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

2022-03-15 18:35廖聪文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孙绍振文学类杨绛

□ 廖聪文

文本解读能够确定“教什么”,进而确定“怎么教”。然而,大部分一线教师没有能力直接去解读文本,需要借助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文本解读方法。因此,在长期研究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方法的基础上,在大量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首创了“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下面,笔者将分别阐述“关键词解读法”“阐释循环解读法”“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视角下的《老王》”。希望通过这些理论的阐释以及例子的印证,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

一、关键词解读法

要了解“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首先要了解“关键词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关键词还可以是一小组词语,甚至句子。[1]也就是说,这种解读方法主要适用于文学类文本,不太适合实用类文本。“关键词”只是一个大的概念,还可以细分为“关键词”以及“关键句”。为什么可以利用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因为作品不可能字字珠玑,作者的创作意图往往隐含在部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中。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句并且进行深入的研读,可能就会纲举目张。找不到这些关键词句,可能会迷失在文学类文本中。具体说来,在文学类文本中,关键句通常在结尾,因为作者往往在前面含蓄地抒情,在结尾忍不住直接抒发感情,或者半显半隐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阐释循环解读法

要了解“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其次需要了解“阐释循环解读法”。学者李清良认为:“文本解读需要在局部与整体之间进行循环阐释。”[2]也就是说,根据完形心理学理论,文本解读具有整体性。读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先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然后再去把握局部。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的。对整体的理解离不开局部的印证,对局部的理解需要结合整体这个大语境。当然,要把握作品的整体,往往先要找出关键的词句。

三、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

孙绍振教授觉得西方文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于是,孙教授在解读大量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各种文本解读方法。笔者借鉴这种思路,在大量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

“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融合了“关键词解读法”以及“阐释循环解读法”。“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以“关键词解读法”“阐释循环解读法”为主。当然,主要不等于全部。在实际的解读过程中,往往还会利用孙绍振教授的各种文本解读方法作为辅助。常用的辅助解读方法有:“比较解读法”“还原法”“矛盾法”“专业化解读法”“作者身份法”“三层揭秘法”“艺术形式规范知识解读法”“错位解读法”。[3]10因为“关键词解读法”主要适用于文学类文本,所以“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也是主要适用于文学类文本。“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的具体使用步骤为:第一,找到关键的词句,把握整体;第二,从文本的关键词句出发,然后再去把握局部。对局部的理解需要结合关键词句,对关键词句的深入理解也离不开局部的印证。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有两种使用方式。第一种使用方式比较简单,先使用“关键词解读法”,再使用“阐释循环解读法”,大概也可以解读出文本。第一种使用方式的优点是使用成本低以及可操作性强,一线教师只需要掌握这两种文本解读方法,非常适合文本解读初学者。缺点是这种解读还有一些粗糙,不够深入,价值性比不上第二种使用方式。第二种使用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在第一个步骤以及第二个步骤中,穿插使用各种辅助的文本解读方法。第二种使用方式的优点是价值性非常高,能够深入地解读文本。缺点是使用成本高以及可操作性低,因为很少教师能够全部掌握孙教授的各种文本解读方法。因此,第二种使用方式主要适用于对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方法非常有研究的教师。

四、“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视角下的《老王》

《老王》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文本,非常适合运用“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去解读。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关键词解读法”视角下的《老王》

关键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老王》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当然,这个关键句还可以拆分为四个关键词:“愧怍”“幸运”“不幸”“渐渐”。

1.关键词:幸运与不幸

“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不幸者”指老王,这是读者一望而知的。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非常重要,如果对这两个关键词误读,就不能够纲举目张,也会影响对后面局部的理解。

有读者认为,“我”之所以是“幸运的人”,是因为“我”在那个年代终于还是活了下来。老王之所以是“不幸者”,因为老王最终去世了。这里可以用孙绍振教授的“因果解读法”进行辅助。老王最终去世了是一个结果,造成老王去世的原因是老王的病。老王是因为“我”而生病的吗?肯定不是。既然老王不是因为“我”而生病,不是因为“我”而去世,“我”为什么要“愧怍”?也有读者认为,“我”比老王幸运,是因为尽管在那个时候“我”也受到打击,但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的物质条件依然比老王要好,有一个安稳的住处,甚至还有冰箱。此外,“我”还有家人。而老王物质条件比不上“我”,住的是塌坏的小屋,没有冰箱,也没有家人。可是,老王经济不好,是“我”造成的吗?“我”还在经济上帮过老王呢。老王住的不好,没有冰箱,又关“我”什么事?老王没有家人,他是因为“我”而失去家人的吗?很明显也不是。“我”没有必要因为这个而感到愧怍。

其实,幸运与不幸是相对的。“我”之所以幸运,是因为老王把我当成了最亲的人。老王帮“我”家送冰的时候,“代我们放入冰箱”。也就是说,老王本来没有义务帮“我们”放入冰箱。他是把“我们”当成朋友,甚至是亲人,才这么做。而且送的冰块体积大,价格相等。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如果用孙绍振教授的“历史语境解读法”去分析,可以知道老王载钱钟书先生是有生命危险的,说不定就被红卫兵打死。老王还不肯收钱,悄悄问“我”的经济情况。

作者描述最多的是,老王在去世前来“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用“历史语境解读法”分析,可以知道那是一个物资非常缺乏的时代,香油和鸡蛋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而且,老王是一个如此贫穷的人,这些恐怕已经是他的全部财物了。这部分内容作者刻意详细描写,刻意放慢叙述节奏,突出强调老王把“我”当成了生命中最亲的人,甚至在知道快要死去的时候,还艰难地走到“我”家,给“我”这么宝贵的香油和鸡蛋。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两个关键词。还可以运用孙绍振教授的“比较解读法”,“比较解读法”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原稿与定稿之间进行比较。杨绛的原稿是:“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也可以继续运用孙教授的“作者身份法”进行解读。在文本解读中,读者不仅仅要看到成品,更加要还原作者写作的过程,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为什么不那样表达。杨绛为什么要把“多吃多占”修改为“幸运的人”?因为“多吃多占”侧重于物质,而“幸运的人”更加侧重精神。也就是说,作者其实也希望读者不要仅仅从物质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

2.关键词:愧怍

愧怍也就是惭愧,是指做错了事情而感到不安。

根据孙教授的“三层揭秘法”,在文学类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的隐性意脉,也就是人物情感的变化。“我”对老王的情感与认识是有变化的,一开始“我”不确定老王是否老实,后来“我”发现老王是一个最老实的人。“我”知道老王失群落伍,“我”知道老王经济困难。尽管如此,过去的“我”还是不知道老王“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其实老王最需要的是:有人把他当成亲人。这从老王的三句话可以解读出来。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在这里可以感觉到老王隐性意脉的变化。“有个哥哥”给了希望,但是“死了”又使希望破灭。即使没有了哥哥,有两个侄儿也是好的啊,可是这两个侄儿没有出息,有了一点希望,接着又破灭。“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最后一句非常低沉,几乎陷入了绝望。其实,老王是非常希望有亲人的,这种亲人不一定是血缘上的,更多是情感上的。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里可以用孙教授的“矛盾解读法”去解读。这里问与答之间其实存在着矛盾不一致。“我”只是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其实“我”所说的家更加侧重于居住的功能,“我”觉得能够居住就是家。老王其实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然而老王的回答非常耐人寻味。老王只是说住那儿多年了。也就是说,老王不认为那里就是他的家。因为那里没有他的亲人。可见,老王对亲人的渴望。

“我不是要钱。”老王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要的不是钱。确实,对一个临死的人来讲,钱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又没有亲人,拿了钱也不能给亲人。其实,老王想说的是:“我不是要钱。我希望你能把我当成亲人,不要这么客气。”但是,老王又是一个最老实的人,又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也知道自己一个底层的人,和杨绛这样的大知识分子攀上亲人的话,是一种高攀,所以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在这里,还可以用孙教授的“错位解读法”进行解读。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和错位。杨绛最后给钱老王了,给与老王的是实用价值,但却伤害了老王的情感。本来,老王以为自己和杨绛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是重合的。然而,老王临死前的可怕的外包吓怕了杨绛,把过去的杨绛打出了常规,让杨绛暴露出第二心态,也就是深层的心态,也就是杨绛与老王保持距离感的心态。老王最终发现,自己只是和杨绛在物质空间重合,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因此,老王伤心地离开了,受到了精神的打击,第二天就去世了。

老王把杨绛当成是最亲的人,杨绛却把老王当成一般的人。因此,现在的杨绛觉得对不起老王,感到愧怍。

3.关键词:渐渐

要理解这个关键词,就要运用孙教授的“艺术形式规范知识解读法”。所谓艺术形式,其实就是文体。从文体来说,《老王》属于回忆性散文。在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解读回忆性散文,需要把握三点:第一,过去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对象;第二,现在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对象;第三,现在的我怎么看待“过去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对象”,也就是说,现在的我怎么看待“过去的我的行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也就是说,过去的杨绛只是隐约感受到自己对老王的不安,只是过去的杨绛也找不出是什么原因。过去的杨绛是幼稚的,现在的杨绛是成熟的。现在的杨绛用“愧怍”的眼光,看似平淡、实则无情地批判了过去的杨绛,批判了当时对待老王特有的“清高”和“矜持”。过去的“我”的“清高”和“矜持”,让极度渴望亲人的老王陷入了绝望。

(二)“阐释循环解读法”视角下的《老王》

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的。对整体的理解离不开局部的印证,对局部的理解需要结合整体这个大语境。也就是说,在文学类文本解读中,需要在局部中印证整体。在《老王》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是“愧怍”,也就是说,要在文本局部中印证“愧怍”。

1.在矛盾中印证愧怍

在《老王》中,出现了四处的矛盾,在这四处的矛盾中可以印证现在的杨绛的“愧怍”。

(1)矛盾一:他蹬,我坐

“他蹬,我坐”,从表面上讲,没有什么问题。其实这里可以用孙教授的“矛盾解读法”去分析。这里是隐性矛盾,不容易看出来。这里的隐性矛盾在于:语言的啰嗦与作者的行文风格不一致。前面已经说明了“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自然是老王蹬车,杨绛坐车,从语义上来讲,这是不需要刻意说明的。

其实,杨绛的散文风格是惜墨如金、简洁。她应该是有意使用这样的赘语。她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重复来达到强调的作用。强调老王是底层人士,“我”是坐车的知识分子,“我们”之间是有阶级距离的。此外,蹬车的与坐车的,是被雇佣与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杨绛的心理,老王并不是“我”的朋友,更不是“我”的亲人。当然,现在的杨绛对过去的杨绛的这种清高进行了批判,暗含了愧怍的感情。

(2)矛盾二:闲话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闲话是指无关紧要的话。表面上看没有矛盾,读者可能还认为杨绛与老王的关系非常亲密,有说有笑。其实存在内容的矛盾。后面老王说了自己的失群落伍、经济困难、凄苦孤单,这对老王来讲,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在过去的杨绛看来,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话。当然,也暗含了现在的杨绛对过去冷漠的杨绛的批判。

(3)矛盾三:据老王自己讲

“据老王自己讲”也存在隐性矛盾,语言的啰嗦与作者的行文风格不一致。前面已经说明了“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后面说的都是老王的事情。路上只有“我”和老王两个人,讲的也是老王的事情,难道还不是老王自己讲的吗?从语义上来讲,这也是不需要刻意说明的。

杨绛应该是通过重复来达到强调的作用。强调“我”并没有主动关心过老王,“我”之所以知道老王的身世,是老王自己主动说给“我”听的。而且这些话语在当时的“我”看来只不过是“闲话”而已。当然,现在的杨绛对此感到愧怍。

(4)矛盾四: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也存在隐性矛盾。如果“我”当老王是亲人,“我”不应该询问老王埋葬的地方,方便以后祭奠吗?如果是杨绛的亲人去世了,她能不问埋葬的地方吗?过去的杨绛觉得“没多问”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潜意识没有把老王看做亲人,甚至没有看做是要好的朋友。过去的“我”觉得“我”和老王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过去的“我”觉得给了足够的钱老王,“我”不欠老王什么东西。但是,现在的“我”又把过去的“我”推上了心灵的审判台。

2.在模糊词中印证愧怍

在《老王》中,出现了很多的模糊词。包括模糊的时间词、模糊的代词、模糊的语气词。在这些模糊词中,也暗含了现在的“我”的反思与愧怍。

(1)在模糊的时间词中印证愧怍

在《老王》中,出现了很多模糊的时间词。时间词也暗含了一个人的感情。如果过去的“我”对老王重视,那么“我”应该会精确地记得事情发生的时间。如果过去的“我”对老王不重视,自然不会精确地记得事情发生的时间。

当老王撞上电杆,受伤比较严重的时候,过去的“我”只是记得“有一次”。当“我”发现老王的住处的时候,也只是记得“有一天傍晚”。当老王热情给“我们”送冰的时候,过去的“我”也只是记得“有一年夏天”,甚至是哪一年都不记得了。当老王病了的时候,我只记得“过些时”,过去的“我”记不清楚究竟是过了多久。甚至,在临死前的一天,老王把全部财物拿来送给“我”。过去的“我”居然也只是记得“有一天”。当“我”碰见老李,得知老王死讯的时候,“我”也只是记得“过了十多天”,具体过了多少天也说不清楚。这些模糊的时间词暗示了过去的“我”对老王的不够重视。暗示了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批判,暗含了作者的愧怍。

(2)在其余的模糊词中印证愧怍

在《老王》中,出现了模糊的疑问代词“什么”,还有模糊的语气副词“也许”。

当老王病了的时候,过去的“我”“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过去的“我”对老王不够关心,甚至都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即使是普通的朋友,朋友病了,不应该问问生了什么病吗?不应该问问吃了什么药吗?当老王临死之前,拖着疲惫的身体艰难地给“我”送上宝贵的香油和鸡蛋的时候,过去的“我”表示“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就是说,过去的“我”平时没有重视老王,没有认真观察过老王,连老王平时是否这么瘦也不确定。过去的“我”确实不够重视老王,现在的“我”明白了老王对“我”的深情。现在的“我”在字里行间批判了过去的“我”,隐含了现在的“我”的愧怍。

结 语

在长期研究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方法的基础上,在大量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首创了“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关键词阐释循环解读法”的具体使用步骤为:第一,找到关键的词句,把握整体;第二,从文本的关键词句出发,然后再去把握局部。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文本解读独特深刻,才能设计出独特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孙绍振文学类杨绛
选择
选择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学类
紧贴文字,注重方法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的策略性意义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