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理论视角下新时代班级建设的思考

2022-03-04 00:33赵福江师婧璇
中小学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立德树人班主任

赵福江 师婧璇

摘要从共同体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班级建设的发展方向。共同体理论中对于亲密人际关系和关怀个体生命成长的强调,能够赋予新时代班集体以新的内涵,让班集体建设历久弥新。借鉴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认同和归属感这三个共同体基本要素,从成长共同体、育人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四个视角探讨如何进行班级建设,使班级焕发生命活力。班主任进行班级共同体建设时,要与班级共同体同步成长,要尤其关注学生亲密关系的建立,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要善于引进外部力量助力学生成长。

关键词 班级建设;共同体理论;立德树人;班级共同体;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1-0043-03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更深入地探索班级“自功能性”,与时俱进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以有助于集体中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当下班级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为探讨班级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由不同个人、群体或组织构成,具有地域相近性特征,是一种有序构建的社会组织形式,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情感和信仰,并以此为纽带把每一个成员凝聚在一起。[1]共同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2]班集体就是一种基于地缘共同体发展而来的精神共同体,班级成员建立起彼此认同的纽带关系。鲍曼指出,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人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3]也正是如此,共同体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意味。

随着社会发展,共同体被使用的语境和话语体系不断扩充。学校和班级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重视共同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建设优质的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愿景之一,但当下的班集体建设已经出现了过度制度化约束下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未能充分凸显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而共同体对于共同生活和个体生命成长的强调,有利于建立主体间亲密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相互成长与助益,使班集体回归其教育本质。在全员育人背景下,共同体相互接纳与共享的价值观有助于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伙伴关系,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导的教育场域内各方关系的协同与配合。

借鉴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目标、认同与归属感这三个基本要素[4],新时代班级建设应注重以下四个共同体建设。

1. 打造成长共同体:推动全员自觉发展

教师与家长因学生而构成了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其合作共识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一致的信念,学生、教师和家长都需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自觉,并且三方各自的成长在互相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建设成长共同体有助于推动全员的健康发展。其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要推动班主任专业发展。无论从内在职业要求还是外在政策约束来说,班主任都必须恪守职业底线,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一代代学生共同成长。其三,要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应努力做好建设家庭的主业,应让家庭教育回归鲜活的生活体验,从终身教育的长远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培育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

2. 构建育人共同体:助力全员协同共育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几乎承担了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部任务。然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标不能只强化班主任工作,否则将导致班主任工作压力过重,也割裂了科任教师教书和育人的本职。班主任应协同各方教育力量开展工作。其一,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协同育人共同体以班级为平台,以班主任为核心,协同科任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二,进行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可以从学校领导支持体系、同伴教师支持体系、心理健康和卫生保健支持体系、家校合作支持体系、专业研修支持体系、资源利用支持体系六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三,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所有教师要站在整个育人体系的视角下,有协同育人的专业自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要及时沟通、集体教研、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帮助儿童理解和扮演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三重角色”的共育目标。[5]学校也要在构建育人支持体系的基础上,争取来自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社会力量、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共同促进班主任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6]

3. 凝聚情感共同体:营造亲密人际关系

情感因素是共同体成员强烈归属感的来源。情感在中国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同于西方的“法理情”社会,中国社会讲究“情理法”的伦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7]在班级这一微型社会中,情感对个体生命成长和班级建设亦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一,重视情感在班级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班级中的情感建设包括建设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建设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建设互助友爱的生生关系、建设合作互助的师师关系、建设将心比心的家校关系。其二,重视情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可以通过鼓励表扬、树立榜样、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等多种方式,使班级生活赋予学生多样的情感体验,进而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凝聚力,这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其三,重视情感在班级活动中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把活动内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环境。在活动后,班主任还可以进一步采取周记回顾、档案整理总结、班会讨论等多种方式,加深活动的影响效果和班级情感的培育。其四,重视情感在班级日常互动中的作用。班级中的情感互动不限于师生、生生之间,在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多种日常活动中,都能够有机会创设良好的情感共鸣的氛围,在班级中营造和谐友善的情感共同体。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提出“以信任代替恐惧”,[8]他用实际行动打造“无恐惧教室”,让教室成为学生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4. 涵养文化共同体:实现理想班级生活

文化是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共同体一致的价值认同。而体现班级成员生活方式特点的主要就是班级文化。其一,价值观建设:班级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价值观体现了班级成员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公认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能够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培育正向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其二,制度建设:班级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保障。班级成员所遵守的制度形式如班级常规、奖惩方式、班委选举方式等等,直接反映班级的文化形态。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制度与学生成长实际和接受程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服从,发挥班级制度更好的教育管理作用,才能够营造具有向心力的班级文化。其三,行为养成:班级文化共同体的外化形式。班主任在纪律规范、学习行为、同学交往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建设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够逐渐形成。而只有班级文化内化到每个学生的言行之中,才能形成亲密友爱、彼此认同的班级氛围,让班级生活成为学生所认同和喜爱的生活方式,使班集体每个成员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共同体理论的视角为创造理想班级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路径。在班级建设中注重四个共同体的建设,能够使班级最终形成一种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性的理想形态,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班主任要与共同体同步成长

班级建设的历史是学生成长的历史,也是班主任成长的历史。新时代班主任工作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多样、情境复杂等特性,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同时,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是以其全部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在影响学生。[9]因此,班主任一是要通过总结个体经验和教育故事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体系,从而达到一种专业自觉;二是要用教育理论和理性思维智慧地指导自己的实践;三是要注重与教师群体共同成长,如通过与校内外教师协作共享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2. 班主任要尤其关注学生亲密关系的建立

对于心理和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情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作为基础性的家庭情感经历深刻影响着学生,亲子关系是学生发展其他情感的基础。正如许倬云所说:“将心比心,是以生理的亲子之情作为基础,构建人间社会众人共存的基本原则。”[10]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有意识地加强那些能够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和体验。同时,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班主任必须把“集体”建设放在基础位置,强调集体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突出学生在集体中的交往、合作、共情等社会性发展,[11]让学生能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起持久纯净的亲密伙伴关系。

3. 班主任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双方提高“跨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其一,班主任可以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当下时空,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家长不能将家庭作为学校的自习室,把儿童的内心情感、生活体验排除在知识学习之外;不能忽视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忽视家庭的教育性而不作为。其二,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家长发挥其主体作用提升其教育素养。例如:查阅家庭教育的相关书籍或网站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多和孩子沟通彼此的想法,增强教育的信心;增进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参加学校或社会举辦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加强亲职教育学习。

4. 班主任要善于引进外部力量助力学生成长

社区作为外部支持力量能够为促进家长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协同社会的教育力量形成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揭示,家长由于自己子女的原因与社区内其他家长进行同代交流,可以形成一种支持性社群,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助力学生成长,如引导家长参加社区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相关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的活动;引导学生担任社会活动志愿者等。

参考文献:

[1][2]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65.

[3] 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4] 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5] 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6] 赵福江,龚杰克,李月.构建以班主任工作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J].教育科学研究,2021(8):70.

[7] 李泽厚.哲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5:20,46.

[8]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6.

[9] 朱小蔓,王平.在职场中生长教师的生命自觉:兼及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思想与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7-74.

[10] 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29.

[11] 辛丑君.班级建设的内涵要素[J].班主任,2021(8):1.

(编辑 孙金鑫)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以班主任工作为核心的中小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CIDB19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立德树人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