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不是“磕头”

2022-03-06 14:12许然
党员文摘 2022年22期
关键词:王杰分工协同

文/许然

张力所在的供销社被县政府安排牵头组织开展一场消费助农活动。因该活动涉及多个单位,张力作为具体经办人需要向配合单位催交材料以及分配任务。

然而,配合单位要么办事拖沓,要么敷衍塞责。

“这项活动虽然涉及农业农村局,但我们这几天任务繁重,人手紧张,还没来得及梳理这项工作。请再给我们几天时间。”

“提供后勤保障,我们责无旁贷,但是让我们乡镇来协调活动场地,比较困难。”

在一些受访的干部看来,牵头单位听起来是总调度,但有时候会因为权责不对等、分工不明等原因,对协同单位缺乏有效的调度权。“倘若牵头单位不够有力,或者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之间的沟通协商等机制失灵,‘大合唱’常常变成‘独奏曲’,牵头单位也往往演变为‘磕头单位’。”

棘手的牵头:1+1≈2

“明明应该由综合处负责的这项大型迎检,怎么就落到了我们业务处室?”前不久,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某处室负责人徐谦因为牵头的事感到诧异。

经过一番打听后,徐谦了解到,原来是综合处负责人利用接收公文的便利,抢先一步向分管领导汇报了该项工作,并顺带报告了自身处室人手不足等困难。

虽然知道这项工作的繁重程度,但领导直接安排的事,徐谦也不好再推托。在指导下属完成分工方案的过程中,她把准备点位和路线、对接领导行程等重任分回了综合处,把准备迎检材料等任务交给了各个业务处室,而自身所在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起草汇报材料等工作。

“在分工方案征得分管领导和‘一把手’同意后,综合处等协同部门也只能配合。”最后,该项迎检工作圆满完成。

在徐谦看来,哪怕某项牵头工作再棘手,只要明确职责分工,划清责任界限,征得领导同意,后面的事情就会比较好办。不过,相比跨一个单位的多个部门,跨单位的牵头工作有所不同,因为难度系数更高。

作为跨区域的某项中心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人,王杰最近很烦恼。由于涉及好几个市州相关单位的工作安排和分工,王杰的工作方案征求了好几次意见,调整了一遍又一遍。

“协作单位一会儿说这项工作缺乏本地基础,一会儿说那项工作没有资金和资源,真是众口难调。”王杰表示,“没办法,眼看到了要定方案的时间,只能结合各方领导对该工作的总体要求把任务分解下去,对部分单位反馈的意见不予采纳。”

通知下发后,部分协作单位的不满也随之而来。在单位联络群里,某市州一名协作单位负责人直接把不满情绪发泄在王杰头上,搞得其他人很尴尬。

危险的牵头:1+1<2

“大多数牵头单位的权责并不对等。”某县纪委副书记表示,一些工作在牵头的过程中,甚至结束后会面临各类监督检查、审计、巡察,这时负有主责的牵头单位,也就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我们很多时候牵头某项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干活的是我们,‘挨板子’的还是我们。”某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股长李友权表示。

比如,为防止低收入人群动态返贫,李友权所在县在推动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中,明确由民政局牵头履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其他部门则履行配合责任及落实本部门专项救助主体责任。

但到了具体安排工作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配合程度却不一样。李友权举例,比如,他们想要一些服刑人员和刑释人员的信息数据,以此来比对这些人是否应该被拿出或纳入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名单,“但相关部门常常以数据敏感需要保密为由,一而再再而三推托”。

按照相关规定,服刑人员不应再“吃低保”,但有的时候,民政干部或者村干部并不知道这个人在服刑,于是就未暂停发放其低保金。

“一旦发现服刑人员还在领低保,我们民政系统的干部和村干部就成了首要被问责的对象。”李友权无奈道,“这样的牵头很危险,确实也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牵头的艺术:如何实现1+1>2

从另一个视角看,牵头工作其实是个考验配合度的问题,好的配合度能够实现协同治理“1+1>2”的效应。“当然,这不仅需要反复沟通、细化考核标准,还得看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是否清楚自己的位置。”某市直机关干部李杰辉表示。

李杰辉举例,就在此前,他所在的市委常委单位“一把手”被市委书记委以一项重任。“领导可能觉得该项工作属于我们单位的职责范围,但事实上我们来牵头该工作的确不合适。”

不过,面对市委书记的信任,李杰辉的领导表示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既然我们单位不合适,那就找个合适的责任单位来当牵头单位。”李杰辉表示。于是,单位领导找来某市局领导商量此事,该市局领导立马接下此次牵头单位的重任。具体到了任务分工环节,该市局承担了任务清单中的大部分事务。

李杰辉说,按照职责划分,这项工作本就是该市局的职责范围,加之对方也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保障,于是大家圆满地完成了该工作。

有专家认为,领导小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发挥“1+1>2”的效应。在该机制下,牵头部门被赋予足够的考核权,因此配合部门的事项配合度、任务完成度都较高。

但更多时候,一些单位需要牵头的工作仅仅是某些单项工作,也无法建立起类似高规格的议事协调机构。这时,又该如何促使协同单位配合,发挥协同治理“1+1>2”的效应?

在一位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看来,在基层,要开展某些工作,更讲究一种感觉。比如,你作为牵头部门,能不能理解配合部门的难处?愿不愿意帮配合部门出面协调?是不是可以适当减轻属地管理的责任?“人心就是这样来的。你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

要做好牵头工作,除了赢得人心外,牵头人还要善于知人用人,要对整体工作目标,如何分解,分解到哪些人头上,具体的标准要求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此过程中,更要注意平衡各个配合单位的工作量。上述干部表示:“特别是遇到配合单位推诿扯皮时,更要善于创造性地解释领导的想法。如此一来,才能在基层牵好头。”

猜你喜欢
王杰分工协同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王杰:国学与为政智慧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