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与中高职衔接培养融合发展之管见

2022-03-07 06:36兰希园王小艳王晓锋
职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高职现代学徒制

兰希园 王小艳 王晓锋

摘 要: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时代的发展在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大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提出通过学制与课程体系重构的方式,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助推现代学徒制与中高职衔接融合发展,以供相关院校及教学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培养    现代学徒制    制造类专业

课   题: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编号ZJGB2020014,主持人兰希园)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自2000年起,高职办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一大批实力较强的老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形成了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中职学校和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的高职学校两大职教队伍。2012年,湖北省在全国首创并推行“技能型高考”,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招录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生,部分专业推行“3+2”中高职分段培养,从此开启了中高职衔接培养之路。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学徒制与中高职衔接培养有机结合,使两者在相互作用下得到科学、健康、和谐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只研究中职学徒制试点工作,高职学校只研究高职学徒制试点工作,造成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地方政府虽然对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衔接培养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推进方面并不理想。

二、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分析

制造类专业以培养工业制造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与制造业相关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及工业工程技术设计及管理等工作岗位,为提升我国制造装备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从岗位工作特点来看,制造类专业特别适合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采用企校联合培养等模式来提升学生技能,达到培养大国工匠的目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对发挥学徒制人才培养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湖北省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采用的是“3+2”直升式和“3+3”转段考试两种模式,其中转段考试又分为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和全省统一的“技能高考”两种。下面分别就湖北省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一)“3+2”直升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

“3+2”直升式中高职衔接培养一般是指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的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后,发放中职学校毕业证书,可免试进入对口的高职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就读,进行统一教学,完成相应学业,发放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第一,“3+2”直升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主要优点。一是消除了升学考试的应试弊端,原来中职升高职的“技能高考”模式是完成中职学校3年学业后,经过“技能高考”进入高职或职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3+2”直升式避免了中职学校为“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采取5年一体化整体设计,缩短了学制周期且利于人才技能培养。因为是由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共同研讨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会兼顾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自身师资和设备资源,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与之配套的课程设置合理,整体教学避免了课程重复、技能培养断层。

第二,“3+2”直升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主要缺点。一是当高职学校对应的“3+2”学生人数偏少时,无法单独编班,很多高职学校的做法是将这部分学生编入校内普通高职班的二年级,教学中无法完成制定好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职段任务,直接影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失去“3+2”人才培养优势。二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有可能在不同城市,由于“3+2”联培需要中高职两校共同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工作需要两校协商,特别是3年的中职教育需要高职学校参与,如果这种协商和参与不能顺畅进行,分段培养衔接便会产生脱节,培养方案很难严格依据计划执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失去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意义。

(二)“3+3”转段考试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

“3+3”转段考试中高职衔接培养是指高职学校面对中职学校专门招生的一种模式,是目前很多省份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主流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有“单独招生”和“技能高考”两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不存在对口或合作关系,中职学校学生毕业时可选择就业或升学,高职学校也不需要专门针对中职学校制定特殊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高学生培养方案一致。

第一,“3+3”转段考试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主要优点。一是考试选才,在一定程度上管控入口关,并且在知识结构上使中高职相对独立,中职学校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二是终结中职“断头式”教育,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及认可度,为更多学生实现大学梦提供条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是以技能选拔人才,为有专业特长而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提供条件。四是学生有更多选择,学校有更多压力,在學生参与考试后,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高职学校,高职学校之间产生竞争,对提升高职学校师资水平,扩充教学资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3+3”转段考试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主要缺点。一是中职教育办学的功利化。为满足一些家长让孩子上大学的愿望,很多中职学校办成了只为技能高考升学的普高,在中职学校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背离了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初衷。二是对于多数高职学校而言,受报考人数限制,无法对中职升学学生及普高升学学生分类编班,人才培养方案只能依据普高学生标准执行,导致中职学生专业课程重复,文化课跟不上,没有发挥出技能专长的优势作用。

三、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学制及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学制和课程体系。为了使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更加顺畅有序,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企业和经济建设,课题组通过调研与研讨,梳理研究成果,总结优化出一套比较可行且能促进衔接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学制构建方面

调研发现,现阶段湖北省和咸宁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基本上是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参加技能高考,升入高职学校。其中,第三年一般是备战技能高考,前两年的学习以思政、文化基础等课程为主,专业课程受时间限制开设非常有限,存在针对高考考纲开课的嫌疑。而高职阶段受人数限制,无法对中职和普高升学学生分开教学,中职学生存在重复学习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项目组开展了多次由职业院校教师为主导,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衔接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构建“2.5+2.5”(中职高职各2.5年)衔接培养学制模式,由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牵头,引领全市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各大中职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专家,制定具有咸宁特色的“2.5+2.5”专业人才衔接培养试行方案。

(二)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体系的核心部分,依据培养目标群体所要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性质特点,提出应用基于“工作岗位细分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通过构建“岗位分析—分解任务—细化职能—精研课程”的路径对课程进行重构。

一是基于“工作岗位细分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该理念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过程完整性”的具体实施。工作岗位细分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有9个步骤,即专业岗位具体定位、描述及分析主要工作、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具体课程、设置专业课程、重构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计、专业课程的文本设计。

二是构建“岗位分析—分解任务—细化职能—精研课程”的路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学课程得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建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职高职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分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将其细化成具体的知识目标,通过精准研判知识目标,将技术技能关键点融入具体课程,并参阅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知识点,有机组合岗位技能关键点和考试核心知识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咸宁市中职高职制造类专业衔接课程体系。

四、小结

本文提出“2.5+2.5”分段學制模式,以“岗位分析—分解任务—细化职能—精研课程”的方式,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保证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又使中高职的衔接更为顺畅,对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晶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产业逻辑与融合机制[J]职教论坛,2021,37(6).

[2]刘秀敏.基于项目引领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15).

[3]陶军明,庞学光.脱域·再嵌入·共同体:现代学徒制的演进与愿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4).

(作者单位:兰希园,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王小艳、王晓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高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