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研学旅行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2022-03-15 13:49沈章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研学乡土旅行

◎沈章飞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编排了大量富含乡土气息的选文,有效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联系实际生活”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思与思考。[1]从农村小学的地域性来看,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因此能够成为乡土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通过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思想文化修养。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挖掘统编版教材中的乡土研学因子,从而丰富语文教学模式,强化乡土研学旅行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深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在感受乡土文化中践行读写结合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乡土研学旅行的概述

关于乡土研学旅与小学业语文教学,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若要发挥乡土研学旅行的实效性,需要理清几方面的关系。

乡土研学与旅行,即注重研学与旅行的客观关系,既要带着研学的目的,又要体验旅行的乐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有趣的事物,所以开启农村旅游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贴近生活,拥抱自然,开拓他们的眼界,丰富其认知。另外,还要抱着研究和学习的目的,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了各种自然知识和人文情怀,要寓教于乐,在赏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浸润。

乡土研学与学习,即关注乡土研学对学习效率的提升作用,尤其是对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实际价值。乡土研学的根本目的还是学习,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和目的。

乡土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即与纯粹的课堂教学区别开来,是教学模式上的丰富与创新,也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开展实地教学,用手边随时可见的事物进行举例,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室外,完成研学目的。因此,只有理清以上三方面的关系,师生才能理解乡土研学旅行的具体特征和意义。

其次,乡土研学旅行的目的性。通过以上关系的梳理,基本明确了乡土研学旅行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积极组织乡土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在乡土旅行中深化文本理解,体悟作者情感,感受独特文化,提高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性质体现,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呈现。同时,作为农村小学,尽管存在地理环境层面的局限性,不具备丰富的教学配套设施,但可以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参与感,在旅行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深化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二、乡土研学旅行对阅读教学的价值分析

从目的上讲,乡土研学旅行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农村小学的文化资源优势。[2]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概念,积极结合教材选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农村小学在师资结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育资金上的相对匮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眼界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该问题,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存在的乡土文化因子,借助独特的地域文化,开展乡土研学旅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广大农村小学进行乡土研学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助力学生深化文本理解。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选文都是编者的“精挑细选”,尤其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从小学中学段开始,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主的单元导语,从总体上规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需要考虑的是,在强调读写结合的教学观念下,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匮乏,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表现的情感较难体会,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生活阅历更为单一,生活经验少,接受其它知识的渠道闭塞,眼界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相对较窄。因此,教师要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区域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中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

针对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乡间田野,观察火烧云的形状与变化,并用文字记录下这些内容。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用手机等数码设备拍摄下来这些火烧云以便回去更好的观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组织活动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作者是如何将火烧云的形状及变化写清楚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观察,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无穷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过程中要与教材内容及时联系,并联系实际观察结果,体会作者为什么将其形容为马、大狗和大狮子。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火烧云还有什么形状,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与乡土研学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就会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既感知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提高了阅读感悟。

其次,助力读写结合,积累写作素材。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是落实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主要途径。在日常习作过程中,囿于有限的生活阅历,小学生的写作往往空洞,没有实际内容,读来索然无味。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扩展阅读面,持续积累习作素材和语言范式。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围绕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例如对月亮的变化、动植物的成长、人物表情变化或者父母做家务等事情进行仔细观察。在持续不断的观察中,体会观察对象的变化,并尝试写写心得体会。

作为农村小学,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通过乡土研习旅行亲近大自然,如闻一闻泥土的气息,感受乡间的小路,体会麦浪的起伏以及河水的荡漾等,在自然美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增加写作素材,赋予习作以真实性和生动性,在与读者的情感交流中实现共鸣。从这个意义来看,乡土研学旅行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教师要根据地域特点灵活穿插教材内容,如红色文化、风俗文化等,以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乡土研学旅行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激荡

(一)依托教材资源,积极组织乡土研学旅行

关于乡土研学旅行的地点或主题,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尤其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少接触或者陌生的地点,从而增强学生的猎奇心理。针对小学阶段的学情,教师需要把握好、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激发阅读兴趣。只有学生乐于参与,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在乡土研学旅行带来的乐趣。

对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阅读教学,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土教学研习。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俗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民族概念先弄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大部分人都属于汉族,少数民族虽然种类多,但是人数较少,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具体习俗也不太明白。教师就可以现在班级内组织汉族习俗与少数民族习俗的分享与交流,并进行积极的乡土研学旅行。

利用周六周末或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实地去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当地的独特风情,并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与汉族的不同之处,最后形成一篇小作文。当然,如果班级有某位同学是少数民族,也可以让该生做小导游,带领其他学生实地观察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从而进一步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文本内涵。再比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中有《走月亮》一文,介绍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作者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走月亮”的故事,“走月亮”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赏玩、行走,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内容,选择一个美好的夜晚,组织学生来一场生动的“走月亮”体验,让学生真是体会“走月亮”的场景和感受,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感受独特的风景与月亮的美好,提升学生们的审美和品味。

(二)有效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积极环境氛围

联系实际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必要途径。在统编版教材中,选文的编排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都非常接近,并以插图形式增强内容的直观性,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对于农村小学,这些都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教师就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从而强化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以提高生活感悟能力。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延安,我把你追寻》的阅读教学。在开展乡土研习旅行之前,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容,并感受延安这一城市对中国革命之路的意义。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资源优势,以视频、音乐或图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纪录片观摩中体会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例如,以视频形式播放“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延安窑洞”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劳动或地点,并播放“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记录,在前后历史的对比中体会我国人民的智慧与文化传承。在具体的乡土研学旅行中,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延安的这些经典地方,尤其是三军会师的“会师楼”,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历史的变迁以及延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关注学生参与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乡土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思维品质,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在具体感悟和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教师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就是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让学生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的阅读教学。基于农村小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学生对夏天动植物的成长相对熟悉和亲切。教师才应该组织学生到田野间去观察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从而发现真正的家乡美。教师就可以开启学生的乡土研学之旅,分两次对农村的动植物和田野进行观察,以对比前后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动植物的视角观察大自然。例如,把自己想象成瓜蔓,体会一天长几寸的样子;想象成高粱,体会一天长半节的情况;想象成小鸡小鸭,体会身体的茁壮成长;想象成苞蕾,体会变成鲜花时的自豪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再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希望学生也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样,在该生长的时候就要努力进取,既理解了文意,也体会了大自然的生气,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悟。

(四)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如前文所述,小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则无法迅速把握。教师就要积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语言,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晦涩”的内容。乡土研学旅行无疑是简单有效的途径。一方面,乡土研学并不需要付出过多“成本”,只需要“走出去”,在旅行中利用自身独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物感知中才能化繁为简,从而体会文章的主旨,提高认知水平。

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烟山五壮士》一文的阅读教学,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狼烟山五壮士的相关影视视频,从而避免了学生因时空问题导致的理解难点,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受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进行乡土研学,如参观革命圣地或历史纪念馆。或者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跟随老师一起,爬上狼牙山山顶,然后感受一下当时战士们的真实处境,对于他们的选择就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知。当然,由于各地抗战经历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经历,引导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感悟先烈的牺牲精神,从而珍惜当前来之不易和平生活,培养家国情怀。

毋庸置疑,乡土研学旅行是对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践行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同时,基于农村小学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乡土研学旅行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化文本理解,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在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乡土研学旅游需要理清各方的关系,构建科学的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的旅游资源,积极整合课堂内外教学资源,打通课堂与乡土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增添更多营养。

猜你喜欢
研学乡土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