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2022-03-05 22:55肖培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者思维语文

肖培东

浙江永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名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专家、浙江省“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是《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在权威教育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等。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费心费力,为什么还会有学习不能真实发生的情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一门“打开”的艺术,教师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扉、思维之窗、言说之锁,很难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预设完成学习过程,也就很难让学习真实发生了。

一、打开学生心灵之扉:接纳、喜欢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而学习则是一种内生性的智力活动,要想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必须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实现由内而外的自然生长。这个生长过程,除了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而这一切都必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才能进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善教者除了以自身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外,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需求,主动去打开学生心扉,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展示与和谐发展。

我们来比较两节《愚公移山》公开课的导入环节。师生互致问候后,青年教师开始演讲式地导入新课:“滔滔黄河,巍巍长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在困难面前,你是畏惧不前,还是迎难而上?你是知难而退,还是奋勇向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战胜困难的故事。”这种高大上的渲染式导入不仅不能化解学生初见陌生教师的紧张,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致使学生缩手缩脚,学习进程难以推进。2016年12月,耄耋之年的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则与之相反。进入课堂,他不急于教学,而是和学生谈家事,而后钱老师话题一转:“同学们,你们听到我的声音,就知道我是个老人了。那么,我今年多大年纪?你们猜猜。”学生对钱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钱老师顺势再问:“我的年纪呀,和你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里的主人公差不多,那我到底多少岁呢?”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很快就找出了“年且九十”,教学就在“且”字的探究中自然展开。同样的课题,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学习状态,在课堂初始阶段就已经露出端倪,区别在于教师主动拉近师生距离。

打开学生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固然要在自身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等方面努力,但更要求教师“目中有人”,这“人”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差或者性格上有缺陷的学生,教师更要信任、宽容和欣赏,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愉悦、平等,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其创造潜能。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名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一名学生主动举手,翻译成“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一样捂住耳朵的闲人”。教师很生气,批评了该学生,此后学生就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学生的解释虽然是错误的,可是退一步思考,这个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他只是简单地把“吾”字通假成“捂”字了。教师如果能发现这个亮点,顺势引导,讓学生读读前面描绘月夜景色的语句,学生自然明白作者不可能捂住耳朵。这样,爱中有严,严中有导,既可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敢于自由表达,又可将错就错,重温关键语句,加深对文言知识和文本的理解。

真正的学习,首先要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接纳、认同、喜欢教师。只有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信任、理解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师生心理相容,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环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打开学生思维之窗:激发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于漪老师多次表达过这样的焦虑:“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这样的缺失投射到课堂教学中,又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滞后及创新精神的丢失。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语文学习必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如课堂过于追求“表现”而表面繁荣,乐于“展示”而浮于表面,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某教师设置了“种树表演”环节,学生表演生动逼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表演目的何在?如何在表演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这都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研究。表演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感知上,建立在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和对学生思维力、表达力、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上。为表演而表演,忽视阅读和思维,让表演生硬地附体于课堂,这不仅无益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还会对教学进程造成干扰和伤害。一名教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问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名学生说“读到了生命的意义”,另一名学生说“读后觉得他们过得都很苦”。学生的这两个回答很朴素,也很有高度,追问下去,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更高境界。可是教师并不认可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后还是把学生硬拉到“母爱”的赞歌上,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打断,本已打开的思维之窗被硬生生地关闭,很是遗憾。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教师要善问。要在把握学生现有思维层次、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挑战性、开放性、逆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笔者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在引领学生探究第三只猫的死亡原因后,笔者提出“文中共有几只猫”这样一个问题,推进学生思考。一个弱小的生命在“我”的强势话语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学生先由猫想到了文中的张妈,因为身处底层的张妈也是“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那么,“我”和“我”的妻子有没有可能成为这样一只被欺凌、被冤枉、被暴虐的猫呢?丑陋的人性不改,我们都有可能成为这样遭受歧视和被冤枉的猫。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笔者结合学生刚学过的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问学生“树的悲剧和人的悲剧有什么共同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积极地阅读和思考,发现了许多相似点,学习的自主性和深入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二是学生要善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而且在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有效方法。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笔者鼓励学生质疑,于是有学生质疑:“作者茨威格不可能目睹这次探险与遇难的过程,那他又是怎么写出事件的相关细节的呢?”如此质疑,抓住了矛盾,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形成了思维碰撞。大部分学生认为是艺术加工:“因为当时又没有照相机、录音机。”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学生明确:细节是作者基于事实资料的天才想象,而且這种想象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学生自己最终“读得”和“学得”的,是变教为学的结晶。只有学生的思维之窗被打开,才能发现表层知识背后隐藏的信息,学习就会真实发生。

三、打开学生言说之锁:敢于“亮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话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能力,使之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语文学习必须在“说”上下功夫;语文课,要让学生敢于“亮声”,乐于“亮声”。

这里的“亮声”首先是读,包括朗读和默读。三分文章七分读,学语文,多读一定没错。语文教学是和读书紧紧相连的,朗读更是进行口语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和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由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增加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老山界》时,笔者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进入重点语段的学习,再借助朗读开展课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和感悟红军战士的呼唤语句:“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然后,笔者让学生注意句中的感叹号,指导学生“呼喊”,去感受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情境和情绪。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敢读,放不开,声音极小,感情平淡,笔者就让他们加上语气词读:“嗨!不要掉队呀!”“嗨!不要落后做乌龟呀!”“哈!我们顶着天啦!”这一加,果然不一样,学生不但读出了气势,还读出了红军乐观的精神品质。

“亮声”还要求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过程。真实发生的语文学习,学生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语文课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畏惧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真正让学生有备而说、有话敢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不能只盯着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不能只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小范围对话,要着眼于全班,尤其是那些怯于表达、逃避发言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他消除畏惧感,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学生的发言很多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出延迟评价,等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再引导讨论,适时点拨。问题的设置和抛出,都要充分考虑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强化学生敢于、乐于、善于表达的习惯。教学《一棵小桃树》时,笔者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帮助作者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学生纷纷发言,“谢”“爱”“怜”“念”“愧”等字各得其意。一名女生一直没有发言,笔者便指名让她回答,她沉默了一会儿,惭愧地说“我没想好”。笔者及时抓住这句“我没想好”,鼓励她从四个字中选择一个,女生思考后用一个“好”字来表达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笔者再问为什么,她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敞开心扉,激活思维,敢于“亮声”,可以让语文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更能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笔者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