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课程资源 积淀语文写作素材

2022-03-03 05:53陈丽燕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

摘 要:文章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出“农村有丰富课程资源”的观点,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究,并对“赏自然风光”“看民俗风情”“问村史家史”“学农艺农技”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旨在让农村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采撷作文素材,用真情实感写出佳作。

关键词:农村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习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1-0034-03

引  言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在这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触到的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要差很多,但实际上农村也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习作资源和素材时,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深入挖掘、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美的瞬间,学会思考,以此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触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加以实现。

一、赏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习作之源

赞可夫曾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眼帘,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堪称作文素材的宝库。教师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发掘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浪费资源,产生猎奇心理,又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的眼睛留步,请他们的耳朵驻足。有了亲身经历,学生有了新感受、新发现,习作也就水到渠成。

案例:《春天在哪里》写话训练

(一)创建情境,走进春天

(1)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春天,让学生观察桃花。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你能用你的眼睛找到春天吗?

生:桃花开了。

师:这儿的桃花美吗?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它的美?

生:桃花粉粉的!

生:桃花白中带点红。

生:桃花艳艳的。

生:哇!我看到的桃花还有一点小水珠。

师:除了颜色,你能从它的形状上感觉到它的美丽吗?

生:桃花有五个花瓣。

生:五个花瓣围在一起,就像五个可爱的小朋友手拉手!

师:扬起我们的小鼻子,深深地吸气,又有什么感觉?

生:好香呀!

生:还有点甜甜的感觉!

师:用你们的小手轻轻地摸摸花瓣,摸摸旁边的绿叶,会有什么新发现?

生:嫩嫩的。

生:软软的。

生:摸着好舒服。

师:用耳朵听听,你能听到什么?看着桃花,你想到了什么?

……

师:我们刚才通过自己的感官用心观察桃花,发现小小的桃花竟然蕴藏着如此大的魅力!

(2)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寻找春天的痕迹。

师:春天万物复苏,像桃花这样美丽的景物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体会、去感受!

(二)交流发现,感受春天

(1)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觉得最新奇的、印象最深的发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不同的感受。)

(2)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①和同学相互交流春天里的发现。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要特别表扬留心观察,从细微处找到春天的学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用眼看、用鼻闻、用手触摸等方法用心观察桃花,使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感知事物,以及该怎样感知事物,然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更多春天的事物。学生只有心中有物,下笔才能行云流水。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和自然景物亲密接触,这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对自然景物进行多角度观察,激发了创作欲望。

二、看民俗风情——独一无二的农村话题

《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感受。

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邻居好,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这些俗语都蕴涵着纯朴的民风。自家做馒头、馄饨、饺子也会唤着左邻右舍尝个鲜,田野山林里的瓜果更是不在话下。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学生据此写出来的习作就是真诚、真切、真挚的。正如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充分地、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能打动人心。”

农家还有很多有趣的节日风俗活动。例如,春节杀鸡宰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元宵节挂灯笼、猜灯谜、吃元宵、迎龙灯。清明节扫墓、踏青、吃清明果;端午节插菖蒲、挂艾草、包粽子、喝雄黄酒。每个节日丰富的习俗活动都有独特的出处。学生如果能将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作为写作素材,习作必定言之有物,内容新颖。不过,人的感觉总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独特文化的感受往往不够深刻。对此,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用自己的画笔画出精彩的画面,或用父母的相机、手机拍下令自己感动的画面,再写出画面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每个节日和活动后,学生可制作一张活动卡片,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建立起一个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在需要时截取精彩片段,扩充成文。这样既解决了“巧妇难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在自己心灵的相册里储存了美好的回忆,也学会思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金同学在《东阳的春节》中写道:

除夕凌晨四、五点,人们到集市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后便行色匆匆回到了家里开始进行过年的准备:有的在门旁贴上了对联;有的贴上“福”字;有的挂上了大红灯笼;有的已经开始杀鸡杀鸭,为晚上的团圆饭做准备。傍晚时分,人们端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不过你可先别急着吃,要先祭拜祖先呢!大人们拿着香到门前迎进祖先,然后鞠躬请祖先上位,虔诚地念道:“各位祖先,酒喝好,饭吃饱啊!”此时我们不能靠近桌椅,因为祖宗在上面坐着呢!在祖宗享受饭菜时,爸爸妈妈就给祖先烧上一大堆“黄金白银”。爸爸妈妈说,烟雾飘得越高,祖先就越高兴。祭拜完祖先后就轮到我们吃了,全家人坐成一圈,享受美味佳肴。可是妈妈说鱼是不能吃完的,因为这样才可以年年有余。

这位小作者通过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东阳农村人过除夕的场景和除夕贴福、贴春联、拜祖先、吃年夜饭的民间习俗。透过小作者生动的文字描述,读者既可以感受其间忙碌热闹的节日气氛,也可以清楚地了解除夕这天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农村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学生参与其中,在具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和节日的意义,并把自己感动的画面记录下来汇成生动的文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1]。

三、问村史家史——坚忍不拔的奋斗故事

“知之于深,爱之欲切。”学生以调查访问的形式与村里的长者、智者对话,可以了解村史、家史、创业史,了解家乡及家人的过去。学生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能够产生“为美丽的家乡而自豪,为坚定的勇者而感动,为安定的生活而幸福”的真情实感。

农村的孩子从电视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反而容易忽视有千百年历史的家乡。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祖先,知道他们的事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敬仰与热爱之情。比如,现在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困难生活的感知是遥远且模糊的。通过了解太公太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他们曾经生活的辛酸,让学生用现在和以前的生活进行对比,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

学生的身边还不乏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的创业之路同样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苦,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成功后是如何面对鲜花和掌声的,又是如何规划企业的发展前景的……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内容。

例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40岁时带领横店居民开工厂、办企业、建学校、造医院,在创业过程中以富带贫,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及社会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通过调查采访这些身边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学农艺农技——得天独厚的生活实践

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用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新了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大棚种植、温室栽培、养鱼捕虾、放牛牧羊等农活都有一套宝贵经验,众多的经验汇聚成了农艺农技方面的理论。

农村的孩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只要放手让他们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他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在开发作文题材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劳动,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使其领悟劳动的艰辛,增强生活体验。在劳动中丰富情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情意空洞等不良写作现象。

不过,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事先把有关劳动的方式、途径、目的等告诉学生,使学生了解劳动的一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劳动。例如,学生跟父母种豆,父母在前边种,学生跟在后边学,边种边问种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既学会一项劳动技能,又可以在劳动中积累习作素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呢?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也可用作文课时间进行活动。如果能联系家长,实现家校合作,效果就更好了。家长是很重要的潜在课程资源。他们的种植技能、木工技能、养殖技能等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开发家长课程资源,把那些有农技农艺的家长请进教室,让他们给学生进行教学示范。

例如,做红木家具的颜同学的爸爸给学生带来木榫文化展示;张同学爸爸的麻糍之路和马同学妈妈的红杨梅制作等都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努力操作。在快乐的学习中激发了写作热情,消除了写作上的畏难情绪,把真实生活融入写作中,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生活气息。陈同学在作文《黄豆发芽记》中写道:“在葛同学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装沙子的箱子旁。葛妈妈用食指轻轻地在沙子上面划过一条口径约为四五厘米的小沟;然后把黄豆撒入沟中,再抓起旁边的散土挥洒下去。同学们也纷纷加入种植队伍,尽情地播散。种好后,我们还要把湿稻草盖上去,据说覆上稻草的黄豆三四天后就可以长出美味的豆芽了。我喜欢这有意思的课。”从陈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发现,通过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了解了挖沟、撒豆、覆土的种植过程,也知道了发好豆芽的窍门,还可以窥见学生对课程的喜爱。

由此可见,依托家长资源,开发农技农艺课程,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农技农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他们愿写、乐写。

结  语

广阔的农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学生只要立足生活,细致观察,有心、用心、留心,就会发现农村处处都有美景、处处都是习作的素材。“语语摹其形,语语传其情。”学生通过真切体验,我手写我心,灵活运用积累的材料,抒发真挚情感,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优质作文。

[参考文献]

张翠莲.学会找“米”方能为炊: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获取作文素材[J].教育界,2021(26):59-60.

作者简介:陈丽燕(1978.2-),女,浙江东阳人,任教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中心小学,小教一级。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
注入本土元素,构建特色课堂
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资源开发与操作模式研究
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论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材源”“媒源”“生源”“社源”共创有效思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