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以“九一八事变”一课为例

2022-03-02 23:48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美莹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杨靖宇家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蔡美莹

“家国情怀”概念的阐述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是在封建社会中“家国同构”的概念基础上产生的。家国同构观念在宗法制出现之后产生,以血缘为纽带,忠孝为基础,君臣父子相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情感。它体现于个体对家庭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国情怀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

随着社会对新时代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相关专家也对新课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凝练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版课标的出现,给历史教师以方向指引,使历史教学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发生了跨越性转变。

在新修订的课标中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同时定义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感情,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求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自从新课标将家国情怀纳入五大核心素养之后,历史教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深入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存在的意义并提出具体培养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意义重大。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也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还是顺应时代步伐的发展需要。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

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促进学生德育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思敏感、单纯,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所以这个阶段的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从多方面进行熏陶,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历史教师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可重点讲述一些仁人志士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他们有责任、有使命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而努力。教师培养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观念,有利于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各科目教学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点。“从德育的目的上来说,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家国情怀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历史知识,还可以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家国情怀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一体观念的加深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学生也会进一步感受家国一体,从而加深自己对家庭和国家的理解。

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外国侵略者是如何打开中国国门的,中国又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奋起反抗的。例如,在“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使中国局势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为我所用。

(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家国情怀不仅表现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还表现在为实现家庭和睦、平安、富足和国家和平、繁荣、昌盛的责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体现在“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中,也体现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表达和体现。在国家相对和平、繁荣的今天,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态度仍具有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也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类的命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历史教学也做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政治、经济进入了新时代,文化教育也是如此。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进入更高的发展水平。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家国情怀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只有发展适应时代的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时代进步,使中国不落后于时代潮流。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学习到家国情怀故事,学习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家国情怀,学生只有具备家国情怀素养,才能拥有中国的大国情怀、大国担当,才能关注世界局势和国际民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也是促进时代发展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家国情怀观念、拓展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开展多样教学活动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树立家国情怀培养观念

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也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应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热爱自己的国家。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应该先有正确的立场,深刻认识到因为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东北地区的3000多万人民沦为亡国奴。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点,才能进行正确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拥有家国情怀。

(二)拓展家国情怀教学资源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情境的创设,运用多种情境,不能进行单纯的说教,要利用有情感、有意境、有乐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温度与脉络。

在视觉上教师可以展示图片和视频,使学生直观学习历史,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通过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战争路线的图片和视频来学习历史。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南满铁路被炸毁的图片,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军杀害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并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拍照炫耀的图片,通过展示照片使学生认识到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犯下的罪行。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军攻占东北三省的路线图片,让学生理清日军攻占的路线是: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道路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在听觉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经历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述杨靖宇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而杨靖宇就是东北抗联中的典型代表。“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一直积极抗战,屡次取得胜利,给日军重大打击。日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特意成立了“复森工作队”来抓捕杨靖宇。1939年11月,杨靖宇带队完成任务时,被日军包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1940年1月他将剩余的士兵分成几个小部队,并亲自带领一个小部队继续前进。意想不到的是,其他的小分队遭遇敌军,一个参谋竟叛变,将杨靖宇的计划全部告诉了敌军。参谋的行为使杨靖宇陷于劣势,敌军的全面围捕使杨靖宇进退两难。敌军的重重包围,战士们相继牺牲。2月23日已六天未进食的杨靖宇只身一人被日军包围,经过与敌军的殊死搏斗,寡不敌众最终身亡。当他们解剖开杨靖宇的肚子时,发现他的肚子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草根和树皮。这让日军的首领震惊,为他举办了“慰灵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杨靖宇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杨靖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开展丰富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是一个双边教学过程,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历史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活动型、体验型、探究型几种。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杨靖宇纪念馆或者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通过观看展览、聆听讲解,使学生学习到杨靖宇是如何领导东北地区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又是如何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通过观看展览,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保卫领土、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感,从而学习革命烈士的爱国情怀。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杨靖宇被包围的艰难处境,使学生理解杨靖宇的行为是多么英勇无畏。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产生共鸣,加深理解,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产生家国情怀。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弊端逐渐暴露。

(一)存在问题

一方面是历史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家国情怀教育生硬、生搬硬套,使学生的情感无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无法使学生有效感知教师所传递的内容,无法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体会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着重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的提高;有时为了家国情怀的教育而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破坏正常的历史教学。而且,多种历史教学资源的引入,易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混乱失控。

(二)解决措施

针对日常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墨子曾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句话表明了环境对人有重大影响。教师应在教学和生活中渗入家国情怀,使爱国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切实体会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与情感,从而加深自己的家国情怀。历史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课堂的掌控,控制好历史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教学比例。

在日常授课中,如何将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有机统一,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杨靖宇家国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堂求真意识培养策略——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略谈“家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