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散文的艺术境界

2022-03-16 22:50汪鹏鸿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境界黄州行文

汪鹏鸿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代词人,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他一生崇尚自由,喜欢奔放的人生境遇。故此,苏轼的散文及词句中都表现出他的艺术境界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他的生平到他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内容综合展现了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词人的艺术境界。当然,他散文的艺术境界也并非仅仅因为他出生于文学世家,也来源于生活中他受到不同人文的感染。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词人,他的艺术造诣和文学成就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从他的生平能看到他虽然一生命运多舛,但是对文学的热爱和崇拜是一直存在的。他生于文学世家,从小就受到书香文学的熏陶和感染,不仅如此,他自身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为何苏轼能在北宋文学人才济济的时代脱颖而出呢?因为苏轼的散文及词句能够融合生活,并且结合了他独特、不拘小节的性格,将整个散文的基调定得独具特色。具体来看,苏轼散文的艺术境界也随着他生平经历的事情及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一、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一)行文自由、洒脱

对于苏轼而言,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文学之家,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自然对苏轼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也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在北宋时期,苏轼不仅仅在文、诗、词等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还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上有很深的造诣。这足以体现苏轼的艺术境界之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纵观苏轼的一生,他诗词歌赋书写得很多,他在散文行文上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经历的增加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少年时期,苏轼及其弟弟苏辙在其父亲的带领下赴京赶考,苏轼小小年纪就以不俗的诗词文学功底名誉京城,获得了皇家的重用。这段时期,苏轼的思想是比较奔放的,对生活的态度也可谓是疾恶如仇,对朝廷及生活中所见的不公事件也会大胆进谏,散文语句及诗词中也会有一些较为偏激的内容。当然,这段时期苏轼的散文及诗作都体现了他放荡不羁、积极进取的心理,苏轼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的作品开创了宋代“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二)审美视角独到,体现人情冷暖

苏轼中青年时期任职于密州,他看遍百姓疾苦,性格疾恶如仇,对于欺凌弱小的社会之事,苏轼会大胆直述。其散文的审美视角独到,体现了人情冷暖,这个时期苏轼的散文作品中虽文风豪迈但是仍旧存有一丝温情,作品依托于儒家思想较多,将孟子思想家的特征及庄子豪迈风格进行融合,汲取前人优秀作品的精髓。当然,苏轼的散文作品和欧阳修的也有相应的重合,文字之中有艺术的细腻,但并不是仅仅表现于物的表面,苏轼的散文寄情于文,将情感直接展示在文章之中,视角独到,独具特色。

(三)用文字来突出精神世界

苏轼散文的精神境界非常高超。苏轼的散文起步期是在密州上任期间,融合儒家思想和欧阳修、韩愈的散文风格及写作原则,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以此形成独特的苏轼散文体系。苏轼的散文成熟期则是其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之后,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不顺、人生起伏,他重新看到了官场的种种变化。所以,苏轼在黄州之后的散文则更加注重于精神世界的渲染。当然,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是他的心态和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的出现,给当时的官场和朝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苏轼在面临牢狱之灾时,朝廷特意收集并整理了苏轼年轻时写的文章,发现不少散文诗词中有暗讽朝廷及官府不作为的内容,于是将苏轼贬于黄州,这也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初期,苏轼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内心满是苦闷和压抑,没有朋友相伴,苏轼想要抒发悲痛的情感也无济于事。于是,苏轼只有借景抒情,书写了“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等语句。因为身边没有亲人、友人,他唯有与其进行书信往来,在黄州初期,苏轼的散文作品大多以書信的形式为主,《与王定国》《与王元直》等都表达了他心中对官场、对朝廷的不满。渐渐地,随着苏轼在黄州之日越来越多,他看到了当地的景色和人文,开始释放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激进,开始寻找人生中积极的一面,也在此刻写了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与李公择》等。再后来,苏轼开始跋山涉水,寻找生命的真谛。他借景抒情,将情感融合于景色之中,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也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创作背景是苏轼与朋友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借泛舟抒发内心苦楚,从怀古伤今到精神豁达。随着时间推移,苏轼散文的情感趋向于洒脱和飘逸,《记游定慧院》苏轼将寻访郊游过程中的饮酒作乐和周边的场景、风光写在文中,将园林山水和生活情趣悉数展示在文字之间,体现了苏轼内心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时他已经对官场矢志之事渐渐淡忘。这段时期苏轼的散文作品流露出他的洒脱与豁达,也是他积极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二、苏轼的人生际遇对散文艺术风格的影响

(一)少年时期的行文潇洒流畅,大气磅礴

关于苏轼人生际遇对其散文艺术风格的影响,自然是有所存在的。少年时期,苏轼随父亲进京赶考,少年的才华很快就被发现,被附庸奉承、称赞连连,这些都会对苏轼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他的自信的同时,更是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但年轻的苏轼心高气傲,对于官场、朝廷、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及百姓的疾苦他都会直言不讳,在散文及诗词中明确阐述,行文上流畅且潇洒,大气磅礴,将心中情感直接表达于文章中。在《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中,苏轼就朝廷君臣之间的自由言论等内容提出了意见,大胆在文章中表明自己心中所想。再譬如《凌虚台记》,苏轼借太守修建凌虚台的过程,批判当时官场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虚假作为。他在文章中直言不讳,使得文章寓意深刻。

(二)出京任职徐州,行文融合百姓疾苦,为民请命

随着时间推移,苏轼开始出任徐州知州,他看到了更多百姓的生活以及官场朝廷之外的情况。初任之时,徐州岌岌可危,受到百年一遇洪水的“攻击”,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很多富人为了保全性命连夜出逃,只剩下穷人在城中留守。苏轼自然看不惯这样的贫富差距,当即决定关城门和百姓一起修建堤岸,最终阻挡了洪水的侵害。此外,苏轼在文中还表示了自己对当地民生社稷的担忧,如《放鹤亭记》《登云龙山》《九日黄楼作》等,“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这些语句表达了苏轼内心的担忧。这段时期,也是形成苏轼豪放文风的一个关键时期。苏轼出任知州期间,一心为百姓分担,不仅看不惯一些社会诟病,对利民工程的修建也是一直付诸实践。其行文以情表意,以修辞为主要写作手法,将当时真实的百姓生活现状呈现在文章之中。像著名的“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细腻的诗句描绘出“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逼真情状,发人深省。

(三)乌台诗案之后,行文自然,寄情山水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文风和写作境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在经历了仕途不顺和人生巨大打击之后,苏轼开始思考自己的思想境界是否真的在世间无人能懂,周边没有朋友,苏轼一肚苦闷无人诉说,无法排解心中压抑情感的他开始游山涉水,发现黄州大好山河景观后,开始将生活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行文上,苏轼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真谛和境遇,他没有在人生最艰难困苦的时候自暴自弃或是一蹶不振,相反,他从民间烟火之中看到了生活的怡然自乐,行文更多是歌颂山水,表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苏轼散文艺术境界的体现

(一)散文语言的生动丰富且易懂

苏轼的散文在语言上很朴实,但是却在逐字逐句中隐藏情感,在平实的语句中体现情感,丰富画面,这是属于苏轼散文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1.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在散文的语句中,喜欢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句式及文章含义。苏轼的散文语言并非是用华丽的辞藻堆叠形成的,相反,他是以修辞手法作为连接散文中主语和动作、时间的手法,这样让读者能够对其散文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够通过这样的散文作品传递思想感情。具体的修辞手法,像排比句式的应用。例如,《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通过连续的排比句式,表述王公贵族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表达其对天下社稷的担忧和对韩愈政绩及道德的赞赏等。排比句式层层递进,更能够让读者深省,句式中的情感状态更加深入。其次,在苏轼的散文中应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较多,通过这些手法,生动形象地将叙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方面,比喻是丰富画面之用,在《后赤壁赋》之中,苏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充分表现了第二次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巧妙地借“桂棹”喻文人墨客,将“美人”喻君主,表达文人和君主志向不同,只能各自背离而去的痛心和无奈之情。再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在泛舟之时,见识到周边山峰的高大,水系的广阔,他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忽然从中明白人生的真谛和含义,仕途不顺,官场受挫,他苦闷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就好像蜉蝣一样,没有任何意义,这是苏轼即将走出自己心中悲苦的一个暗示。文章的最后,苏轼在“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車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中恍然顿悟,原来人生之意在于当下的旷达与豁然啊!

2.重在意境表达,将情感融合

苏轼的散文重在意境的表达,是写意与写实的融合,并非将华丽的辞藻进行堆叠后形成文章。他的散文的意境与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政治情怀、世俗情感、自然审美等。分别来说,其中政治情怀的表达主要在苏轼早期的散文作品中,苏轼在任知州后便忧国忧民,注重百姓疾苦和江山社稷多过于自己的享乐。从世俗情感的表现上,苏轼从小生活在幸福的文学家庭之中,文学的熏陶以及父母的思想教育都对他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这一生经历的浮沉让他对社会、对官场以及对朝廷都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他对世俗的牵挂和看法渐渐发生变化,他超然物外,洒脱前行,看遍山水,忘却前尘,即使行路坎坷不顺,他也从未放弃自己。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写出的作品揭示了自己的心境变化,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等。从自然审美角度分析苏轼的散文,可以看出,他从一定程度上追求的是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他意在将自然之境融合生活之景展示人文精神,立意深远,情感浓烈。

(二)词句的新颖生动

苏轼的散文词句新颖生动,对当时宋代的文学作品引领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词句的选择和表达上,苏轼结合自喻的手法,如《南乡子》中,“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苏轼将“占得人间一味愚”来自评,“愚”恰恰体现他已看淡功名,融于世间的现状。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将月色生动拟人化,将语句变得生动有趣,“欣然起行”也表现出诗人见到游人高兴的状态。诸如此类,苏轼的散文词句的新颖多变,足以说明他文学造诣之深。

苏轼生平坎坷、仕途不顺,却一心牵挂百姓和江山社稷,心中有大抱负。他散文作品中的立意和精神的表达都和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此外,他在遭遇人生大变故后依旧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将词句表达生活化、趣味化,足以体现其超脱不凡且无比高深的艺术境界。

1967500511228

猜你喜欢
艺术境界黄州行文
多情最是黄州月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论紫砂作品“硕瓜套具”的艺术境界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艺术境界探究
《春江花月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