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经典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2022-03-05 22:55刘本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敬之古诗文价值观

刘本喜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古诗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养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引导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材引用的经典古诗文中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中引用了“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这句话出自康有为的《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意思是“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经典古诗文的含义,并通过交流获得启示:为人要懂得谦让和分享,主动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优秀品格。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教师努力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经典古诗文蕴含的文化精髓,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向美、向善的精神,塑造其优秀品质和崇高人格。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时,教师首先出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三句带“格”字的经典古诗文,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这三句古诗文的含義,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结合教材通过设置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分享等方式进一步解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知耻之心,明确凡人们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切实做到“行己有耻”,明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道理,并通过积极地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努力培养追求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

促进道德感知,提高道德修养。品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而道德是社会的规范和标准,是对个体的外在的社会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教育就是把社会要求的准则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材中的经典名句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其所传递出来的道德标准,激发他们对传统美德应世代传承的认同。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为了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教材第34页引用了孟子的经典名句“敬人者,人恒敬之”。八年级学生大体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让学生真正理解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板块进行教学,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某市图书馆规定衣冠不整者不得进馆读书的规定以及对这一规定有甲、乙、丙三种不同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这三种观点的看法,学生积极争辩,意见不一;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人者,人恒敬之”,使他们明白在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尊重是相互的。这样做不仅很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敬之古诗文价值观
沉浸式打卡新去处 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名言积累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