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2-03-16 14:50黄志甲王培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杨 琦,黄志甲,王培珍

(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3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中国工匠”。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后,以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奏响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本文试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阐释,探究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探索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汉语大字典》中“工”是象形字,本意是木匠画弓用的工具(曲尺),引申为持工具的人,后引申为手工劳动(者),现泛指生产劳动。“匠”是会意字,本意是指木工,泛指以某种手艺为业的人,引申为在某领域卓有成就的人。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涌现出鲁班、庖丁、黄道婆等能工巧匠,也留下了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鬼斧神工的都江堰、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相似的成长过程:从拜师学艺到制造出第一个合格产品再到提升技艺打造出精美产品最终将自己的“匠心”体现到创造的产品上,这是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传承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凝结着工匠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尊师重道。

1.1 爱岗敬业是基础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具体的工作岗位,不同的职业分工构成了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素。爱岗是敬业的前提,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全心全意的做好工作,享受其乐趣、获得成就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体现着每个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众多的个人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平凡而伟大的成就。

1.2 精益求精是精髓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2]。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做事符合规范是工匠精神的最低要求,追求极致、严谨细致是工匠精神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就是努力做到专注与执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达到100%的极致精神。

1.3 求实创新是灵魂

作品是匠人完成制造过程的最终产物,凝结着“匠心”,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由于用途、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匠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使用适当的工具制造出“合适”的产品,这是工匠精神“求实”的体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对新产品的研发,凝聚着匠人们不断的探索与钻研,赋予工匠精神“创新”的时代特征,黄旭华扛起核潜艇事业迈步向前,南仁东的一生为“天眼”尽忠,宁允展打破高铁转向架生产瓶颈都是典型代表。工匠的工作不仅是对现有产品的精益求精,更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创造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良产品。

1.4 尊师重道是传承

“拜师学艺”是古代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3]。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过程学习师傅的技艺、从而掌握技艺的基本规律,师傅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技术要领,还包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以期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尊师重道是徒弟成长为工匠的必然过程,是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的行动指南。

2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2.1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不断推进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与发展、断裂、回归。

2.1.1 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掌握某种技术并专门从事相关劳动的手艺人,制作手工产品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没有好的产品也就没有生计,这是工匠精神的产生的基础。

第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西周时期就设立了“百工制度”,对工匠的技术和修行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德艺兼修”成为古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个阶段以“子承父业”的家族式技艺传承为主。

第三,封建社会以后,工匠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认可,也形成了“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的工匠文化,以“艺徒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突破了原有家族式技艺传承的方式,在师徒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切磋技艺,使工匠精神在不断发展壮大,代代相传。

2.1.2 工匠精神的断裂

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近代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并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手工业的竞争力下降,甚至成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工匠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随之技艺被埋没甚至失传,工匠精神也走下神坛、走向衰败。现代工业革命加剧了东西方的贫富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高速发展经济,曾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丢掉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甚至出现大量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等违背伦理道德的恶性事件,如豆腐渣工程、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结果就是到日本购买马桶盖、海外代购安全的奶粉等事情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经济效益高于一切思想大量蔓延,照抄别人的设计、照搬别人的模式,丢掉了思想丢掉了灵魂,工匠淡出人们的视野,手工劳作也被认为是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工匠精神被遗忘。

2.1.3 工匠精神的回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都在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回归。2018年上映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展现了桥、路、车、港、网等多个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智造”的魅力,更体现了国人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回归并不是片面地恢复低效率的手工技术,而是注重创新的高品质制造。

2.2 国外工匠精神的典范

工匠精神在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特色的诠释[4],德国工匠的专注执着、日本工匠的精益求精、美国工匠的开拓创新,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2.2.1 德国专注执着的精神

现代社会德国产品以质量好、品质优闻名于世,出现了一批诸如西门子、奔驰、博世、阿迪达斯等著名品牌,但是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德国落后于英美国家,“Made in Germany”却是质量差、廉价的代表。德国在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工匠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选超过了对利益的角逐[5]。德国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坚持稳健第一、速度第二,注重长期规划、立足时代传承;二是专注,企业秉持术业有专攻,善于抓住“缝隙市场”,潜心深耕,成为行业翘楚,匠人兢兢业业,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三是严谨,建立完整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每件产品做到全程监控检验。

2.2.2 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

日本在制造方面的钻研精神和产品质量全球领先,日本的品牌也深入人心,如三菱重工、丰田、佳能等。日本工匠对职业非常尊重,达到用一生的时间只做好一件事的境界,并将个人的荣辱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极力追求完美。日本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生专注,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用超过75年的生命思考寿司,“煮饭仙人”村嶋孟用50年专注一碗米饭,冈野信雄30多年来只做修复旧书这件事;二是人无我有的生存法则,如冈野工业的无痛注射针头、哈德洛克的防松螺母、A-one精密的弹簧夹头等能够嵌入到世界的众多产品中;三是坚持发展技术、质量无须检验,技术和品质保证了日本企业的长足发展,长寿企业世界第一,出现了7家千年企业,39家500余年企业,2万余家百年企业。

2.2.3 美国开拓创新的精神

美式工匠精神来源于早期欧洲移民时代的冒险精神,从“创客”的创新产品中,产生了以“创新”为代表的工匠文化。美国工匠用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执着于新事物,做出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6]。从富兰克林、爱迪生、卡门,到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对事物充满好奇、根据本人的兴趣,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新价值。美国企业非常重视创新,投入重金投入创新活动中,2018年研发经费总量5730亿美元,全球第一位,同时建立了创新的文化氛围,将员工创造力纳入评价标准并常年开展培训,是美国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保持优势的重要因素。

2.3 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阶段,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的新内涵[7]。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需要成千上万的新工匠携手创造,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社会氛围,是当代的必然选择。

2.3.1 制造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凭借人力和资本的优势成了制造大国,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工匠精神是制造企业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新时代我们在高技术领域如天眼、超算、新四大发明等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当前制造业存在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个发展趋势,唯有依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中国智造才能实现制造强国。原有制造业的“两高一低”的粗犷式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不匹配,我国企业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创造出性能好、质量优的产品满足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2.3.2 社会主义新风尚需要工匠精神

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传承历史优秀的匠人文化,借鉴国际先进的工业文化,弘扬乐于奉献的“铁人精神”、坚定信念“天眼精神”、攻坚克难的“珠港澳大桥精神”[8]、赶超一流的“高铁精神”,引领全面的工业文化,形成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2.3.3 实现个人价值离不开工匠精神

个人价值的体现从原来机械作业转向自我价值实现阶段,一方面,在“学中做、做中创”的环境下,个人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快乐工作创造价值的职业追求,获得幸福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有助于形成“有业—敬业—敬业—乐业”的良性循环。

3 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教育是使人获得劳动技能形成本性的主要手段。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说:“希望你们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魂,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9]。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训练、营造氛围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新工科指南”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0]。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纳入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严谨、专注、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专业素养,锻炼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徒”关系,通过在学业计划、人生规划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言传身教,推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专业课等教学环节,构建立体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工匠意识。一是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从意识形态方面着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价值导向,培育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基本认知;二是将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以专业岗位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职业追求;三是多用案例式、问答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工匠精神,例如通过播放《大国工匠》视频,用鲜活的案例讲述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通过研讨分析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等。

实践教学使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感体悟工匠精神。一方面校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转为以工程为背景的综合实践;另一方面与校外企业实行产教融合,利用真实的实践平台,形成教师、师傅共同指导的实践模式,真题真做。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双创”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出开拓创新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载体,利用融媒体平台传播工匠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宣讲工匠精神,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工匠精神渗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达到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大学生的目标,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中国工匠,在中国智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