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2022-03-16 10:15丁大伟
读写算(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知识教学方式

丁大伟

(宿迁学院附属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小学数学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其由于知识大多以抽象知识为主,知识结构又较复杂,因此,对于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比较不好理解。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解读。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读知识,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材的设计、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更改。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以单一的学科教育知识为主,而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其他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基本,加入了大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通过小的生活现象,突出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活化的现象与数学学科产生共鸣。例如,在低年级的教材《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钟》《统计与猜测》等章节中都加入了生活实例,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则能通过趣味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直观地形象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方式,结合猜一猜、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已知经验和动手操作,将已知经验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

数学学科中的概念、现象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最后总结而来。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引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现象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下,将教师传授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运用生活实际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让教师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明确教学方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是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与学生相近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最后,是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作业设计都要充分结合生活化的内容设计。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降低知识难度,通过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设计原则

(一)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随处可见,小学生在步入数学课堂前在无意识之下已经接触到了不少的数学现象,这为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实际,精心为学生设计启发式生活情境,使每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环节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水平,寻求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概念的原型就是学生建立正确数学概念的过程与需要。

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其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图形大多数为立体图形,所以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这两大理念。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生活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采用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师先让学生准备几种物品的包装盒,并让学生尝试讲述下自己准备的包装盒的形状,因为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物品比较了解,因此介绍起来也十分激情昂扬。在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帮助学生强化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感知到平面图形的特征。

(二)教学环节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身心发展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教学是开发学生大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运用丰富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要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加以联想,并且在问题讨论时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生活经验方面的分享,学生在相互分享,相互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很快意识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从更加客观的生活角度认识数学知识。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建立生活化教学思想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生活相贴近,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不断引进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知识难度,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加法”教学为例。本次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加法含义并探究5 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本节课虽然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却并不了解加法的含义,说不清楚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因此,为了让学生能“知其所以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趣的生活情境:“学校艺术节,美术小组的同学们要制作折纸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制作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图片并请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重点说出一只纸鹤和两只纸鹤在一起是几只纸鹤,紧接着引出对加法含义的教学。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小学生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能力转变时期,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小学生思维灵活性较强课堂中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稍有走神就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了帮助学生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以“体积和体积单位”认知教学为例。体积和体积单位属于概念教学,虽然学生已有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的认知,但是由于面积概念过渡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本次课程教学教师首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紧接着教师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清水,取一块石头放入第二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这时第一个杯子装不下第二个杯子的水,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占空间”,然后教师再出示橡皮、铅笔盒、书包,让学生观察三个物体,哪个物体占的空间较大?哪个占的较小?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教师通过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学生建立概念,让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兴趣,为学生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

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知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到乘有圆形轮子的汽车,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不可以用椭圆形或者是正方形,如果运用这两种图形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同时让学生也能通过动画感知“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运用这样的方式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对教学有一个全新并且充分的认知,要了解到只有让学生明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所学知识,感受到知识是一种实际的需求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融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通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教学素材,对教材做适当的重组,将生活事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如“学校卫生包干区划分,其中五年级分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六年级分到了总数的九分之二,猜猜看哪个年级分到的多一些?”教师通过单独点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采用实际问题引入的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清晰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作业设计中都要实施与生活相连接的方式。在传统的数学作业中,教师通常采用做题、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但是大量的数学题目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要明确作业的目标及作用是什么?作业最主要的作用是辅助教学,巩固学生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当以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为主,采用生活化的作业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前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预习作业,请学生在家观察一些窗户、蝴蝶、桌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并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另外,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复杂的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学完“统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调查统计,如“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项目,并进行统计分析”“马上就要到元旦了,请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吃的零食,结合调查结果设计一下需要购买的元旦汇演零食”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的重要性并掌握统计的方法。

再如,在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生活实践练习。如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或者是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以此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知识教学方式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