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演艺新业态
——驻演与戏剧专卖店的兴起

2022-03-07 20:31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驻场专卖店演艺

张 余

从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出业态来看,社会环境的变化、演艺社团与演出空间的涌现、演出剧目的创新更迭,往往会带来新的演艺现象与生态圈。困境之下,作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业界人士也在寻求突破之旅。这两年,上海出现了新的生态业态,值得关注的是,营造新业态的演艺生力军,是从民间萌生成市场新宠的。

演出的空间与形态变化

上海早在十三五规划时就对打造上海的演艺集聚区、上海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进行了推动,到十四五规划时,建设上海亚洲演艺之都成为演艺业态的主旨,15分钟生活圈剧场群成为人们文娱生活的理想目标。但是仅仅依托三四十家大剧场并不能形成完整地演艺生态,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大都市的演出业,2019年在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的呼吁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演艺新空间的概念,试行评审面积200平方米100座以上的空间给予演出资质,从当年批准授牌60家到2021年的授牌100家演艺新空间,上海的演出空间结构首次呈现出正金字塔形,相对应纽约百老汇47家商业大剧场与604家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演艺业态,可以说上海已经具备了国际化演艺大都市的格局。但是,上海新兴的演艺新空间,最初仅仅是在具备条件的商场、园区、楼宇、酒店、酒吧、游轮等空间赋予演出功能,有了空间缺少演艺内容,而且场地空间容纳观众不多,对于演出盈利来说,大剧场一场收入抵得上小空间20场的收入,于是,新的演艺空间是否会成为鸡肋也成为业界的疑虑。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演出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规模停摆,几乎超过半年的演出受到影响出现延期或停演、上座率限制在50%、75%,曾经火爆的大型旅游演出、大剧场大型演出和巡回演出均受重创,而且断断续续的疫情使得人们对投资大型演出的盈利预期不断下降。疫情期间,演出业的出路在哪,各家演出机构、演出团体、剧场都在探索。出人意料的是,从2020年的下半年开始,上海演出界率先恢复生机的是一批演艺新空间,地处汉口路,与上海人民大舞台共存的亚洲大厦,空置的楼层悄然装饰,出现了300平方米左右的环境戏剧空间,以“星空间”命名,从1个空间陆续增加到18个空间,有意思的是开始走红的是以2~4个演员为主的小型音乐剧,在真实的环境里营造起戏剧情境氛围,如,作为第一个剧目的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小女生网红打卡地,随后的音乐剧《桑塔露西亚》《宇宙大明星》《灯塔》《火焰》等,纷纷涌现,一时成为上海演艺新空间的亮点。这个楼宇演艺集聚区的特点有三:一是像韩国首尔大学路戏剧街在上海的一个缩影,因为大部分小型音乐剧来自于首尔的大学路小剧场剧目,韩潮风格成为极富消费力的小女生群体所爱,连刷10次、20次的观众已形成铁粉群;二是每个演出空间都按剧目内容装饰成为环境剧场,每部戏上演都与场地合作方签订100场以上的驻场演出;三是演出方与场地方都以项目公司的模式捆绑在一起,不再是传统的场地租赁模式,这样场团一体化形成较稳定的盈亏共担运营模式。

同时,文广演艺集团出品,已经运营两年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几乎每月都提前售罄。环境式演艺空间麦金侬酒店,在疫情后持续扩大影响力,每场仅330个观众在几十个房间沉浸式、零距离观赏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斯》的表演,加之可以入住戏剧风格的麦金侬酒店,该剧已成为文旅演艺融合的上海地标。

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大世界,恢复开放之后其属性一直在调整,作为非遗旅游景地,疫情的反复使海内外游客大量减少,而单纯的非遗文化很难吸引年轻人前来,演艺空间的模式使大世界从2021年开始,与亚洲大厦为主的亚华湖院线团队合作,连续开出了七八个300平方米左右的环境戏剧演艺空间进行驻场式演出,如音乐剧《危险游戏》《月亮与六便士》《小说》等,未来还将不断增加,大世界的这一定位与演艺新空间群的演出,让人们看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世界里每一层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演出小空间的盛况。同样是年轻演员为主,同样是时尚新潮与传统经典剧目的大融合,吸引着大批观众前来观看,也培养了大批刚走出艺术院校的青年演员们,可谓演艺新空间成就了大世界的新貌。

创意园区的上生新所,以拥有百年建筑群闻名,2020年开始与现代人剧社合作定期打造演艺空间为主的咖啡戏剧节、悬疑戏剧展演周,以戏剧作为园区的文化名片。

由网上开始火爆的脱口秀节目,疫情之后也从网上的脱口秀综艺《吐槽大会》走到线下,演艺新空间小场地的涌现刺激着大量脱口秀演员和团队入市,仅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底,上海有50多个空间在演出脱口秀节目,并分化出不同层次,票价从6.6元至2000元一张,形成了广大的演出市场。与此同时,更多有特色的演艺空间在文创政策的支持下,亮相演出市场,包括各大国有剧场也纷纷推出不同形态的以300~500平方米为主的演出空间。

从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底,仅仅一年半时间,上海演出业在演艺新空间群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业态,大批驻场式演出剧目形成了上海戏剧专卖店现象,并且还在不断涌现,而这上百家戏剧专卖店的主力是民营演艺机构。过去很长时间,上海的驻场演出主要还是旅游演出,如马戏城的杂技《时空之旅》,以及大型游乐园如迪士尼、欢乐谷的大型综艺演出。在市区商厦楼宇、商场综合体、仓库厂房、创意园区、酒店、酒吧咖啡吧、美术馆、游轮、古戏楼、书店等不同演艺空间与小剧场推出近百台驻场式演出的新业态,在上海现代演出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演艺新业态的生态环境

引起演艺业态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上海的演艺生态环境发生着重要调整,新的生长因素在时间、温度、气候的条件下萌发,带来了许多令人关注与欣喜的现象。小型化、互动性沉浸式剧目成为新潮。疫情的反复一方面对文旅演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但另一方面演艺界也在顽强地寻找出路,尤其是大量没有皇粮支撑的民营演艺院团与演艺机构,耗资巨大的大型豪华演出剧目被压缩,分散在演出第一线的演出团队开始创排小成本的演出剧目,并渗透到各种不同的演出空间,以小剧场、小空间、小团队、小剧目演出为主的业态受到青睐。同时,2019年由外省市走红的沉浸式密室逃脱、剧本杀店等娱乐样式由于不属于演出类不需要批文,只需备案,在2020年疫情好转后大批出现。这些演出形式迎合了“95”后到“00”后一代的娱乐参与性爱好,因此,带有戏剧性体验游戏的剧本杀店也在上海迅速扩展到数百家,作为新潮带动了一批Z时代年轻部落群体,与其风格契合的沉浸式、互动性环境戏剧无疑成了青年观众群的所爱,在容纳100至200人的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零距离表演,而且在有的酒吧式场景中可以自由的喝饮料、看演出,所演出的剧目风格也比较轻松、喜剧或是悬疑推理或惊悚,让原本习惯在大剧场正襟危坐看戏的青年观众获得了一种自由感,使看戏成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演艺新业态为大量青年演艺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上海大专院校的艺术表演类专业已超过了12家,每年仅表演专业毕业生就有上千人,加上编导、音乐、舞美、设计、播音主持、影视剪辑等专业,毕业生不下万人,国有院团每年的招聘名额相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原本大部分毕业生都会离沪北漂,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青年人才沪漂,新涌现的驻场演出与上百家中小型演艺空间为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机会。从统计看,几乎80%以上的驻场演出剧目及空间都是由刚毕业或者毕业一二年的青年艺术人才担纲,他们(她们)在小剧场、小空间的百场驻演中磨炼,从小剧场走向大剧场演出,成为上海演艺金字塔底座的有生力量,支撑着演艺大世界的繁荣。

上海演艺新政策的落地扶持。上海近几年出台的“文创50条”、《关于促进上海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以及《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等系列文件政策,都为上海的驻场演出和不同建筑空间赋予演出资质提供了许可。同时,文创资金对民营院团的年度绩效场次奖励、对授牌演艺新空间年度满50场以上的补贴资助,都给演出方和场地方提振了经营信心。新兴的小型剧目驻场演出潮流在演艺发展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如星星之火燎原起来。短短两三年里快速增长的驻场演出,也对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执行水准。因为上海是全国首个推出不同建筑空间许可商业演出的城市,而且涉及的空间属性、经营性质范围广,驻场小型商业演出剧目从2020年至2021年超过了500台以上。审批工作量比过去翻了几倍,于是从场地的审核授牌、从剧目的审核、从演出的稽查等方面都推出了新举措。如黄浦区文旅局针对脱口秀演出的急剧增长,采取了脱口秀剧本库的审核模式,一次性将80多台脱口秀剧目经过专项专家评审通过后进入剧本库,演出方报批的演出剧目只要是剧本库内的就可报备通过,为演出方的申报、演出、营销提供了便捷服务。政策扶持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也促进了上海驻场演出与演艺空间的兴盛发展。

文商旅演艺融合的新趋向。上海的驻场演出从过去的单一化场地演出,逐渐转型为文旅融合。商业楼宇转型成为演艺集聚地,商业综合体走向文化演艺综合体,这种转变受到了文化消费群体的欢迎,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演艺使得城市打造第三生活空间成为都市潮流,文化商业旅游演艺为相融的一站式体验经营模式被更多的大型商业商厦接受。商务楼宇的亚洲大厦打造了18个演艺空间驻场演出,周末的场次多达30多场,5000多观众;地处南京西路的机遇中心商场开拓7个演艺空间驻场演出,以演艺主题园与商业双业态模式;开心麻花在瑞虹新城商场推出的沉浸式驻场演出《疯狂理发店》,成为商场最具人气的空间;南京东路步行街的艾迪逊奢华酒店电场推出的外百老汇《终极娱乐秀》驻场演出;太古汇商业中心的沉浸式美食剧《玩味探险家》;大世界重返演艺集聚的7个驻场演出空间等,几乎都是依据场地特点,营造独一无二的驻场演出剧目与环境戏剧空间。作为演艺大世界中心地域的环人民广场商业圈,已经在打造国内最密剧场群。相信未来国内外游客在上海演艺大世界逛街、看戏、游乐,将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观剧有类似的体验,上海将成为世界三大演艺都市之一。

戏剧专卖店的理想追求

在20世纪初的演艺界,各类演出研讨与论坛上,文艺院团渴望有自己专属剧场的呼声此起彼伏,戏剧家希望有展示自己艺术风格追求的演出剧场,为此二十多年来,上海的剧场群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今上海国有院团基本上都有了附属的专业剧场,大量的商业性剧场也纷纷涌现。十多年前有记者曾问我上海的演出场所情况,我说了一个现象,我们的剧场更多像商铺,租客为主,不论产品,而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剧场更多像专卖店,剧目是招牌,几年甚至几十年仍然在演。现代人剧社2009年起与沪上百年老剧场新光影艺苑合作,十年打造了首个类型化剧场——新光悬疑剧场,看悬疑剧到新光悬疑剧场成为戏剧专卖品牌,同时也是民营院团尝试创建戏剧专卖店的探索,引起了国内戏剧界的关注,连续三年入选国内演出场次前十小剧场。民营院团打造戏剧专卖店的热情不减,可当代戏剧中心、南梦宫未来剧场、慧音剧场等纷纷出现。从商业角度看,20世纪百货式的商业大厦到了21世纪已经转化为具有个性化的专卖店形式存在于商厦之中。这是物质丰富的年代,人们审美观念以及对个性风格需求的追求的体现,从过去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转变成雅俗各取所得,老少各有所好,而人们的基本生活物资则有超市大卖场来满足。对于舞台剧艺术来说,大剧场也在往各自剧场风格努力,就上海的大型演出剧场来说,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各有特色,但不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特色,也不是仅仅某个剧目的特色。对于戏剧人来说,最理想的莫过于能有属于个人创作风格、属于某一戏剧类型、或者为某一剧目营造的演出场地,在过去仅有大剧场运营的生态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在今天的上海演出业,却是有了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上百家中小型演出空间小剧场,其生存之道就是艺术个性化的戏剧专卖店。

戏剧专卖店的兴起让观众的选择更多。戏剧演出市场并不是大卖场,各种戏剧风格样式,无论是流行的、古典的、大众的、小资的,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群体已经日趋细化、精准,只要社会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那么演出市场中的戏剧专卖店就会兴盛繁荣。从当下的演出来看,众多的演艺新空间都已经是完全个性化了,比如你要看小型音乐剧,可以细化到看哪一类型的、哪一个演员的,是来自于韩国、日本、伦敦还是本土原创,都有驻场演出。你喜欢沉浸式演出、悬疑惊悚还是爆笑,都可以像选择餐厅那样浸入其中去互动。如今你不仅在专业演出网上如大麦、猫眼订戏票,甚而在大众点评、美团等都能自由下单选择戏店买戏票,也能在戏剧专卖店的网上自营微店买票,可以说,数字化消费平台的发达也为线下戏剧专卖店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戏剧专卖店的驻场演出模式打造品牌。演出空间驻场演出的涌现,显示了一个成熟演出市场正在形成,也为将来大剧场的驻演进行着实践。在欧美演出业,一座剧院往往就是一部剧目的剧院,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盛演不衰,尤其是商业性剧场依托着驻场演出来收回演出投资。上海戏剧专卖店的驻场演出,改变了过去一部新戏演出三、五场就刀枪入库的情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当你得知了某个你所喜爱的剧目或演员的演出讯息,却早已演出结束。于是在上海出现了许多拖着拉杆箱,下了飞机、高铁直奔演艺新空间看戏的情景;演出剧目与演出地成为了网红之地,也可以预见未来不少明星不再热衷于开酒吧餐厅,而是以拥有一家自己命名的戏剧专卖店为荣。一般一个戏剧专卖店往往会带动四五家产业链的商家,演出地周边的咖啡馆、快餐厅、时尚店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小商圈。上海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戏剧专卖店也正在通过驻场演出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虽然说这一业态才两三年,但是未来的戏剧百年老店正从这一初萌的生态里慢慢发展。未来上海100家授牌演艺新空间与近200家多样化空间的兴盛将带来上海旅游业的新亮点,随着政策进一步对文艺创新的支持,艺术家对艺术个性理想的追求,上海的戏剧专卖店驻场演出将成为这个城市戏剧文化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驻场专卖店演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浅谈医院信息化驻场监理新模式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驻场企业家项目: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浅谈园林驻场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服装专卖店灯光设计方案
服装专卖店室内照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