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重逻辑

2022-03-16 15:55蔡茂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逻辑

李 敏,蔡茂桥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从“三重逻辑”的思路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思想政治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研究和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思政课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书记将其定位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具有相当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能否通过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和吸引力,增强思政课获得感和认同感,最终起到升华学生思想境界、提升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是铸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其承担着神圣而高远的育人使命,思政课教师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2]。为了提升广大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信心,向学生展现思政课应有的“魅力”和价值,文章在“三重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思政课密切相关的“情感逻辑”,以提升思政课获得感为导向,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其科学价值观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1 弄清楚理论逻辑,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增强自身理论素养是教师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正能量的基础。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3]。因此,要给学生一杯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突破原有知识的限囿,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往往会存在教学思路不清晰、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拘泥于单个知识点、拘泥于对课本或课件具体内容进行详讲等现象。相反,思政课教师读经典、晓原理、通历史,既通晓理论内容,又明晰理论架构,就自然具备讲好思政课的基础,融会贯通,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科学的理解思政课内容。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发展变化、呈现多元多样的教学对象,面对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联系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理解和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切记用单调、枯燥和孤立的方法讲解概念和理论,避免一刀切的进行“漫灌”。教学中要注重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概括和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启迪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主要命题进行理论讲解和传授;采用专题化教学的方式,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思政课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品质,牢记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共筑中国梦。

2 弄清楚历史逻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唯物史观

从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政课教学的素材,以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来不断坚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通过倡导崇尚自然、讲究仁爱、弘扬正气的方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对标新时代正确的精神指引,继承并发扬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德元素和文化内涵。坚定的理想信仰和过硬的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互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了解、认同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员。

以党史学习为契机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推动“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教学,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2021年2月,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5]。“四史”蕴含着对青年大学生思想与政治引领的丰富资源,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是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鲜活的教科书。在感悟中华民族面对挫折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脉络和奋斗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智慧和一脉相传,不断发挥新时代新思想的“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作用。

3 弄清楚实践逻辑,挖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政课素材

以鲜活事例强化认知,用事实讲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讲透,是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青年大学生有其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努力把纯粹的知识课堂转变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堂,把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为理论教学注入活力;或者运用高科技的教学载体,比如互联网+、VR智慧课堂等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或者通过讲述革命先烈故事、演唱红色歌曲、朗诵经典名篇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代入感,拉近理论教学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

课程教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将复杂、多变的大社会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小课堂中。指导学生思政理论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或者选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或者设置情景主题活动,给予学生充分体验;或者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乡情、民情,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在社会大思政课学习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

4 弄清楚情感逻辑,努力建立起教与学双方互通的桥梁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特征与诉求,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生动性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助力。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教与学联系、进行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共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演化拉近师生距离,促使情感共鸣,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应以智慧启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了教师对学生真实、适度的感情投资,才能换取学生的尊重和认同。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探索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等教学方法,强化备课、授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面对多元、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教师要用心观察,细心分析,善于维护学生自尊心,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教学时发生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善于运用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巧妙、灵活的组织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活动规律,预防心理疲劳,避免空洞、宽泛的理论宣讲,通过建立平等、尊重、互动的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振。恰当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可以解答疑惑、解决问题,使他们自愿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思政教学获得成功的标志。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第一次学党史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