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氏之子》走近古代“聪惠”儿童

2022-03-13 23:23陈祖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戎杨氏杨梅

陈祖梅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其中,第一篇课文就是典型的小古文《杨氏之子》,节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聪明故事。

一、大意解读:基于障碍性词语的理解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全文仅有55个字,情节也相对简单,三两句话就将一个充满智慧而又风趣幽默的故事讲述得很清楚,属于典型的微型结构的故事性文章,再加上编者恰到好处的注释,虽然是古文,却并不难理解。

纵观整篇课文,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最难以理解的就是课文中的“诣”字,虽然编者已经进行了注释,为“拜访”之意,学生也能够借助具体的课文情境进行联系与理解,但这样的注释,解释得相对单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诣”字有更加详细的解释:“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由此就不难发现,课文中这个并没有出场的杨氏,绝非等闲之辈,应该是德高望重之人,最起码也是孔君平所尊敬的人,而且孔家和杨家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否则就与课文中“乃呼儿出”这样的描述背道而驰,因此课文中杨氏之子知晓对方之“姓”,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与此同时,课文中描写孔君平根据小孩拿出杨梅,而利用其姓氏来开玩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这样的行为,也是由于关系较为密切,想借机来试探一下故事中的这位杨氏之子究竟“甚聪惠”到了什么程度。

二、中心探寻:基于核心点主题的体会

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这位杨氏之子究竟“甚聪惠”在什么地方呢?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不妨从这几个维度展开解读。

第一,善于倾听。会听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听中能迅速理解语言中的主要意思,已经是聪明的一种体现,而课文中这位杨氏之子还能听出极具思维含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能够听出别人的“话中之话”。孔君平从杨梅与杨氏的“杨”为同一个字的特点中,取笑杨梅是杨氏家族的水果,就这样被杨氏之子一下子捕捉到位,才有了后面的精彩“反击”。

第二,思维迅捷。面对孔君平的玩笑,杨氏之子并没有打愣,也没有延迟,而是在对方话音未落之际,就迅速作出了回应,这说明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听懂、理解了孔君平的玩笑话,也已经根据其思维序列,想出了对应之策,这从课文中“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可以看出,展现了杨氏之子在思维上的迅捷且精准。

第三,策略高明。对于开玩笑,很多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对别人的玩笑,无言以对,只能一脸傻笑;有的人则是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很显然,这样的方式都有失身份,而最佳的方式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怎么开“我”的玩笑,“我”就用怎样的方式去作用于你。从这一点来看,小小年纪的杨氏之子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足见其运用的方法之高明。

三、多维解读:基于个性化体悟的内蕴扩展

课文中的“惠”字,是一个典型的通假字,指“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慧”,而需要积极探寻其所包含的其他意蕴,如善良、有礼、仁爱、……因此,对于这篇课文中杨氏之子形象的感知与理解,我们就是要感受其在回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养。

首先,父亲不在,面对来客,杨氏之子能够主动拿出家中的水果加以招待,足见其热情的待客之礼。从课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也可以推理出杨氏之子拿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水果,而是水果之中有一种水果叫杨梅。由此也可以看出杨氏之子不仅热情,懂得待客之礼,也非常大方,可以看出平时肯定经过了父亲的有效调教。其次,从杨氏之子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来看,杨氏之子并没有以直接、粗暴、肯定的方式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在前面加上了“未闻”,使自己所说的这句话以假定的方式呈现,这就更加昭示着虽然是在回击,但一直都保持了对客人的尊敬,话说得得体而大方,既有效地回应了孔君平的玩笑,同时也没有失去半分礼节,真正做到了有礼有节,显示出了教养之高。

四、统整联系:基于多重性文本的认知延续

对于《世说新语》而言,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四年级中就曾经阅读过同样选自于《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就构成一个文本系列群。的确,《世说新语》中专门有一个主题,描写古时候小孩子聪明的故事,教师在解读这篇《杨氏之子》时,不妨将自己的解读视角从一篇课文拓展到一个系列,借助两篇、多篇,甚至是一组类群文本,在探寻共性特征和辨析异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解读的维度。如将这两篇课文统整起来,很容易就发现,这两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小孩子聪明的故事,但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特点是精彩各异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体现了王戎有自己的判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没有随波逐流,坚信自己的判断,这是思维认知的笃定性;而这篇《杨氏之子》则是体现了思维的精准性、针对性和迅捷性,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聪明质态。与此同时,由于故事内容的不同,作者对两位孩童的表现和形象特点所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作者主要借助于人物的动作来描写。解读和教学时,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故事情节中捕捉这些动作背后所蕴藏的用意;而《杨氏之子》则是运用了对话的写作方式,所以教学的重点,就需要找准人物的对话语言联系紧密的内在逻辑,从而探寻和解构人物对话过程中包含的价值意蕴,从而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深入对话。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拓展《世说新语》中其他描写小孩子聪明的小故事,一方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为夯实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提供支撑。教师还可以拓展补充另一篇“小儿不摘李”的故事《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由此,教师就可以继续以辨析异同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从而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感知,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收获。

五、活动架构:基于解读类成果的流程设置

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学这篇课文怎样才能将教师的解读让学生吸收与理解呢?首要原则就是在阅读中进行体悟,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之下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将摸索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而不是搀着学生、扶着学生,要完完全全做好一个向导的工作。教师将自己钻研文本形成的解读收获,以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原始经验的方式倾吐出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实实在在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从中获取信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进行,而对于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则是将更多的权利和空间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在细致阅读中积极思考,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和内在教养。阅读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读”,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实实在在地写,也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读”。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说:“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义。”教师在深入解读、充分引導的基础上,将写有效地嵌入到文本之中,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续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所见到过的“精彩”反击,让学生在讲述好整体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能够关注人物对话时的思维。

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解读不仅契合了教材课文和文言原文的意蕴,还贴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桐城市北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3056500338298

猜你喜欢
王戎杨氏杨梅
满树杨梅红欲然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Fort Besieged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杨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