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亲身经历 抒心中真情
——“学会记事”教学与反思

2022-03-08 01:47何计凤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4期
关键词:记事散步食堂

■何计凤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点为“学会记事”。单元写作部分给出了如下指导策略: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抒发真情实感,抓住感人的细节,锤炼语言。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学会写作。本节课的设计指要是: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借助教材资源,将写作知识镶嵌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引导学生在“真情境”中体验“真写作”,主动建构写作知识,在真实而完整的写作过程中内化言语品质,最终促进写作素养的提升。

【课堂实录】

一、问题呈现:基于教材,沟通生活

师:批改作文时,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写得怎么样。

屏显:

我顺利进入向往已久的初中了。我很喜欢这所学校,喜欢这里一排排的教学楼,喜欢这里宽阔的操场,喜欢这里明亮的教室,喜欢教室里干净的地面,喜欢这里的食堂,喜欢这里优秀的同学和老师。

生:喜欢的具体原因没有写出来。

生:交代了地点、事件,但罗列的内容平铺直叙,并没有写清楚为什么喜欢学校。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记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第32页“学会记事”部分内容,找一找具体的记事方法。

(学生自读,圈画要点。)

生:记事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记事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有感情呢?

生:写自己经历的、熟悉的事情。有真情实感,才能有感而发。

生:写作之前,还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来。

生:记事还要忠实于内心,心里怎样想,笔下就怎么写。

师:是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发自内心的话,所谓“我手写我心”。

生:还可以增添一些细节,这样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师:大家从教材上找到了记事的方法策略。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策略方法,来完成三个层级的挑战,学会记事。

二、初级挑战:抓住要素,有序讲述

屏显:

请大家完成第32页的表格,看看《散步》一文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表格,梳理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出现矛盾部分,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生:解决矛盾部分,“我”决定委屈儿子,陪母亲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决定照顾孙子,走小路。

生:结局是,一家人在小路上散步。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

师:刚才三位同学围绕起因、经过、结果三个要素完成了对事件的梳理。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把写作的重点落在了哪里?

生:我认为作者记叙的重点不是怎样散步,而是选择路线的过程。

师:文章标题是“散步”,作者却重点写选择散步路线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不出。)

师:小组合作探讨,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作者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表现一个大主题,表现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选择路线的过程,最能表现出一家人彼此关爱体贴。“我”体谅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一家人互相关爱,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吻合的。

师:刚才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都有道理。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把要素写清楚的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屏显:

直接或间接交代事件或经过。(在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

突出记叙的重点,选择契合主题的有意义的内容。(选择路线;表现中年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小见大。)

师:下面,我们根据这些方法,进入实践环节,升格刚才的文字。

(学生修改。)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修改后的文字。

生:我顺利进入向往已久的初中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美好的初中生活的开始。我喜欢这所学校,这里有认真负责的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语文老师,还有侃侃而谈的历史老师,他们都让我看到了未来的那一道曙光。特别是开学典礼上,阿宋校长为八年级获奖同学颁奖的场景,瞬间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

师:请同桌点评一下。

生:修改后的文字,叙述的内容比原来清楚,写作的重点也明确了。先写进入初中的喜悦和期待,然后写喜欢各科老师的上课风格,最后提到开学典礼颁奖环节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过程比较具体、清晰。

师:有补充的吗?

生:这个片段重点强调的是颁奖活动对自己的影响,接下来要写的就是颁奖典礼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有了这些感受,才能写出喜欢这所学校的原因。

师:非常好。这样一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更加清晰了,也确定了写作的重点。同学们,抓住要素,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有条理地把事情写清楚,只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再往前走一步,进入中级挑战。

三、中级挑战:增添细节,锤炼词句

屏显: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哪些同学愿意分享一下,文段中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生:文段里打动我的细节是“砸碎”“摔”“捶打”“扑过来”“抓住”这些动词。前三个动作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脾气,莫名其妙发火成为一种常态;后面两个动作写出了母亲无力改变“我”的现状,又见不得“我”伤害自己,因而拼命保护“我”的状态。

生:文段打动我的是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这些动作和“眼边儿红红的”“忍住哭声”这些神态。这些描写体现了母亲的担心、着急和无奈。

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除了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还有别的吗?

生:这里还有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看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盼。“花都开了”是母亲希望“我”能够在自然中获取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两个重复的句式,流露出母亲对“我”的深情寄托。

师:细节描写到位,词句具有表现力,文章便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下面,我们就运用一些细节描写,将上面的文字再次升格,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

(学生二次升格,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再来分享一下?

(一学生举手,朗读。)

我上了一所全新的中学,这里有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老师,还有多才多艺的同学。

开学三天,我认识了班里的老师,他们个个教学有方,和蔼可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英语老师——嵇老师。她一米六五左右,是我见过的女老师中个头最高的。她扎着长长的辫子,头发乌黑秀丽。她总喜欢抱着一摞书本进入教室,开口就是“初一基础牢,初三跳得高”。她教我们学音标,那发音,比我在家听手机学效果好多了。

新学校里还有很多配套设施,比如图书馆、大礼堂、食堂、篮球场……我最喜欢的便是食堂。我是走读生,中午和晚上都在食堂吃。食堂里的菜品丰富,不仅注意颜色搭配,味道也是超级棒。虽然免不了排队,但菜是少不了任何人的,这样一想,排队时也就不那么焦躁了。

师:这位同学重点刻画了英语老师的形象,还对食堂就餐的画面进行了细致描摹,语言有趣,重点突出,值得鼓励。我们再看高级挑战。

四、高级挑战:融入情感,真挚诉说

师: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秋天的怀念》语段,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自责愧疚之情。

屏显: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说说看,这些句子中融入了作者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生:从第一段中,我能读出作者的自责和悔恨。母亲也是病人,她应该也曾流露过被病痛折磨的痛苦,而粗心的“我”只一味地想着自己失去双腿很不幸,却从来没有在意过母亲。

生:母亲也是病人,而“我”不仅不理解母亲,还向她乱发脾气。现在,“我”怀念母亲,却再也没有机会诉说了。后悔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动。

生:文末“她正艰难地呼吸着”的动作描写和“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的语言描写,表达出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

师:这些段落,语言平淡却真挚感人。正是这些发自内心的最真挚的情感,才让文字有了感人的力量。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碰撞,然后完成第三次升格训练。

(学生组内交流,第三次升格。)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

(一学生举手,朗读。)

清晨,我在爸妈期盼的目光中,大步走进校园。语文课上,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专心记录。我看了一些同学的笔记,觉得那正楷字特别漂亮——有笔锋,有顿挫。我暗暗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数学课特别注重思维训练。课堂上有老师的透彻讲解,有学习小组的激烈讨论,也有层次分明的习题训练。英语课上,我们不仅学习课本内容,还有绘本阅读,生动有趣的画面既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我们积累词汇和句型。

经过半天的紧张学习,同学们的腹中早已唱起“空城计”。下课铃声一响,我们便涌入食堂。排队等待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在扫描着各色菜肴:橙黄的大虾、雪白的藕片、青翠的西兰花、飘香的肉片、五彩的炒米饭……看到班级群中老师发送的我们狼吞虎咽的画面,想必爸妈再也不用为我的饮食担心了。

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很多:高飞的“无人机”,展现了同学们的智慧;足球划出的优美弧线,显示出少年的力量;婉转的歌声,涌动着学子的激情……丰富的校园生活也成了我跟爸妈聊不完的话题。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她在文字里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课堂学习,食堂就餐,社团活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抓住生活,细致描摹,融入感情,你的文章就会出彩。老师送给大家三句话,齐读。

屏显:

抓住要素,有序讲述

增添细节,锤炼词句

融入情感,真挚诉说

(师生齐读。)

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跟着教材学会记事,做一个敢写、能写、会写、坚持写的人。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会记事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节作文课就可以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需要反复学习、训练。

本节写作指导课,我将学习任务拟定为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借助教材资源,将写作知识镶嵌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引导学生在“真情境”中体验“真写作”。通过三个层级的练习,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习得写作知识,锻炼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这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一节写作课,虽然指导过程的推进有点难,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打开了自己的“肉眼”和“心眼”,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进步和成长被看见。

猜你喜欢
记事散步食堂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散步的收获
散步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