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注入活力
——以《人口的空间变化》活动化课堂教学为例

2022-03-16 15:55许盈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案例活动

许盈盈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1 地理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1.1 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活动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实现综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

1.2 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教材的转变与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渗入,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课堂上更多实践活动、更多情感互动。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知,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问题,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经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1.3 与地理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自身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今信息化社会的高中生,配合地理学科的教学特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活化学科课堂教学,建立并摸索出一套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

2 地理活动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2.1 改变学生课堂地位

活动化课堂教学通过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主化意识,令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体验取代“说教”与“静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是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活动化课堂教学更看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令到教学鲜活化、生动化。

2.2 有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化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它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核心,以获取感知经验为主要目的,很容易能培养学生自己习惯动脑、动手、动口,配合团队协作,增强情感互动。通过“动手去学”,最终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养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研究习惯。

2.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化课堂教学能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并应用信息提供决策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学科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乐于交往、善于表达、合作共事的实践能力等。

3 地理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由4个课堂阶段“前初中后”组成,“课堂之前”为上课前的先设计和布置学生做一定的前期研究,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制定出学习内容方向,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活动,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以某知识点为中心的信息。在课堂中,3个阶段均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活动探究深化知识内容。“课堂之后”通过师生间讨论实际问题,落实知识点到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整个教学流程根据活动内容提出相应的活动策略取向,用以指导教学思路和检测教学成效。该教学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概括为“贯穿一根线,实施四步走”。

4 地理活动化课堂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探讨活动化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4.1 课前课程实施分析

教师通过讨论法、案例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的形式丰富;培养学生读资料、读图以及表述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贯穿整堂课,由接触表象事物慢慢过渡到认识理解事物本质。

4.2 课堂之前活动

活动(1)学生小组形式去收集资料制PPT堂上展示说明广州火车站春运的情况,通过这一案例联系本节课内容,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关系?

活动(2)制作学生家族迁移报告。学生调查自己家族过去是否有迁移历史并通过填写老师印发的报告表。

在课堂前的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

4.3 课堂初期活动

活动(1)课堂一开始提出:“每年寒假的时候,为什么每年的春运的有大量的人口流出广州?”学生根据课前布置做的有关春运的调查,使用PPT展示2008年暴雪下的春运。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后,引入知识点:每年这么多人春节要回乡,是由于这些乘客原来不是广州本地人,而是从外地到广州打工,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在东部沿海几大城市的“民工潮”,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人口迁移。

利用例子,学生判断哪个是属于人口迁移,学生讲出答案并集体讨论。例如第1个例子,有学生判断为对,可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工一年里在城里打工时间长还是在家务农时间长,来得出从时间判断。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归纳出三个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4.4 课堂中期活动

活动(1)承接上一个活动归纳出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依据,判断“民工潮”属于人口迁移。再让学生看春运列车上的照片,引导学生感情上体会春运过程的艰辛,请学生讲述身边认识的外来打工者的故事,拉近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感,同时全班分析得出几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活动(2)归纳出影响因素后,再通过三个例子判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在学习知识后再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深化知识内容,过程能接触更多的社会实例,同时又能检验学生掌握程度,马上应用到实例分析中,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5 课堂后期活动

活动(1)提出开放性问题“作为广州市民,你认为这么多外地人进入广州,对广州带来什么影响?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得出结论填入表格内。此活动通过合作探索,交流沟通,互相启发,形成良好个性和协作意识,增加感情交流,增强实践能力。

活动(2)实例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征,通过多媒体动态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对图像内容探究,注重开放性和拓展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化记忆。

活动(3)通过课前对班里同学家族迁移做的调查,整理出我班学生家庭人口迁移的数据统计图表。再请几位家族迁移情况比较典型的学生,讲讲自己的家族迁移过程和原因。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化了解人口迁移这个知识点。

5 地理活动化课堂教学经验与总结

新课改地理课堂,在实施活动化教学过程中,确定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多样形式;设计活动内容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从“教案”变为“学案”;活动过程的开展要“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活动期间的评价要民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探究活动要注重学科特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5.1 “问题研究”深化活动化教学

问题研究是新课改教材的创新点,它安排在每章之后,就本章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提供环境,使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相关地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尝试从地理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如为配合“人地迁移”内容,教材设置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是实际分析社会问题并应用的一门学科。

5.2 “案例分析”加强活动化教学

“案例分析”是地理新课改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个性化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知识力量。

5.3 “探究活动”落实活动化教学

配合新课改地理教材的“活动”题,设置活动:你的祖籍在哪里?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设计成如上文的学生家族迁移报告书案例堂上作分享,每位学生都动手、动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4 多媒体支撑“读图思考”拓展活动化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地理课程、地理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本以静态图片展示动态事物,实际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空间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动态人口流向可更直观获取信息。锻炼了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更利于知识网络结构在学生脑中完善。

中学地理教学形式多样,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新课改呼唤“活动化课堂教学”,并不否定其他教学形式合理搭配的妙处,也只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配合,各取所长,才能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益。地理教学中共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只有在活动化教学中形成,为地理课堂注入活力“活动化课堂教学”必定成为中学地理新课改的亮点。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案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