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2-03-01 17:59王红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图形知识点学科

王红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集镇中心小学,江苏徐州)

学科融合理念就是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相融合,促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运算水平、图形认知、空间能力等学科素养,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融合“智慧教育”的理念,在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创设规模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数学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创新,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的目的

小学数学学科需开发学生的创新、理解、思维、运算、逻辑能力,故需要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代数、几何、图形、方程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学学科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学习过程中,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的形式渗透学科知识点,故可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指导中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地看到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办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利的。另外,在动画视频的演示、说明中,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有利于避免传统“宣讲式”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打造“动”“静”一体的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提升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若对学生进行长期、持续性的思维训练,可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侧重以直观的体验、感知呈现出专业的学科内容,而在知识点渗透期间教师可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接收情况,故利用信息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其中,教师可运用动图、视频展现不同知识点的理解技巧,同时在有效的提示、标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说明,帮助学生融入学科体验当中。另外,学生也需要在课堂中主动思考,故实践教学期间可逐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社会经历进行想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进而有效保障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故利用生动、趣味的信息技术元素展现较难理解、较为抽象的学科内容,可简化数学学科的难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凸显出“引导”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合至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呈现出道德、思想、国学文化、科学发展方面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直观的想象、实践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这对增强数学课堂本身的趣味性也是有利的,如可利用游戏、视频的模式进行讲解,以期开发学生的数学运算、数学逻辑能力[2]。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的实践措施

(一)利用信息技术构造学习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专业、科学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在认知中掌握难点和重点,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因此,创设优质的学科融合情境,其间为学生渗透、提供优质的学科资源,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想象和实践能力[3]。例如,苏教版“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视频说明生活中所遇到的四则运算,如超市购买不同物品、统计春游的人数等,促使学生融入这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如在超市购物期间,教师可提出“购买物品”的问题:“小明妈妈需要买3桶58元的油、5瓶3元的可乐、4件159元的加绒卫衣,试问需要多少钱?”在这一场景中,学生需要自主记录小明妈妈所购买的物品及价钱,再通过混合运算得到实际结果。此时,教师可对问题内容进行延伸,提出:“如果小明妈妈购买完物品后发现加绒卫衣尺码不合适,需要退货2件,此时小明妈妈购买这些物品需要花费多少钱?”其中,学生A列出“3×58+5×3+4×159-2×159=507(元)”,在观察过程中,学生B提出混合运算中还可使用运算定律,从而达到化简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观察学生在思考、学习期间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行记录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实践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适合学生的实践、交流场所,指导学生在交流、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融入学科学习中,同时在虚拟的线上平台分享自己日常学习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思想及理论,从发展的角度说明数学与语文、历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例如,苏教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展现常见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系统认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形状规律。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线上平台收集常见图形的常识,同时在课堂中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学生A提出:“三角形是非常稳定的,如开窗就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原理,不仅安全美观,还能让窗户更加稳定。”学生B则提出:“三角形其实是科学家泰勒斯发现的。在《球面学》《天文学大成》等著作中也介绍了三角形的发展历史。”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提问“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区别”。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阶段性演示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变成三角形的,但三角形无论滑动任何一边,都不会改变形状。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展示图形、移动图形、变化图形,可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度。同时,教师可说明国内在图形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也能在阶段性训练中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4]。

(三)利用信息技术凸显学科重难点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展现数学学科的难点和重点,侧重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生动、趣味性的事件及案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确定合理的教学实践方案,以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苏教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讲解中,教师首先应当整理关于平移的重要知识点,将其汇总成位置、形状、方向、距离等要点,同时以生动的动画进行演示。比如,教师可在视频方格内呈现一个“喜羊羊”,然后展现他行走的路径,提示学生喜羊羊做了平移运动,并试问“平移前后哪些关系变了,哪些关系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此时,教师可在电脑软件中进行标识,给予学生宏观的提示。学生A发现,“方格中喜羊羊的大小、形状都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有他的位置和方向。”针对此,教师还需展现出关于方向和距离的知识,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说明该知识点的含义及内容。例如,船只向东航行了10海里,其中东方向和10海里就是平移的方向和位置,再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技术中的其他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帮助学生在逐步理解知识点内涵的基础上掌握平移这一知识点。总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说明,可让学生愿意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实践问题,如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中国银行标志、古代宫殿建筑、蝴蝶标本等,都可以在计算机中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展示、标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实践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

将数学与德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认知自我的同时逐渐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当在课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理论课程,指导学生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例如,苏教版“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多元化的统计图案例,还需要培养学生认知社会中的生活、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如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本年度本市蔬菜栽培的品种及数量,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了解民生、社会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用网安全,即要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同时,学生也可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在交流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说明自己对某一事件的了解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使用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讨论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新鲜的学科元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图形知识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分图形
找图形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