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及生态修复体系措施研究

2022-03-16 12:37燕静博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植被辽宁省

燕静博

(凌海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凌海 121200)

1 辽宁省水土流失概况

1.1 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较大的人口规模、特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林草植被和地表受到不断扰动,水土流失长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辽宁省现有土壤侵蚀区45935.6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1.03%,其中水力侵蚀43988.42km2,占侵蚀面积的95.76%,风力侵蚀1947.18km2,占总侵蚀面积的4.24%,中度及以上占总侵蚀面积的48.26%,水土流失现状见图1。

图1 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图

多年来,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防治投入无法满足生态建设需要、水土保持意识不高、综合监管有待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较突出、综合防治任务艰巨等[1-3]。面对新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的各种需求,必须按照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依法防治,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水土流失危害

1.2.1 沟壑增多,减少森林覆盖率

由于过度的森林采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辽宁省天然林的数量和林分的生态能力不断下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失衡,土壤难以充分涵养降水,致使土壤侵蚀加剧。实践表明,坡面更易形成水土流失,由于坡面植被稀疏、坡度大、表层涵水能力低、坡面截流能力弱,暴雨发生时土壤入渗速度远远小于降雨强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河流改道冲毁道路和农田,部分林地及坡耕地产生侵蚀沟,地块支离破碎,破坏地面的完整性,部分坡面出现滑坡现象,导致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1.2.2 土壤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受水力、风力侵蚀作用,加之缺乏保护性措施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致使土壤侵蚀严重,造成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降低了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和保肥保水能力,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降低。调查显示,垦初土层厚为30-70cm,现在坡顶耕地表土层厚只有5-10cm,有机质下降2/3左右,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弱是土壤结构破坏及有机质下降的严重后果,并进一步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已严重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

1.2.3 水生态恶化,水资源分配失衡

生态环境是一个生物、大气、土壤、水等诸多因素有机关联的复杂系统,不同因素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土壤侵蚀既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还会打破系统平衡,阻碍植被的生长,削弱生态系统滞缓径流和调蓄水源的功能,水资源分配失衡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旱涝灾害频发,甚至会导致部分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危机[4]。

1.2.4 湖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运行

降雨径流携带侵蚀泥沙流入江河湖库,下游河道及湖库淤塞抬高河床,大大降低了河道泄洪和水库蓄滞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和服役年限。每遇暴雨极易产生高强度汇流形成山洪,冲毁房屋,冲断桥涵,直接威胁着沿河村屯道路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体系

2.1 合理规划生态修复布局

按照规划目标,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全省水土保持功能提升与维护需求、水土流失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因素,最终形成以辽西低山丘陵区、辽北漫川漫岗区、辽东山地丘陵区、辽东半岛丘陵区及太子河、辽河、大凌河为骨架的“四片三带”生态修复战略格局[5-6]。

2.2 分区建立生态修复体系

2.2.1 辽西低山丘陵重点治理区

该区域位于辽宁西部,由努鲁尔虎山、松岭、医巫闾山3条北东向构造平行岭组成,重点治理面积21526km2。区域特征: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降水较少且气候干燥,土壤侵蚀严重。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径:该区以蓄水保土为水土保持的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屏障增强土地生产力。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植物与工程措施实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加大种草植树力度,加快推进植被恢复、荒山荒坡绿化治理;开展坡耕地治理与改造,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将沟坡治理结合,做好小河道和侵蚀沟的治理;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山杏、大枣、苹果、梨为主要品种发展果树生产,建设人工操场发展畜牧业。

2.2.2 辽北漫川漫岗重点治理区

该区域包括沈阳市的法库县、康平县,铁岭市的昌图县、西丰县、铁岭县、清河区和开原市等,重点治理面积4455km2。区域特征: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冬春季多风,暴雨、大于频率高,暴雨集中,耕作土壤疏松且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质量不断下降,抗冲、抗蚀性能弱,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径:该区属重点粮食产区和典型黑土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方向是保护农田,维系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对于漫川漫岗及平川区,要加强坡耕地治理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做好库、河、沟岸边防护等中小河道整治,进一步提升其防洪能力。对于山丘区要加强种草植树,恢复植被,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林果发展[7-8]。

2.2.3 辽东山地丘陵重点预防区

该区域包括新宾、抚顺、清原、东洲、宽甸、凤城、本溪、桓仁等市县区,覆盖面积14806km2。区域特征:该区域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降水量丰富,是浑河、太子河的源头。其核心区域为大伙房水库及其输水工程水源区,森林资分布集中,既是中部城市群的天然屏障又是省内植被最好的地区,但降水量大且年内分布不均、土层较薄、山高坡度,也是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易发区。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径:该区水土流失预防方向是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为下游提供优质、充足的水源,在保护好表土资源的同时防治山地灾害,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杜绝陡坡栽参、过度砍伐等森林植被人为破坏的现象,依法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实施封育治理、坡耕地治理,以防轮荒轮种、陡坡开荒等现象的发生,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施农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小河道及侵蚀沟提升行洪能力,推进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护农村和周边生态环境。

2.2.4 辽东半岛丘陵重点治理区

该区位于辽中平原向辽东山地过渡地带,覆盖范围10314km2。区域特征:多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聚集,具有优越的土地开发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集中分布。长期以来,因矿山过度开采近2/3的骨干矿山进入中期。由于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密集,生态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下降严重制约区域发展[9]。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径:以建设与恢复植被为重点,强化水土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山洪灾害,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营造水保林、改造疏林地和坡耕地、种植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大力发展果树生产和设施农业;综合治理沟道与坡面,建设小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注重城市生态保护,打造滨水宜居的生态环境[10-11]。

2.3 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

为及时掌握辽宁省水土流失情况,应结合地域特点建立覆盖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及重要流域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定点预报土壤流失、植被数量及类型、土地利用等状况,通过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和数据信息综合分析,为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①水土保持普查动态监测:定期开展普查,掌握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分布和侵蚀现状等;查清水保措施现状、数量、分布情况等;完善数据库,为水土流失治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②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采用遥感、地面观测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状况、植被状况;监测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强度、面积和分布状况。③水土保持定位观测:长期定位观测不同类型区土壤流失量及其影响因子,监测范围包括:水土保持基础信息示范平台,25个坡面径流水蚀长期定位观测站(点);2个风蚀长期定位观测站(点); 10 个长期固定小流域控制站和12 个简易小流域控制站④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监测: 采用定位观测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省级及其以上立项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⑤工程建设区监测:监测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扰动、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治理效果,评价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

3 结 语

文章结合总体方略要求,综合考虑辽宁省水资源条件、作物种类、农业生产布局、地形地貌状况和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以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区为基础,提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的生态修复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水土资源保护体系、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和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等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植被辽宁省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