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高校人文素养类公选课的教学体系构建

2022-03-16 15:5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文设置

颜 莺

(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强调了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1]。纵观我国以工科、理科见长的应用型高校,大多都存在人文素养教育短板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不重视,缺乏足够人文素养类课程;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技能,自身人文素养缺失。要切实改变这种现象,高校管理要更新教育理念,统筹规划,做好布局,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在保证与满足专业性需求的同时,创新教学内容,重组知识结构,拓展教育空间,设置更多的人文素养类公选课,作为专业素养的有力补充,构建起新的教学体系,以培养思想过硬,综合素质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 深层次重组知识结构,构建人文素养知识体系

应用型高校人文素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导向,结合“新文科”建设,从打造一流人文素养本科课程出发,挖掘优势,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更高、更深层次上重组,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目标。

1.1 统筹规划,做好整体布局

通识课程是专业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更多技能,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国内很多高校把通识课落脚点放在掌握更多技能上,课程授课目标着重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往往忽略学生性情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而,设置人文素养类公选课尤为重要。当前,不少高校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在总体规划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存在因人设课,或完全让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开课,造成同一所学校,相似相近课程较多的现象。人文素养类通识类公选课的灵活多样,内容比较广泛,可涉及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各层次的培养,授课方式也可形式多样。

人文素养类通识类公选课应作为主干课程的有力补充,从其目标及性质上着手,更注重养成教育。除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是非观,健全的人格,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统筹规划,全校一盘棋,做好整体布局,从培养各方面素养为目标,跨学科跨专业设置课程,注重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养成教育。

1.2 精心设置,合理知识结构

我国的高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专业教育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日益彰显出一些短板与不足,比如专注于专业技能实践教育,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一些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中文水平较差,毕业论文通篇表述出现严重问题。这说明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要进行重大改革,特别是在如何打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方面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

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高校来说,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扎实专业基础为目标。公选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其优势在于灵活,可从整体性与广博性上拓展学生的视野、锻造学生的独立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 创新性优化素养课程,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来说,应从广泛层面上着手,把知行合一与融合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能力素养和精神素养的融合,在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上做到知识与行为二者兼而有之。

2.1 知行合一,打造素养课程

知行合一经历史千锤百炼的证明,其哲学理念的延续,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更为合理化。知行合一应让学生有知善知恶的良知,再在实践中检验真知,人文素养公选课能更好地承担这个教育职责。

以课程为载体,将人文知识的探索和人文行动的研究合二为一,从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双向设置精心打造课程。如从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出发,可设置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选讲、茶艺与茶文化、中国海洋文学等课程;从理解相关专业知识、规范行为意识出发,可设置礼仪、口语艺术、创意写作、职场模拟实训等课程。

2.2 学科融合,强化人文素养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

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新要求,在强化人文素养方面,一些高校意在打破学科边界,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排名前列的几所高校,建设了一批“人文素养核心课”,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北京大学的改革比较有特色,建立了通识教育体系,强化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辅之书院模式和沙龙活动。但普通高校不具备北大的实力,因而,其模式在其他高校具有不可完全复制性,实践证明,普通应用型高校最简单可操作的方法是开设人文素养类公选课。公共选修课是当前最能发挥学科融合的一种课程设置方式,可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大胆创新,能力与精神素养相结合,开设符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课程。

3 实施教学团队模式教学,纵横向拓展教育空间

现代教学必须要从传统教学的课堂框架中解脱,注重从纵横向突破,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师生携手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涉及面广,要做到内外兼修,组建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之一。

3.1 综合优势,实施团队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以经典为主的学习把人文教育看作教育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成人的基础[3]。我国近年来提出强化新文科建设,其理念讲究实践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特别注重人文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价值观的培育。

适应新文科的要求,人文素养类公选课除了内容要革新外,更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针对跨学科的内容,以课程为中心建设相对应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实施团队教学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从综合素质考虑,团队成员构成以课程设置及内容为导向,融合多学科,优势互补。

3.2 以多路径,拓展教育空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绝对的权威,从而约束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后,现代教育更多地把学生定位为自主行动者和实践者,而在教育过程中给予教师的是辅助与合作的身份,否定了教师完全主宰的地位,赋予师生以对话式的平等地位。

人文素养类公选课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且公选课从确定课程名称、授课方式到考核方式等都有比专业课更为灵活的特性,但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课堂框架中解脱,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因而,形式上,可立足实际,结合具体,多路径切入;搭建教育平台,横向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于一体,纵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充分地拓展教育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变强迫性学习为有兴趣的自主性学习,达到教育最大功效。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于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来说,人文素养课程的缺失是学生较少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通过整合人文资源,精心设置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程,革新教学内容,把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三结合,可改变这种状况,从而达到培养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只有培养出一批批思想过硬,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国的经济文化才得以长足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文设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