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2-03-01 17:59陈彩军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观察力事物课文

陈彩军

(甘肃省渭源县锹峪镇裕丰小学,甘肃渭源)

观察力是很重要的感官能力,大脑会迅速且优先对观察所得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说,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进行交互,大脑每一刻都在处理观察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质量与量级就需要个体本身有意识地锻炼,才能让自身更多地吸取优质信息,这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观察力即是声音、影像、味道、温度等认知和辨别的能力。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观感和观察天赋,进而助益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积累知识,这种能力也可用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其自身良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注意力专注,获得感悟、欣赏等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进而能够轻松地对周边事物进行高效认知。当小学阶段的学生获得科学且有效的观察力后,便能有意识地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进而高效、高质量地积累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等,随着自身的积累越加丰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不再受到阅历与积累的制约,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极为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观察力的内涵

观察,从心理的层面而言,是持久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主动对事物进行知觉的过程。观察需要思维的参与,助力于认知事物,所以,观察也有思维知觉的称谓。所以,观察并非只是肉眼单纯地去看,还需要进行认知与思考,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观察。思维与观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与思考。在观察中,教师还要确定好观察角度,而后选择适宜的观察点,并做好观察顺序的考量,进而更好地对目标事物进行高效观察与认知。思考与认知是观察的主体,也是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除了教授学生正确且高效的观察方法以外,还应该注重观察中与观察后的思考。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应当有两个层面的观察,一种是审美性质的观察,一种是现实性质的观察。其中,现实性质的观察更多是准确、科学地从客观的角度认知目标事物,并得出目标事物的准确认识,能够对其进行说明与解释。这一层面的观察需要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对事物的成因、用途、构造、性质、种类、形态等内容进行认知与探究,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帮助个体形成准确且全面的认知。但审美性质的观察就类似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并不以实际应用作为出发点,虽然源于实际,但更注重态度,以自身的情绪、情感、生活等所综合而成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并对事物进行欣赏、感受。这种艺术性质的观察与现实性质的观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很大的作用与意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兴趣而进行一项活动时,才能忘我地投入其中。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时期,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生涯,对一切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非常有益于教学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当前年段学生的特点,有效引导小学生观察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唤醒学习欲望,小学生在探究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体会到通过观察而了解外界的乐趣,这也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体会到事物中蕴含的情感,让其在不断观察与思考中获得观察力的锻炼与提高。例如,《猫》这篇课文,其中细致描写了猫在满月时的可爱之处,刻画了猫的古怪性格。这便是作者通过长期仔细观察所发现和体会到的。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正式教学前,语文教师可以先安排小学生对周围的小动物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观察,使他们的观察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在课堂上,小学生分享自身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观察心得的有效交流,打造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教师要对观察仔细、认真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其他学生予以鼓励。在课堂中完成了课文导入并讲解完课文之后,询问学生作业与本课文有何关联,学生表达出了作者与自己都进行了细致与耐心的观察,若不细心观察,则难以发现小动物不常做出的动作。小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小动物做出不常见的动作,既满足了好奇心,锻炼了观察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课文,进而产生轻松、简单的学习之感,促进其形成文章阅读自信、语文学习自信,产生喜欢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顺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顺序,才能让学生的观察更有效,体现其意义。首先需要语文教师把观察顺序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意识到观察顺序的意义,并促使其被好奇心驱使,投入到相关观察能力的锻炼活动中,以发挥其自觉性、积极性。教师通过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进而了解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才能深刻了解事物,并通过栩栩如生的描绘呈现在读者面前。“留心之下,处处皆学问”,只有以正确的顺序去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并记下观察所得,才能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讲到钱塘江大潮有先后次序,首先是大潮来临前,而后是来临时刻,再就是来临后,作者通过先观察潮前,再观察潮时,最后观察潮后,才能写出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文章,才能把大潮到来前、到来时的波澜壮阔很好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觉犹如身在潮前。在讲解时,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播放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片段,让学生观察,并落于纸上,而后再以所产生的感受与感悟体会作者当时的仔细观察与观察后抒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学生以自身体会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便是对课文的深入感知,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如此震撼的钱塘江大潮,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为何能够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小学生通过这一问题领悟到了观察顺序与观察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了写作需要以积累和观察作为前提。除了课堂教学的引导与教授,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平时给小学生布置一些观察小任务,从家中小物件到风景,再到人物,而后通过有效的激励促使其积极性被有效激发,进而逐渐形成观察的兴趣、习惯,以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掌握观察方法

小学生掌握观察方法,能够通过有效观察产生积极的反馈效果,更乐于观察周围事物,以避免错误观察导致事倍功半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与引导,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正确观察方法的益处。例如,在教授《咏柳》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观察寒冬中柳树的样子,而后观察春天来临之时柳树在乍暖还寒的环境之中逐渐伸展枝杈、生长新叶的过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体会“碧玉妆成一树高”所描绘的景色,把古诗映照在现实之中,进而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提前对季节与柳树进行正确的仔细观察,再理解这首古诗就会更加轻松且简单,也正因为有了提前观察,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古诗,使学习氛围更加热烈、浓厚,这更促使小学生全情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并进入高效学习中,也会在正确观察中逐渐养成观察事物规律的良好习惯。

(四)掌握分解内容与问题规律的观察方法

观察问题的规律和细致分解内容这两个内容并非一教便会,需要通过不断地锻炼才能熟练掌握,要在观察中有意识地把观察内容分为几部分,并进行各个部分的观察。例如,《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便是作者先从外形方面描述,从爪子到嘴巴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促使读者对翠鸟有了生动、形象的认知,体会到翠鸟的美丽。再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作者先从水上城市开始描述,而后是威尼斯的小艇,再到小艇内,对艇内进行了深入描绘,并以艇内的视角观察外面,用“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来直观形象地形容小艇的速度,让人对威尼斯的小艇与风土人情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小学生通过分解观察内容,能聚焦观察小部分,进而对所观察事物形成更加全面、清楚、详细的认知,也能逐步形成层次递进的观察与写作习惯。

(五)掌握观察侧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课文或课外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学生不能轻易观察或体会到,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其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这能让小学生更为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观察侧重点,不仅能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还能通过描绘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文字的经验。例如,在开展《鸟的天堂》这一课文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大榕树视频,引导学生先观察大榕树的安静状态,再观察作者对树上各种鸟的描述。而后对小学生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与体会到的。再让学生观察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写所见的,提问:与自身之前所描述的顺序进行对比,哪个感受更好,为什么?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小学生理解了作者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以及观察、描写顺序,进而明白观察与写作要突出重点,要主次分明,进而对阅读与写作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极为重要,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助益自身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用有效的观察力培养策略,以多元化的手段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猜你喜欢
观察力事物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美好的事物
背课文的小偷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奇妙事物用心看
背课文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