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横秀野东南胜 天接澄湖上下光

2022-03-13 09:12李国庆
当代作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剑门虞山钱谦益

李国庆

1949年5月,解放大军解放上海。作为军代表,父亲把妻子从老家接来上海,我出身以后便自然而然成了上海人。奶奶和两个舅舅后来被安置去常熟,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几十年来亲密接触,与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把她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说来惭愧,尽管去的次数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揣摩常熟这本大书,留下诸多遗憾。

2019年岁末,有幸从定居的春城昆明再次造访久违的“相好”,遂抽出几天时间将这儿的山水风光、人文掌故细细捋了一遍,并援笔成文,一来留作纪念,二来以飨读者,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代管县级市。

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常熟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强县级市之一 ,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的前列 ,中国“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成员。2010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连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

常熟还是中国国家生态市之一,生态建设事业发展良好。常熟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为国家5A旅游区。

虞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是常熟的主要标志,海拔261米,长6400米,蜿蜒入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

据史料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在渭水流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有一个非常强盛的周姓部落,首领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爷爷。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虞仲),老三叫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古公亶父觉得昌很有才气,所以对昌十分宠爱,常对人说:“继我业者昌也。”因此古公亶父很想把王位传给姬昌,泰伯和仲雍理解父亲的心意。兄弟俩以到南方采药为父亲治病为由,离开了部落,让父亲能顺理成章地传位给周文王。兄弟俩来到了史书上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水乡,接受了当地断发纹身的习俗,也把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了过来,受到当地人们的拥戴,建立了“勾吴”小国,泰伯为王,泰伯死后葬在无锡。因泰伯无后代,由仲雍接位,仲雍死后就葬在这山上。百姓为了纪念虞仲,就把此山改称为虞山,常熟也被称为虞城。

十里虞山遍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区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

12月11日凌晨,我按照先平地后湖泊,先森林后山岭的次序,开始了为其5天的常熟之旅。

拂水山庄怀古

我的首选之地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居拂水山庄。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号称“东南文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

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子、史、文籍与佛藏。论文论诗,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模拟、“竟陵派”的狭窄,也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所以他既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又说:“根于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而文章之能事备矣。”(《周孝逸文稿序》)总的主张,是认为写作必兼具“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冯定远诗序》),“深情蓄积于内,奇遇薄射于外”(《虞山诗约序》),然后流露,既要能“陶冶性灵”(《范玺卿诗集序》),又不能抹杀“古人之高文大篇,所谓铺陈始终,排比声韵者”(《曾房仲诗序》)。所以他的文章,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纵横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图是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从具体作品看,虽内容比较驳杂恢诡,但规模阔大,足以转变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风。《汤义仍先生文集序》《游黄山记》《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忠烈杨公墓志铭》《徐霞客传》《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袁伯应<南征吟>小引》 《读苏长公文》《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梅村先生诗集序》《楞严志略序》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氣格和论学与评诗文的见解。钱谦益是文坛奇才,诗文妙笔生花,如“而羽书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筹蒿目,又迸逼于胸中。故其为诗曲而中,婉而多风古人,感怀讽谕缠绵恻怆之致,往往交惊杂作。”(《袁伯应<南征吟>小引》)等句,即今读之,犹酣畅淋漓,为之一新。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转益多师,不拘一格。他学杜甫、元好问诗以树骨力,学苏轼、陆游诗以行气机,学李商隐、韩偓诗以运用辞藻与比兴,加上他才学兼资,藻思洋溢,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徐州杂题五首》《狱中杂诗三十首》《己酉岁宴集》,于时豪客远来,乐府骈集,纵饮失日,追欢忘老,即事感怀,慨然有作,《读梅村宫詹艳诗有感书后四首》《西湖杂感20首》《哭稼轩一百十韵》《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后秋兴》13叠104首等,可为代表。著作有《初学集》110卷、《有学集》50卷、《投笔集》2卷、《苦海集》1 卷及外集等多种,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为最完备。此外有《钱注杜诗》20卷,另编选《列朝诗集》77卷(顺治间刊本作81卷)、《吾炙集》 1卷,又钱陆灿节录钱谦益所作诗人小传为《列朝诗集小传》一书另刊。

1644年3月29日,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子时,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由于战乱,全国的通讯、交通几近瘫痪,一个多月后,皇帝“龙驭上宾”的消息才抵至留都南京。

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南京的臣僚一旦确认崇祯帝殉国,立即推选了新任皇帝,由此,南京弘光政权建立。

依照历史惯例,新皇帝登基,都要进行大赦,或起用一批被先帝革职的旧臣,以收买人心、巩固政权,弘光朝也不例外。

一代名士钱谦益的命运由此改写。

1644年7月,一纸朝廷诏书抵达江苏常熟的拂水山庄。庄主钱谦益捧着诏书,感激涕零。

这时钱谦益已经年过六旬,从他28岁高中进士迄今,宦海生涯35载,总共在朝却只3年左右,绝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党争的牺牲品,一次次被革职赋闲在家。

上一次遭贬,还是崇祯元年(1627)。钱谦益刚被召回北京,紧跟的一次政治风波中,又遭人陷害,最终被崇祯帝以“结党”之名重新贬回原籍。

这一次失业贯穿整个崇祯朝,长达17年。

钱谦益当无业游民许多年,本以为已被朝廷给忘了,现在又忽地被急征入朝,还是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二品大员,钱谦益感觉自己是枯木逢春了。

收拾行囊,带上爱妾柳如是,去南京。

无奈,南京方面慌忙拼凑的弘光小朝廷,到底是没抵挡住清军铁骑。次年5月,南都破。钱谦益新到手的官位还没捂热呢。

钱谦益心中一万个不甘。

柳如是请求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将脚放进水里试了一下,说水太冷,不肯跳。柳如是自己要往湖里跳,也被他给拽回来。

说水太冷,当然是拒绝殉节的借口。钱谦益心中已经有了主意,那便是:降清。

28岁入朝时,钱谦益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编修。从那时起,他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宏愿:修撰大明历史。

钱谦益作为元老级老臣,经历过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但他的三任领导都没给他机会专心修史。现在多尔衮说,你来,我许你修撰明史的副总裁。

钱谦益浑浊的老眼倏地亮了。

1645年秋,清军把江南屠戮一番后,班师回京。循例,所有降臣一并北上供职。

柳如是再次竭力劝阻丈夫北上。

“烛下鸟笼看拂枕,风前鹦鹅唤梳头。”这是柳如是在诗里为钱谦益描画的夫妻归隐山庄的生活图景,那是不问世事、神仙眷侣般的隐居生活。

钱谦益默思片刻,还是摇摇头,决绝地走了。他已经60多岁了,跟着多尔衮混,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了。

为了理想,62岁的钱谦益,选择当一个“北漂”。

但,当“北漂”的日子,并没有钱谦益想象的那般美好。

多尔衮忙于平定各方叛乱,哪有时间想修明史的事。当初他假意许诺,不过是看重钱谦益的名望,利用他招降前朝旧臣、读书人。

修撰明史副总裁,只是个虚职,天真的钱谦益被多尔衮忽悠了。

钱谦益在北京熬了大半年,那叫一个空虚寂寞冷清。当他终于看清楚眼前事,心中幻景也逐渐熄灭。

1646年6月,家乡传来消息,说柳如是与人通奸,东窗事发,现正关押在县衙监狱;已对多尔衮彻底失去期待的钱谦益,乘机迅速“引疾南归”。

家乡还是自己熟悉的样子,但又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一方面,钱谦益“贰臣”之名已经坐实,他成了遗民抨击的对象,人呼“两朝领袖”;另一方面,作为戴绿帽子的丈夫,钱谦益又成街头巷陌的谈资。

前半生辛苦攒下的人气、人脉,瞬间崩塌。

自己大节有亏,又被自己深爱的人背叛,这种痛苦,可悲又可笑。钱谦益辗转徘徊许久,还是选择原谅柳如是。

钱谦益太明白一念之差的代价。而且,柳如是“一念之差”失的只是小节,在大是大非上,她远比钱谦益看得清楚。钱谦益对柳如是,不仅爱慕,而且敬重。

钱谦益回乡不久,他和柳如是迁入钱家位于长江白茆港的一处产业,红豆山庄。

红豆山庄位置僻静,适合钱柳疗伤。

离乱之中夫妇俩遭遇的变故和隔阂,在日后的相互扶持中,逐渐弥合,感情愈加深厚。

但降清之实、“贰臣”之名,已成为钱谦益终生隐痛,锥心刺骨,纵是柳如是也不能与之分担。

如果能干一番事业,在修撰明史的大业上有所作为,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纵使做一个“贰臣”,钱谦益也认了。当初钱谦益不顾他最爱的柳如是以死相逼也坚决降清,未尝没有做好“遗臭万年”的准备。

但伟业还未开启,就已夭折,无人能懂他心中宏愿,坊间流传的只是他贪慕权贵、攀附新朝的“贰臣”之名。

半生清誉毁于一旦。

此后余生,錢谦益走上了漫长的赎罪之旅。

红豆山庄不仅适合疗伤,更因其毗邻长江的绝佳地理位置,便于与海上来往船只的联络。

1646年某个冬夜,抗清斗士黄毓祺秘密入港,冒雪拜访红豆山庄。黄毓祺与钱谦益原系旧友,此次拜访乃因常州起义经费不足,希望得到大富豪钱谦益的资助。

钱谦益与柳如是倾囊相助。

1648年初,常州起义失败,黄毓祺被捕。

很快,钱谦益受到牵连,被押解南京,下狱。

柳如是拖着六甲之身,散去重金,打通层层关卡,才使60多岁的钱谦益获得暂时的保释。

半年后,黄毓祺为保护当初赞助起义的老友,在狱中自杀。死无对证,清廷只好释放钱谦益。

虽然曾深陷囹圄,生死一线,但老友的死,从此更坚定了钱谦益的抗清决心。

60岁前,他是东林党的精神领袖,文坛大师,江南富豪。62岁时,他投降多尔衮,期冀创造不朽功业。66岁,他成长为一名抗清斗士。

此后十多年中,红豆山庄便成为钱氏夫妇与海上反清势力的联络点,他们在这里秘密接见各路义士,暗中资助他们的抗清军事行动。

1650年,黄宗羲拜访红豆山庄,带来海上的消息。

在新的南明政权永历朝廷的号召下,一直活跃于中国南方的多方复明势力将进行联合作战,向长江进发,夺取南京。

永历朝廷的指示是:希望钱谦益利用自己在江南士绅间的影响力,联络江南遗民进行暗中协助,并且要求钱谦益策反一批清军将领,作为南京作战计划的内应。

永历朝廷的不计前嫌,使钱谦益激动不已。重新找到组织的他,不仅看到大明复国的曙光,也看到自己赎罪的希望。若他能在复国大业中立下功劳,那短暂的降清之耻自然会被掩盖。

钱谦益接到上级指示,立即着手准备,筛选出他认为最有可能被策反的清廷官员。

五月,钱谦益不顾年迈体衰,亲赴浙江金华,拜访金华总兵马进宝。

但马总兵不愿合作,乱世之中,手握重兵的将领大都骑墙观望,待价而沽。钱谦益前后折腾一个多月,无功而返。

其后幾年,钱谦益多次奔波、往返于虞山老家、金陵、苏州等地,以表面的文学交游为名,联络江南义士,从事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

也在这几年中,永历朝官员姚志古、民间抗清义士魏耕、抗清名将张名振等人先后数次暗访红豆山庄,屡屡带来南方复明军事行动的进展。

各方势力正在向长江集结,长江战役指日可待。

1654年4月,已经72岁的钱谦益再次奔赴金华,借祝贺马进宝四十寿辰之机,对马总兵再行策反。

马进宝看到年过七旬、素有名望的钱谦益,不惧舟车劳顿,前来为自己祝寿,不免心有所动,态度比前次缓和,但依然没有给予肯定答复。

1657年,马进宝调任苏松常镇提督,驻兵松江。

不久后,清廷重兵挺进贵州、云南战场,围剿永历政权,正值无暇他顾时,一直在东南奋战的郑成功,认为北伐时机终于成熟,决意率主力北上,夺取南京。

此时驻守松江的马进宝,又一次成为了必须争取的关键人物。

75岁钱谦益奔赴松江,第三次策反马进宝。

看着眼前老人的满头白发,马进宝终有所动,允诺“中立”。

后来马进宝因自己在战争中的不作为,受到清廷处罚,实在是钱谦益的功劳。

从1655年至1659年,南方各派复明势力数度的北伐战争中,只有郑成功海上军团前后经历两次失败后,最后一次终于打到了南京附近。

1659年7月,郑成功攻占镇江,兵临南京。

钱谦益闻之,老泪纵横,欣喜若狂。他一口气写了《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提前为复兴大业奏起了凯歌:

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

金陵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

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战鬼哭胡笳。

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这是他自1645年降清后15年中,最为痛快的一次抒发。他终于可以将心中积郁多时的怨愤吐出来了,他终于可以洗去“贰臣”之耻了。

但好景不长,命运又一次跟他开了玩笑。

因轻敌导致策略失误,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

郑成功围困南京多时,本可强攻拿下,他却筑营挖壕,围而不攻,期冀城内将士会因弹尽粮绝而不攻自破。

南京守将瞧出郑成功的心思,一面假意投降,遣使臣来回接洽各种投降条件,一面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

8月初,清廷援军抵达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击败郑氏军团。

郑成功退守镇江,紧跟着便打算扬帆出海,撤出长江。

钱谦益一听,立刻坐不住了。自1645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前后十多年中,这是南明史上复国势力唯一一次如此接近南京。

这么难挣到手的机会,郑成功却因一次挫败,便要撤出长江。

1659年八月初十晚,77岁高龄的钱谦益,连夜从白茆港乘舟,穿越封锁线,赶往郑氏军营,劝阻郑成功。

郑成功坚持撤军。不久,郑成功率部远走台湾。再不久,郑成功病逝台湾。

噩耗频传。永历朝廷的永历皇帝也遇害而亡,大明皇室最后一任帝君从此烟消云散。南明沦亡。

清廷封锁白茆港。红豆山庄和南明复国史一同载入史册。

1662年,也即康熙元年,诗人阎尔梅拜访钱谦益。此时,钱已经81岁了,自知时日不多,命运再不会出现转机,自己终将以“贰臣”之名载入史册。

当着老友的面,钱谦益哭得像个孩子。后来,阎尔梅回忆起这次拜访,在诗中写道:

绛云楼外凿山池,剪烛春霄念昔时。

鼎甲高题神庙榜,先朝列刻党人碑。

邵侯无奈称瓜叟,沈令何言答妓师。

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

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17年前的一念之差,赎罪半生,终未能洗脱耻辱。

1664年,83岁的钱谦益大病几场后,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每日焦虑不已。为资助抗清义军,钱谦益夫妇俩散尽家财,此时已囊中如洗,连钱谦益的丧

葬费用都没着落。

拖到这年初夏,赶巧有人请钱谦益写三篇文章,润笔费1000两银子。钱谦益赶紧答应,有了这笔银子,他便可以体面的去世了。

但当钱谦益提笔写字时,却发现连握笔的力气也没有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眼如蒙雾,一字不见,腕中如有鬼”。

但这笔银子断不可错过。

情急之下,钱谦益托人找来黄宗羲,并将之锁在书房,请求黄宗羲替他赶制三篇文章。

黄宗羲被困书房,从上午至凌晨,终于写出文章交差。

一代文坛大师,最后为了自己的丧葬费用,竟找人代笔。

但钱谦益的悲剧还不止如此。

弥留之际,钱谦益惟一放不下的便是柳如是母女,他预料到族人会为钱财之事为难母女。他特地口述一封信给一位故交,书云:“老公祖待我甚厚,殁后孤儿寡母恳请照应,不致在九泉之下有死不瞑目之恨也。”

仅一月后,柳如是为钱氏族人逼迫自缢。

乱世之中,巨浪滔天,世象纷呈,很少有人能清明的看见自己的方向,许多人都未能全身而退。

钱谦益因自己的一念之差,余生都活在耻辱中,最终也含恨而逝。他大节有亏,为时人不耻,却也让后世人看到他赎罪之旅中那份尚存的天真和赤子之心。

拂水山庄位于尚湖风景区内,荷香洲的南侧,是明末清初文人钱谦益和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的居所。钱谦益结识柳如是时已近60岁,而柳如是才20岁出头,两人“白发红颜”的爱情是千古佳话。其实原来的拂水山庄并不在尚湖,而在虞山脚下,钱谦益死后葬在拂水山庄一侧,柳如是死后葬在山庄的秋水阁庭院里,只是原来的拂水山庄已不复存在,现在虞山脚下空余钱谦益墓和柳如是墓。

从尚湖风景区主(南)入口进入尚湖后,过太公岛、月堤便到了拂水山庄。山庄是现代根据钱谦益的诗作,将原来山庄景物一一恢复的新建筑,前半段主要是各種亭台楼阁,后半段围进了湖水,比较开阔。

山庄为江南园林式布局,假山堆砌,错落有致的朝阳榭、耦耕堂、花信楼、燕楼、明发堂、梅圃溪堂、秋水阁,外加山庄外的月堤,构成了钱谦益笔下的“八景”。屋前都挂着对联,若是喜欢钱谦益、柳如是的诗作,可以细细揣摩。年青人或是情侣可以了解下两人的爱情故事;若是都不感兴趣,拍拍照,看看尚湖水色与园林交融的美景,也十分惬意。

十里青山半入城

虞山与古城、山南尚湖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景观特色,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观丰富。

虞山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展布,峰峦连绵起伏,海拔263米,南北宽约3公里,东西长约7公里,山脚一圈约20公里。虞山位于常熟古城区的西北部,半入古城,古名乌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同时被列为江苏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于1989年3月经国家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虞山尚湖旅游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

12日,我起了个大早,前往剑门风景区。

从虞山脚下起步,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虞山门。

常熟古城历史悠久,从西晋起开始修建,原为土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占据常熟后大兴土木,一座崭新的砖城由此诞生,虞山东南端也被圈入城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倭寇入侵,在元代旧城基础上加以整修加固扩建,至清末后逐渐坍塌损毁。1993年当地政府出资,在旧址沿城垣墙基走向,按明清形制重建城门、城墙。城墙长112米、高7米、上宽5.4米,为双面城砖筑砌,设有箭垛、马道。虞山城门上还建有重檐式城楼一座,城门洞宽5.5米,横跨虞山上山路,其上“虞山门”三字为晚清著名政治家,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墨迹。登上城楼,极目环顾,青山绿水,古城巷陌,一览无遗,

路坐侧矗立辛峰亭,高约80米,为重檐六面楼阁式砖亭,黄墙黛瓦,雕梁画栋,

玲珑俊雅, 耸入碧云。该亭始建于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5)年间,初名“望湖亭”,后更名为“极目亭”。明初废。嘉靖年重建,取名“达观亭” ,又废,万历间再重建。 若夕阳西下,余晖映于尚湖之上,蔚成奇观,成为虞山十八景之冠“辛峰夕照”,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常熟的标志性建筑。

穿过虞山门,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阿弥陀佛,今年江南的冬天并不寒冷,各类植物长势良好,欣欣向荣。

这里地处虞山的腹地,两边浓荫夹道,苍翠欲滴。

据有关资料,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统计有森林面积126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统计有89科309种植物。虞山现有天然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7类植被型,14个群系。植被以马尾松林和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面积最大,而且主要分布于山坡中部以上,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虞山天然林以马尾松林和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为主,山麓有落叶阔叶林和小面积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湿地松、火炬松、毛竹、板栗、杨梅、枫香、白栎、麻栎、槲栎、茅栎、冬青、合欢、构树、榉树、朴树、牛鼻栓、丝棉木、乌饭树、桴树、棣棠花、盐肤木、山胡椒、胡秃子、枸骨、小叶女贞、窄基红檩木等;藤本植物有紫藤、硌石、爬山虎、野蔷薇、菝葜、金银花、枸杞;草本植物有海金沙、乌蔹、麦冬、百部、沙参、佩兰、桔梗;另外还有多种蕨类、苔藓、地衣、竹荪、松蕈等低等植物。

走在这样的绿水青山之中,无异于置身天造地设的“生态走廊”,除了享受还是享受,20多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便抵达目的地。

进入剑门,但见巫相岗西,有一墩耸峙,气势逼人,志载为旗墩。高墩南临一片石场,可坐数百人,相传为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吴王张士诚阅兵演武之处,人称“演武场”,这便是“吴王点将台”了。

据导游介绍,1984年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发现“点将台”并非自然石墩。2000年,展开科学发掘,发现墩内是一石室,结构有通道、过道及石室三部分,通长26米,高8米。经测定,石室建于公元前805年至公元前551年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间。大批高质量的原始青瓷的出土,推翻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技术成熟于东汉”的论断。

将近20年间,学术界关于石室土墩的用途,本来就存在着房屋说、墓葬说、军事说、祭祀设施说等多种观点。吴王点将台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吴王点将台规模之大及所见青瓷几乎都是酒器而没有随葬物的分析,十之八九可以认定为祭台或祭室。如此庞大的祭祀设施只有国家或王室才能享用,而且长久以来称为吴王点将台,肯定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那么传说中的“吴王”只可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吴王,而并非元末的吴王张士诚。

虞山五大寺院中的报国院,是唯一的道教场所。它与藏海寺仅一墙之隔,自清代乾隆年间,即已寺院合并,统一管理。这种来自西域之佛和出自本土之神的和谐相处、佛道合一的局面,为我国众多寺院所少见。

报国院始建于明代正德(1506——1522)年间,原称真武庙。庙内供奉的真武帝君,又称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大神,与主东的青龙、主南的白虎、主西的朱雀,同为道教中的四方之神。真武帝君,民间亦称真武祖师。爱神及山,真武庙所在的山头,也被民间称为“祖师山”,一直流传至今。 藏海寺和报国院正中供奉真武神像,两边站立的是赵公明、岳飞、温谅、马华光四大元帅,左右殿柱更有追溯报国院历史和描摹报国院内外风光的楹联:“灵殿溯明清,德被严相堂前,庶民仰止;洞天揽吴越,风回尚父湖畔,尘世肃然”。报国院占地面积不大,但院外天地广阔,登高望远烟岚高旷,远水近山,尽收眼底。山水如此多娇,难怪创立“虞山琴派”的一代琴宗严天池先生,当年要常来此处演奏天籁之音了。

始建于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觉海庵。明代则因庵处拂水岩之东,称拂水东庵。在以后漫长而多变的历史岁月中,庵舍屡经兴废,如今已经修葺一新,迎来了它的好光景。

走出藏海寺,一面数丈高的陡峭山崖兀立眼前,笔直如削,豁然中开,一股清泉飞泻而下,喷珠溅玉,如银似雪。“长寿”和“香花”两桥呈丁字形飞架峭壁之间。峻峰正对尚湖广阔湖面,夏日,多西南风,瀑布倾泻时激起的水花被顺山坡上冲的劲风托起,回扑到崖上,霏霏细雨迎面滋润,沁人心脾,故称“拂水晴岩”,为虞山十八景之一。若在午后,尚湖里蒸腾而起的水汽漫进山谷豁口,与瀑布溅起的水花相映交融,夕阳的光线泼洒期间,一条七彩飞虹凌空而起,更是蔚为壮丽,令人称奇。

如果说,虞山门、辛峰亭、吴王点将台、报国院、藏海寺、拂水晴岩都是绿叶的话,那么所要扶持的“红花”便是“剑门奇石”景区了。

听人说,观赏“剑门奇石”最好从“霸王鞭”上来。这样,沿途佳景无一遗漏,方可不虚此行。

所谓“霸王鞭”,其实是从南坡直达山顶的一条小路。我遵计先下南坡,然后登临而上,虽然花费一些时间,但所获甚多,只赚不亏。

这“霸王鞭“的特点是又陡又窄。民间传说,当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姑苏(今苏州)举义反抗暴秦,准备把常熟作为根据地。为此,他亲自前来虞山考察地形,但见山峦叠嶂,无路可通,项羽一气之下,挥动手中钢鞭,硬是从悬崖绝壁之间开出一条路来,后人便称之为“霸王鞭”。

“霸王鞭”自然不可信,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来自云南边疆,山路走的多了,来到这200多米的小山,心中不由讪笑:什么“霸王鞭不霸王鞭”,在我这“爬山虎”的脚下,一鞭也不鞭。可是,等到“鞭子”抽下来,我才知道厉害。这山虽然不高,可是山体由沉积岩构成,险峰陡立,绝壁如削,更何况眼前是名符其实的羊肠小道,只容一人侧着身子通过。还好路程不长,等我甩开“鞭子”,早已惊出一身冷汗。难怪走此路的人不多,他们宁愿当“狗熊”,也不愿以身试险;我是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当了“英雄”。

然而,前人说得好:“无限风光在险峰”,沿途风景真的不错。

由淙淙飞瀑、飒飒松风、关关鸟语、唧唧虫声构成的荒情野趣、仙乐天籁,充盈着原始的美、纯朴的美、粗犷的美、浑然的美;身临其境,人的感情之弦会与大自然丝丝相和;于此留连,直像久别的游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会领略到一种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美妙感受。

走着走着,忽然吓了一跳,也不知是哪年哪月,一块如磐巨石从高空坠落,

眼看就要酿成惨剧;不料,下面有三块相叠的长石仿佛等待已久,将其稳稳托住,就此定型,多少年来纹丝不动,令人叹为观止。

也许是此石的奇特现象触发了人们的联想和灵感,当地传说如果每年三月初三从此路过,石上便会浮现你的前世、今生、来世,让你一目了然,知前想后,因而此石被称为“三生石”。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大概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吧。

一个好的景点,不但自然风光要美,人文景观也很重要,剑门景区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所以值得一游。从三生石往前走,满眼皆是摩崖石刻精品,别有一番享受。

在剑门两边的峭石上,赫然凸现明嘉靖十五年(1536)所镌的“剑门”“奇石”两组大字。剑门附近有13处石刻,其中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谭昌言去任时所书“去思石”,还有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布政使陈銮、按察使李彦章等人的记游题名。明清两代书法大师所提“奇观”“果然”“观止”“青云得路”等石刻,莫不雄浑豪放,劲健新奇,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烟岚高旷”四个楷体大字。因为是御宝,四周以方框镶边;天子乃龙种,故配以双龙戏珠雕饰;为显示系皇上真迹,特将“康熙御览之宝”印附刻于后。据《康熙南巡录》所载,御书乃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南巡时,沈宗敬迎驾献画所得。

康熙虽为满人,但酷爱汉族文化,他一生作诗43392首,但没有一首可以传诵于世,可见缺乏诗才;但此公的书法颇具功力,刚劲苍凉,大气磅礴,不失帝王之风。

虞山之奇,在于剑门;剑门之奇,在于奇石。

剑门位于虞山之巅锦峰之上,在高耸的绝壁之间,有两块巨石紧紧搂抱,下面空出一条宽仅两尺的通道,看似欲坠而不坠,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明人沈周见此,惊呼“绝壁云扶将坠石”,便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有幸参见剑门,当然得以身试险,体验一番“大难临头”的情境,我缓步走向剑门,顺着石蹬“潇洒走一回”,回眸一笑豪气生,心中好不得意。

要说这剑门的来历,还真和剑有关。

据民间传说,当年吴王即位以后,很快传唤天下第一铸剑高手干将为他铸剑,并要求此剑削铁如泥,能攻善守,天下无双。

干将受命以后,不敢怠慢,首先从选料入手,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集于一炉,又候天伺地,待“阴阳同光,百神临欢,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时点火开炉。历经九九八十一天,阴阳二剑终于诞生,干将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莫邪为阳阳两剑命名,为的是日后留下纪念。干将深知吴王为人阴险残忍,手段毒辣,自己献剑之日,也就是死期已到。在与妻子诀别的时候,他把雄剑干将交到她的手上,反复叮嘱道:以后就让儿子用此剑为我报仇,妻子含泪点头答应。

干将来到吴宫,双手捧着莫邪递给吴王;吳王从剑鞘中拔出剑来,但见寒光闪闪,满室生辉,不由连声赞道:‘好剑!好剑!’话音刚落,剑锋指处,干将已然倒在血泊之中。

事后吴王侦知,他到手的只是雌剑,而“雄剑藏处,松生石上”,本欲追逼莫邪母子,然早已不见人影,踪迹全无。

吴王无奈,只好亲自出马,四处寻找雄剑。一日,来到虞山锦峰一带,见这里危崖壁立,青松攀石,不正是雄剑藏身之处吗?

忽然,剑盒内雌剑莫邪訇然作响,似与雄剑亲密吻合,交响呼应,这不更证明雄剑就在这一带吗?

吴王大喜,当即喝令手下遍山搜寻,然而一天又一天过去了,雄剑始终不见踪影。眼看再找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吴王急火攻心,暴跳如雷,猛然拔出莫邪,奋力向锦峰劈去,只见山摇地动,石破天惊,原本严丝合缝的陡崖从中裂开,形成一道剑门。

不久,干将的儿子取出雄剑,乘隙潜入吴宫,与吴王同归于尽。

鲁讯先生根据这个传说,改编创作了历史小说《铸剑》,享誉至今。

吴王劈剑分崖,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么,剑门由何而起呢。

有史为证,《藏海寺志》记载:“志所称剑门云,乃先侍御籍凿石而通之者,募夫捐资动以万计,亦一时豪举哉。其后又造一阁。”

这里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常熟籍监察御史钱籍罢官归里,贪爱虞山锦峰一带风景,于是拿出私人积蓄雇工修建剑门一带蹬道,以利人们通行;完工后还在附近建了一座石亭,取名剑阁;在亭内挂上自己的一副对联:

无边风月供嘲弄 有主江山属剪裁

此联意在抒发自己开凿剑门的壮志豪情,不料,嘉靖皇帝闻报,龙颜大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小子狗胆不小,不但要嘲弄朕,还要剪裁朕的江山,立刻传旨缉拿严办,辛亏众大臣纷纷为之求情,钱籍才保住一条性命,不过牢狱之灾是免不了的,乡人见状,唯有同情叹息而已。

1989年,当地政府根据各方提议,重建剑阁;重建后的剑阁高18.33米,为两层重檐阁式建筑,各层均有长窗十八,半窗三十,上层设回廊,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成为虞山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挂在阁内的是钱籍当年所撰的另外一副对联:

绝壁剑开  伊阙羊肠应让险

重湖镜列,洞庭彭蠡合争奇

另一联为常熟籍大学者钱仲联自撰自书:

蜀阁称雄,佛掷陶家轮,剑北分来峰一角

尚湖绝代,人在水精域,镜中为照月千鬟

此联将虞山剑门比为四川的剑门,说剑门是仙人施展法术从四川分移而来的奇景,

如此奇思妙喻,虽然夸张但却不乏艺术魅力,可谓神来之笔。

伫立剑门之上,眼前奇石峥嵘,桥影婆娑,亭阁耸立,寺庙庄严;纵目远眺,湖泊纵横,阡陌交错,农舍处处,舟帆悠悠,更美的是向远处伸展的平畴旷野,画山绣水,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好一个锦绣江南的天上人间。

清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剑门登高望远后赋诗曰:“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仰看仙岑碧,俯视菜花黄。”古人把俯望中的常熟美丽田野比作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笔下的辋川田园,宋代徐次铎《极目亭》(辛峰亭宋代称极目亭)诗曰:“几点归舟破暮烟,数行雁字落霞边。世间安得王摩诘,为写琴川是辋川。”

当代著名画家钱松嵒先生多次亲临此地,悉心观察揣摩,经反复酝酿,一副旷世杰作《常熟田》应运而生, 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据导游介绍,为了尽量保留千百年来这片俯望中的常熟田野原貌,保持其生态型的田园风光格局,常熟市有关领导部门决策规定不在这里兴建工程,使人们在繁华喧嚣的生活中,得以回归优美宁静的大自然中。今日游人站在“常熟田”景点游目骋怀,旧时虞山十八景之一的“湖甸烟雨”,撲面而来,历历在目。

离开剑门,依依不舍;回家以后,迫不及待写下以上文字,时时品位、咀嚼;虞山,剑门,虽然远隔千山万水,犹如近在咫尺,幸甚至哉!

2020年2月15日 写于昆明勤耕斋

3746500338264

猜你喜欢
剑门虞山钱谦益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蜀道新韵(三首)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虞山城门
阅读剑门蜀道(三章)
剑门豆腐文化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