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专业“艺工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改探索

2022-03-13 07:30唐彤彤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绍兴纺织校企

唐彤彤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分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浙江省是全国中小微型纺织服装企业较为聚集的地区,也是全国数字化经济先行省份。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拥有亚洲最大纺织品交易市场,也是全国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最密集地区之一。绍兴纺织产业经济规模占绍兴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8%,约占浙江省纺织产业规模总量的1/3。2020 年7 月,绍兴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2020 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绍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体量位居国内领先位置,创新能力、数智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也走在前列。

现代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迫使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拥有全球最大纺织面料交易市场的绍兴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时尚创意为抓手,全力打造新时期国际纺织之都。面对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浙江的中小微型纺织类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拥有既懂纺织品专业生产,又懂纺织品时尚设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单一纺织类工程背景人才已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浙江绍兴中小微型纺织类企业发展现状,探索地方高校纺织类专业“艺工结合”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1]。

1 地方高校传统纺织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达不到复合型人才需求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小微纺织类企业多,2019年绍兴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及家庭工业单位近7 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862 家,产值近2000 亿元,力争到2025 年打造成纺织产值为8000 亿元级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传统纺织类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纺织产业中生产与贸易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不能对接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贸易、设计、生产等全产业链岗位的“一人多岗多责”的要求,不能满足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不适应产业升级要求

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中虚拟工艺技术模拟、智能制造、互联网环境下新零售等数字化技术内容不足,学生不能直接对接数字化设计与生产需求。

1.3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校企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较少,未能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及校企师资的共享机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教改探索从2012 年开始,对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革思路,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基础上,2014年,与绍兴市柯桥区中小纺织企业促进会合作,共同确立了基于数字化的、融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以“艺术+工程”(以下简称“艺工结合”)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并着手基于数字化的“艺工结合”教改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艺工结合”课程体系和“产业链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基于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的实践平台。经过近两轮的实践探索,基本创建了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纺织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工程技术、数字化技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为培养江浙地区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具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教改方案的实施路线图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路线图

2.1 构建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纺织类专业中融合艺术设计思维、创新设计能力、现代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人文艺术修养,又有工程技术背景和数字化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以满足江浙地区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对复合型纺织类人才的需求,构建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打造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产业链式实践体系

2.2.1 构建数字化“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保证纺织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核心课程前提下,整合工程制图与CAD 绘图类课程,重组机械原理、工艺设备技术与虚拟仿真类课程,增设花型纹样设计、造型设计、面料3D 数字化设计、款式3D 数字化设计等设计类课程,提高计算机仿真设计、电脑美术、数码印花、智能制造等数字化类课程比例,建设《创意设计方法》《立体裁剪》等精品在线一流课程,开设智能定制模块化课程,构建出以艺术素养为先导,创意设计、工程技术为核心,互联网及计算机仿真设计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

图3 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2 搭建数字化“艺工结合”产业链式实践体系

建立跨学科基于数字化的“艺工结合”产业链式的实践体系,涵盖艺术基础→面料数字化设计→服装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直播营销的全产业链综合实践训练,校内实践引入针织、无纺布、服饰等3D 虚拟实验环节,校外实践通过实行“3.25+0.75”学制,第七学期进入企业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

2.2.3 构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数字化综合型实践新途径

一方面,加大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力度,在校企合作教学和管理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培养[3]。成立纺织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中小纺织促进会建立长期顶岗实习与资源共享机制;与绍兴博亚服饰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和个性化智能定制工程师班,校企共管共培,实行双导师制教学;与国家面料馆柯桥分馆、浙江诸暨大唐袜业研究中心共建数字化设计模拟平台,共享网络数字面料库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中国轻纺城、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共建纺织服装产品展示、越剧服饰设计搭配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如图4 所示。

图4 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共享

校企联动建立艺术创意、纺织材料、工艺创新及数字化设计教学能力交叉的校内外融合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达60%,企业“科技指导员”达到30%。

3 教改成果

第一,创建了基于数字化的“艺工结合”复合型纺织类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下,绍兴地区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从原先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贸易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互联网营销等的先进数字化全产业链升级。本教改顺应产业发展潮流,把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两个学科在数字设计与智能制造的知识交集点上进行两者有机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创建了地方高校纺织类专业进行“艺工结合”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人才复合”的新工科教学新模式,以满足绍兴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第二,构建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的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和产业链式实践体系。打破传统纺织类专业相对单一的工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保留纺织类核心课程群,增设美学与艺术设计课程群,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模块课程群,加强工程知识与艺术设计知识在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模块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同时,构建纺织品艺术基础、纺织品设计与智能制造、纺织品营销管理等全产业链式的、“艺工结合”的现代纺织服装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纺织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构筑产教融合数字化实践平台,开创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凭借绍兴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与绍兴纺织、服装、袜业、印花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合作,打造以纺织服装3D虚拟仿真、数字化VR 虚拟设计、个性化智能制造快速反应、互联网直销与设计生产一体化的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纺织服装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的综合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合力提高学生数字化综合创新设计能力与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全方位全过程落实基于数字化“艺工结合”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4 结语

结合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智能制造升级背景,遵循“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人才复合”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工科创新教学理念,进行纺织类专业“艺工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改探索,以支持浙江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大潮中对复合型纺织类人才的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绍兴纺织校企
绍兴
澳洋纺织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绍兴大闯关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绍兴古镇寻荼社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