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审美元素建构微视频教学气场

2022-03-05 22:55刘云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壶口性格

刘云锋

微视频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蕴,尤其对于“点睛之笔”一类的阅读理解,微视频教学往往能让学生收到顿悟的效果。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为例,阐释如何从审美的维度建构微视频教学气场。

一、美文美读,深研析精选点

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是一篇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景观美、语言美、思维美三个方面。这里主要聚焦与微视频选点紧密关联的“思维美”作解析。

(一)文章的结构。全文六个段落,第二段写第一次游壶口的情形,第三段往后写第二次游壶口的情形,毫无疑问,第二次游壶口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之所以写第一次,是因为没有第一次的遗憾“留白”,就不会有第二次“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去游壶口的“补白”,第一次和第二次缺了谁,壶口瀑布的景观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第一次不是用来与第二次比照的,而是用来补充第二次、辉映第二次的,它在文章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的心理活动。第一次游壶口时的“匆匆逃离”“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游壶口听到黑猪落水事件时“打寒噤”,还有诸多的“移情”等,都是真切的心理表现。前者的心理活动我们能读懂,可以说是与读者共享心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而后者的心理活动只有作家本人才有,普通读者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有的,这是深层次思维。

(三)相关思维和相似思维。重点表现在第五段。脚下的石是“钢铁似的顽物”,然而“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还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见此情形,我们常常想到的是“滴水穿石”,而作者想到的却是“柔情似水”,我们想到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而作者想到的却是“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就是层次、境界和格局。于是,第六段便由景及人、由情入理,这样做,水到渠成。更为绝妙的是,这一切都在这“一壶”之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千古绝唱!

梁衡教授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同样的景观,在我们眼里,可能就是滚滚而来、滚滚而去,而在作者的眼里,不但有景致,而且有风情,还有哲理。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壶口瀑布》:雄奇的景观,伟大的精神。

有了上述认识,再结合课标要求和课程要求,就可以明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了:领悟黄河的伟大性格。这样一来,用微视频来突出、突破的“点”大致可以敲定了。

二、建构意象,化抽象为形象

黄河的伟大性格是什么?看下面这段文字: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章第五段有一个很微妙的变化,就是在对黄河的称谓上,此前都是用“它”,而这一段变成了“她”(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称谓的变化,实则是作者情感的变化,也是“黄河”这个物象的升华——由物到人的升华。

那么,如何来建构意象呢?是用“物”来建构,还是用“人”来建构?如果用“物”(眼前的黄河实景)来建构,学生难以体会“伟大性格”的含义,因为“伟大性格”彰显的是人性的精神与光辉,所以必须用“人”来建构意象。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多选项,如有关黄河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等,凡是能够体现黄河精神的人物都可入选,但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典型人物及相关事件应当成为首选。笔者在打磨这一课时,选取的是民族抗战人物及重大事件——“平型关大捷”中的战斗场面(从电视剧《八路军》第二集截取)。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部队首次进入山西以后,打一个大仗,以振军心。于是,在总部的命令下,115师经过缜密研究,决定在平型关设伏。战斗激烈地进行,八路军英勇杀敌,日军紧急呼叫空军支援。飞机将炮弹投掷在八路军阵地上,战场惨烈。指挥员下达“让战士们冲向敌阵,与鬼子肉搏”的命令,以让其空中支援失去意义。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跃出战壕,冲向敌阵,在高亢雄壮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背景音乐中,战士们挥舞着大刀、刺刀与敌人顽强厮杀……

应该说,这段以命相抵、奋力抗争、顽强打击侵略者的场面或情景,就是将黄河“伟大性格”这一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如果用美学语言来表达,就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这里还有一个理论支撑的问题:为什么要建构这样的意象?这是因为“黄河的伟大性格”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入心入骨的,必须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阅读,就是审美式阅读。既然是审美式阅读,就应该有一个审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我们用微视频精心建构而成的意象。

三、引導体验,变旁观为参与

是不是将黄河的“伟大性格”这一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让学生“过一遍”,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可感可知仅仅是认知,达不到深度,也达不到高度。美学原理认为,要想达到深度和高度,就必须体验,否则就谈不上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然而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带入过程,即让学生从“门外徘徊”到“进入门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过程。

试看笔者打磨该课时的做法——

(一)美化意象。制作微视频时,我们预设的素材有两个:一是平型关杀敌场面,二是壶口河水奔腾的场面。电视剧《八路军》是很经典的影视作品,“平型关大捷”是导演经过情节论证和美学论证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艺术检验的。素材选取的是从师长林彪下达命令的那一刻开始的1分40秒的视频,这也是最能体现战场智慧和战斗精神的片段,最后定格的镜头为大刀劈向敌人的头颅,敌人发出一声惨叫。壶口河水奔流的场面是一段时长为40秒的河水冲荡、翻滚咆哮的镜头,气势恢宏,声势浩大,这是客观的存在。

起初,我们将第二个素材无缝连接在第一个素材后面,这样整个微视频时长就有2分20秒。尽管这种表达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总觉得画面切换太突然,让人的情绪多少有些阻断,难以获得再度升华。经过反复斟酌与调试,我们找到了一个有创意的手法——视频叠合,即将第二个素材与第一个素材的后40秒重叠,让最激烈的战斗场景在奔腾咆哮的黄河大背景中进行。这种天作之合的创意,效果很好。

(二)相机诱导。体验是讲究带入技巧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请看这段导语:

黄河用她母亲一样的性格滋养创造了华夏文明。四书五经,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灿若星辰的华夏文明,恰似这奔腾不息的万里波涛!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用心去感受,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黄河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壮烈!

有了这样的导语,学生的心(思维)一下子被收拢,自然而然地进入体验状态。

(三)深度体悟。当镜头打开、战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逐步升华,不知不觉进入“战斗”中:或张口凝神、目不转睛,或挥拳舞臂、加油助威,或热血沸腾、热泪欲出,或疾呼“注意”、暗示“当心”……当视频戛然而止时,学生如梦初醒,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与此同时,教师及时进行强化:

同学们,壶口瀑布的气象,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象,壶口瀑布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壶口瀑布蕴含的哲理,就是我们民族进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让我们放开喉咙,用我们的心声,为伟大的黄河点赞,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点赞!

接着,学生在配乐声中齐读第六自然段。至此,学生对“黄河的伟大性格”已是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口技》一文中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描述,那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状况。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身临其境是极有深度的体验,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有真切的体会和真情的流露,才能有思维、思想的深入与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用美学元素建构的微视频才具有强大的教学气场,否则,微视频难起大作用。

(作者单位:荆门市沙洋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壶口性格
壶口瀑布:大自然的壮美画卷
壶口瀑布
壶口放歌
猫的性格爪知道
壶口瀑布
忆秦娥·临壶口
壶口放歌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
我去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