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用诗词感发人心

2022-03-07 06:19周南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叶嘉莹古典诗词

周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化中国”主题素材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守护是最好的传承,创新是最好的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以更广博的胸怀积极开展對外文化交流,以更活跃的思路打造文化品牌,以实际行动为促进文化繁荣做出新的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点亮文化之光!

2020年10月,一部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过银幕光影,我们得以走近这位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去感受她跌宕起伏却写满诗意的一生。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叶嘉莹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荣归的寥心荼苦。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婉之声;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锥心之痛;在漂泊海外时,她注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温润沉静、坚韧持守的性格。

对叶嘉莹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亲身了解到了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屡次说,如果自己不尽到传承的责任,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她90多岁高龄仍登台授课而又著述不辍,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告诉初学诗歌的小孩,“‘诗’就是心在走路”;她坚守讲台七十载,“阐说精妙,启发无穷”,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

(选自《大家》2010年第18期)

素材解读

有人评价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是的,她坚持不遗余力地做着古典诗词的“摆渡人”,成为了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让更多人从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猜你喜欢
叶嘉莹古典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