷失方向,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也就是说,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师承担着捧场者和旁听者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这也会让学生感到孤立无援。

(二)交流有限

大部分学生朗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他们在实践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所以即便是在感知文章内涵时,也大多是以自我理解和自我感悟为主,并没有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且也没有向外界表达的习惯,这就会阻碍他们情感的进一步传递。再加上,很多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训练,过于强调学生的笔试成绩,所以学生也只是埋头学习,并没有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技巧。

(三)语言表达空洞

大部分学生在朗读完文章后并没有对整个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印象,他们只是把字词简单叠加到一起,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即便是与他人有所交流,但也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语言表达是苍白且空洞的,缺乏个性特征,无法真正体现出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每当教师询问学生阅读感想时,学生也始终不知所以然,只是从文章中直接寻找答案,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丧失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会盲目去依赖标准答案。

三、提升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在接触新的文本时,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即便是在面对一些生词时,也要尽可能读通句子,克服一字一顿的唱读现象。而这一唱读现象普遍存在于低年级学生群体中,每当他们初次接触新的课文时,通常都会出现很多卡顿。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你们暂时无法准确把握好字词的停顿,可以先在心里默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语句的节奏,分析哪里应当连读,哪里可以停顿,然后再放声朗读,由此一来,学生的语言流畅性会更加突出。同时,当接触多音字或者是意思复杂的长难句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标点标注出其中的疑难之处,将其单独提炼出来,让学生反复训练,然后再重新放回原句,与其他部分整合起来通读一遍。以上这种循环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语言的结构,他们会养成辨析并拆解句子的良好习惯,即便是在遇到新的词句时,也可以用浅层的语感,凭借直觉来判断正误。

(二)读通感情

字音的准确性提升只是朗读的浅显层面,体现了学生对文章本身的临摹,而要想让学生的语感更上一层楼,教师也需要让他们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和魅力,通过语言文字,搭建起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与文本展开沟通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语感应当具有形象性和意愿性的特征,要充满情趣和韵味。在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朗读不能只是看到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要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关的画面,从文字中看到一幅图画,了解语言美和艺术美。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炼现实元素,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出对作品的内心想象,获得更加形象的认知和体验。例如,在学习《春晓》这篇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自己的朗读,一边想象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美妙景象,从而深刻体会诗歌中传递的韵味。

(三)注入个人思想和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可以凸显出文本的趣味性,更是体现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强大感知力,他们能够在感情引导下,领会文章的气势韵味,与作者描绘的画面形成共鸣。所以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注入个人的思绪,不能只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文本传递的思想。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示范,要进行技巧上的指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旋律,分析语气和语调,把握好语速和停顿的地方,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基本内容来调整自己的示范形式。其次,教师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朗读方案,调动起学生的斗志,如比赛朗读、分段选读、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手势朗读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切入点。最后,教师要尤为注意,虽然小学生需要吸收多元化的朗读技巧,但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朗读效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也不能用一刀切的形式去压迫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投入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出文章的情感。也就是说,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或张扬或含蓄的形式来展开阅读,教师在形式上不应当做特别的要求。

(四)懂得自我复述和总结

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写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重要价值。因此,很多教材在第2册时也设计了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的相关板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上给出的资源,引导学生在通读完毕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情感。在这里,学生必须要读懂句子,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分析句子的基本顺序,这样才可以整理好后续陈述的思路。在真正让学生总结整体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对一句话作出陈述,这样一来,他们也会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句表现出来,关键在于个人的灵活选择。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随机抽取班内的一些学生,让他们针对同一语句各抒己见,迸发出更加强烈的思维火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学生情感认知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读音的纠正与梳理、情感的体会和分析、个人思想的有效融合、文本的陈述和总结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方法,充分结合了语文课堂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