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

2022-03-07 14:25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滨河秦淮河南京

文、图/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南京市秦淮区

规划面积:22.7ha

设计时间:2016.6—2018.11

审批时间:2019.1

项目负责人:韩冬青、刘华

主要设计人员:孙菲、董亦楠、包宇喆、唐松、边疆、孙世浩、桂鹏、谭亮、葛欣、商琪然

项目获奖: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019

受邀参展:“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英文简称SUSAS )

“十里秦淮”是南京的母亲河,与中华路构成南京城市起源发展的关键轴线,其沿河地段将成为南京市全域旅游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老城南整体复兴的重要纽带。西五华里指 “十里秦淮”的西半段。现状河道狭窄,两岸用地权属复杂,公共认知度偏低,临河开发建设范围局促。城市设计依托既有历史遗存与历史信息,从老城南整体保护展示的角度,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活服务设施,积极塑造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线路,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同时完善民生服务设施。

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

在城区层面,提升西五华里与老城南及东五华里的整体关系,建立特色路径整合滨河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在地段层面,结合交通评价优化道路结构、传承历史街巷空间尺度、结合历史解读与商业策划明确功能业态布局,并建立“虚拟地块”有效延续城市传统肌理;在滨河空间层面,建立公共开放、水陆交融、立体衔接的慢行系统,并基于对南京传统建筑要素特征的研究,塑造兼顾传承与创新的滨河风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与活力。

图2 整体模型

基于“地块”和“虚拟地块”,延续传统肌理,并通过图则编制转化为规划管控语言

民国时期及以前,沿秦淮河两岸的土地大多划分为狭长形,沿垂直河道方向并列排布。这种地块组织模式也是传统 “河厅河房” 建筑的内在控制准则。随着两岸建筑征收,地块合并为平行河岸方向展开的带状城市建设用地。在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中,通过“虚拟地块”的设计策略将带状用地细化为符合传统地块组织模式的小地块序列,进一步对地块内建筑布局模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南京老城南历史肌理的延续。并将该成果融入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在地块层面上对内秦淮河沿岸传统“河厅河房”建筑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出控制和引导。

兼顾 “十里秦淮”历史价值和当代公共生活需求,传承与优化滨河空间特征

“十里秦淮”自秦汉时期就是南京居民生活的中心地带。城市设计对于设计地段内部及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对场地现存的非文保单位建筑,逐一谨慎研究并核定其处置方式,并通过专家咨询会进行论证。对于滨河空间,在传承明清秦淮河房屋特征的同时,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局部降低驳岸标高提高亲水性,局部设置滨河步道与广场提升滨河空间的公共性,同时优化滨河界面及历史街巷界面尺度。

图3 西五华里典型滨河建筑及其与虚拟地块关系示意

图4 西五华里-西水关-下浮桥滨河日景

图5 西五华里-下浮桥-施府桥滨河雨景

图6 西五华里-小学

图7 西五华里-沿升州路街景(含保留改造建筑)

图8 自北向南俯瞰效果图

基于历史街巷格局、景观视线、各类人群活动需求,合理布局街区及地块内部开敞空间

城市设计根据1931 年《首都道路系统图》中的历史街巷信息、周边重要景观视线及重要公共建筑分布,确定街区及地块层面的视廊、广场等开敞空间位置。如新桥-甘露桥段落中含有文保单位与现状小学,城市设计建议结合小学校园前空间需求形成开放的滨河绿地广场及码头,为学生及家长、本地居民、游客提供接送等待和游赏空间。周边新建建筑可结合文保,提供文化展示和休闲服务。历史巷道与现状主要视廊、广场叠加,控制滨河建筑地块最长段落间距约40 米。

至2020 年,设计范围现场已根据城市设计成果中的相关控制引导要求对部分文保建筑进行修缮工作,对城市设计建议保留的非文保建筑进行保护和初步改造,对部分河岸和桥梁进行景观优化。目前,业主方正在依据城市设计的要求,结合商业策划建议,开展各地块建筑设计工作。UAL 作为建筑设计承担方之一,已投入到可实施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工作中。

猜你喜欢
滨河秦淮河南京
胡旭光
“南京不会忘记”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南京大闯关
诗意秦淮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夜航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Jiangna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