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数学学习体验 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2022-03-14 00:35吕卉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体验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吕卉贞

[摘 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充分说明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表内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适时创设竞争学习、探究体验和质疑问难等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他们提问的潜力和质疑潜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智慧、更灵动,实现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体验;学生;问题意识;表内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3-0011-03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落脚点。为此,在“表内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现实,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同时,这样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习疑问

“进取之心,人皆有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刺激学生的上进心,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产生不一样的疑问。

如在“表内除法”的第一阶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竞争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竞争中产生疑问,进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之中。

师:乘法口诀有趣吗?说说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

生1:乘法口诀很有趣,只要用心观察,就能获得很多的奥秘。如数字是几的口诀就有几句,像9的口诀有9句,1的口诀就只有1句。

生2:还有口诀的最后一句也是很有趣的,都是几几得几或几几多少,如“一一得一”“八八六十四”等。

生3:乘法口诀有很多的特点,如几的口诀,前后两句口诀之间的差就是几。像6的乘法口诀“六六三十六”和“五六三十”,这两句口诀之间的差就是6。

生4:乘法口诀都可以写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如“三四十二”,可以写成3×4=12,也可以写成4×3=12,还可以写成12÷4=3、12÷3=4,即每一个口诀可以写出四道算式。

生5:这不一定,可能写出两道算式,也可能写出三道算式。

生6:怎么会呢?能写出三道算式?能写出两道算式倒是经常遇到的。

生7:写出两道算式的有“一一得一”这个口诀,即1×1=1、1÷1=1两道算式。

生8:写出三道算式的口诀有吗?

生9:还真没有。

……

搭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学习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表内乘法,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探究各抒己见。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一个需要竞争、比拼的活动之中,通过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说得透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引导他们不断深入地探究新知。

上述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比一比谁背的乘法口诀最熟练、谁的乘法口诀记得最牢固,而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分享出来,引起同伴的讨论和质疑。这样教学别开生面,既达到了复习乘法口诀的目的,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分析和思考,使课堂呈现出灵动与精彩。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提问潜力

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

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分析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思考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发展。

师:元旦就要到了。(多媒体出示图片)看一看,二(8)班的小朋友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1:忙着布置教室,因为准备举办元旦联欢晚会。教室里一共有56个彩色气球,有49面小彩旗,还有27个彩色的海星宝宝……

生2:哎!这些气球、彩旗、海星宝宝怎么摆放呢?难道就这样堆在一起?

生3:肯定不会的!56个气球,可以摆成7排,也可以摆成8排。

生4:为什么要这样摆呢?摆成1排也是可以的啊!

生5:是啊!摆成2排也行的。

……

生3:你们的思考都是可以的,我只是一下子想到“七八五十六”这句乘法口诀,就用口诀来解决问题了。

师: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今天就是学习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那么,56个气球平均摆成8组,每一组有几个呢?

生6: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即“56÷8=?”,看除法算式想到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每组有7个气球。

师:如果这道题变成“每组摆8个气球,56个气球可以摆成几组”,又该怎样去思考呢?

……

师:后面还要摆放彩旗和海星宝宝,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7:海星宝宝每9个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8:海星宝宝平均分成9组,每组几个?

……

把对新知的探究融入数学活动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思考不断深入。同时,能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智慧。

上述教学,教师从元旦联欢布置教室开始,引导学生解读信息、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学生自由,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整个课堂闪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彰显着学生探究的活力。

三、创设争辩情境,诱发质疑潜能

质疑争辩,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概念的有效措施,也是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提升思维品质的有力保障。

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在质疑问难中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表内除法的本质,促进学生认知的有效构建。

师:对这几幅图进行观察和思考,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这几幅图告诉我们气球的总数、彩旗的总数以及海星宝宝的总数,然后把它们分成几份,问一份是多少。

生2:不对!怎么是分成几份呢?应该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是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的。

生3:我不太认可。平均分虽然是用除法来计算的,但是像把3个海星宝宝拼成一组,问可以拼成几组,这里就没有平均分,我们不也用除法来计算吗?

生4:是的!这也是除法计算中的一种方法,即根据1份中有几个,可以求出分得多少份。

生2:哦!我明白了。除法计算是分情况的,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一份有几个,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同学们的争论非常精彩,总结也是非常到位的。那么,能联系教室里的一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5:班里有40个同学,平均分成8组,每组有几人?

生6:班里有40个同学,每8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7:班里有40个同学,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共有几个学习小组?

……

把应用练习变成一个争辩、提出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深入地思考、探究,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主动、更有活力。

上述教学,首先,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反思中学会更理性地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得他们对除法计算所涉及的两种题型记忆深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室里的信息提出问题,将学习与应用和提出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处漫延,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创设求异情境,发展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使命之一,因为曾有专家学者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可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的迫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求异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发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在问题的甄别和研究中感受到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组问题更有价值,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如对“表内除法”一课进行延伸,在“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和提出问题,通过思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今天老师又给大伙儿带来了一道挑战题,大家有信心吗?

(学生积极回应,并认真观察屏幕,解读屏幕上的内容)

生1:老师,这道题有点奇特。题目就告诉我们要将一批图书平均分给甲和乙两个阅读兴趣小组,这样每个人可以分得18本;如果单独分给乙组,则每个人可以分得45本。最后问这批图书单独分给甲组,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本。这道题没有人数,也没有图书的总本书,怎么解决呢?

生2:还真的是,有点儿莫名其妙。不过,这是在学习分数乘除法之后出现的,会不会与分数的问题研究有关呢?

师:这个思路还是有点儿靠谱的。想一想,图书多少本不知道,小组人数也不知道,那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生3:知道將这批图书平均分给两个组,每个人可以分得18本;若单独分给乙组,每个人可以分得45本。这道题与哪类问题相似呢?

生4:你的分析提醒了我,这道题和“工程问题”是不是相似呢?

生6:还可以这样想:两组平均分每人得18本,乙组单独分每人得45本,说明甲乙两组的人数比是(45-18)∶18,即3∶2;而图书的总本数是固定的,那么本数比就成反比,即2∶3,这样甲组每个人分得45÷3×2=30(本)图书。

……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需要的是启迪和开发。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求异思考,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位智慧的设计者、睿智的引导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创新学习成为可能。

上述教学,教师从设计问题开始就关注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等方面的需求,引导学生在解读中生成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在质疑中探究,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愈发智慧、灵动,实现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教学的首位,并把它纳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范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基于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彩梅.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5(07):47.

[2] 徐雪晶.自主建构,让学习自然发生:“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复习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育视界,2019(24):66-67.

[3] 赵法清.培养问题意识 启发学生思维: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界,2011(14):27.

(责编 杜 华)

3158501908228

猜你喜欢
学习体验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契合感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