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策略研究
——以蒲阳村为例

2022-03-16 15:5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村庄村民空间

沈 蕊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指导我们应充分建立乡村文化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文化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生命样式的背景与结构,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秉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传统文化正在逐渐缺失,乡村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渐渐衰弱,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无序。乡村文化观念及文化需求不断指导形成乡村空间及组织功能,乡村空间是附加了乡村文化的实体空间,而乡村空间不仅是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还是维持社会稳定、整合多元阶层的重要载体。村庄空间既实现了村民社会交流、休闲娱乐等需要,又能联合多元阶层以实现社会的稳定[1]。

1 乡村文化概述及对空间的影响

乡村文化是村民在从事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一套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有关。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农民精神的重建才能复苏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构成乡村秩序的基础,于潜移默化中教导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家园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乡村文化的崩坏导致乡村失去了秩序,缺少秩序的乡村文化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出现村民背井离乡、乡村逐渐没落。[3]以“礼制”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据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主体地位,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需要为基础,强调维持社会稳定,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儒家礼制强调空间的等级和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同“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思想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建设、表现天地、自然、宫殿庙宇的显赫地位和空间形象传输礼制思想,追求等级森严的封建国家空间秩序。

2 乡村文化重视不足的空间表现及原因

2.1 乡村空间秩序丧失的表现

2.1.1 紊乱的乡村空间

以模式化面貌出现的新式空间,如城市花箱、大面积硬化地面、人工草坪等,使得乡村建设变得城市化、标准化、缺乏地域特色。而这种城市化的新式空间与乡村社会的肌理格格不入。大面积硬质水泥铺地的广场,只有村内偶尔举行大型活动时才能发挥功能,聚集人流;公共休闲绿地简单化、机械化地分散布置,缺乏后期的维护与经营,最终成为村民晾晒杂物的空间。

2.1.2 无序的乡村社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本位”“利益本位”的功利、个人主义的心态,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逐渐扭曲与丧失,以宗族乡绅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治理无力与退化,导致整个乡村社会信仰缺失、宗族观念淡化、乡土逻辑丧失,村民各类行为不再受道德价值的约束,行为动机也由最初的“伦理本位”转向个人主义至上的“利益本位”。

2.1.3 消失的传统文化

宗族关系的不断淡化、部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乡村建设填塘建园、河流沟谷被污染、森林被砍伐,村庄原有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人们对于自然更多的是报复性的索取和占有。[4]同时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乡村人口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致使村庄空心化,乡村田地、耕地大面积荒置。

2.2 乡村空间秩序丧失的原因

2.2.1 制度环境的变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制度,各类改革带来了乡村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5]制度的变迁不断更新村庄的传统制度,市场经济与快速城市化使得原本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村庄的自组织结构逐渐削弱,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不再受道德价值的约束,变得日益商品化和社会化。

2.2.2 全民功利化的影响

全民功利化对乡村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追求利益取代传统的道德观,成为许多村民价值观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村民对土地的依赖也开始变质,在他们心中土地开始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土地出让得来的高额经济补偿才真正能使村民心理得以满足,[6]以自我为中心取代了原有的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2.2.3 乡村自治体系的崩塌

乡村传统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宗族、乡绅等力量构建并维系,乡村新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渐更新并改变乡村社会的传统结构和运行机制[7],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道德的舆论压力逐渐消失,乡村独有的礼俗治理方式与自治体系走向瓦解。

3 基于文化传承目标的蒲阳村空间设计策略

3.1 蒲阳村村庄概况

蒲阳村旧名为“蒲阳寨”,位于渭南市蔺店镇东北6公里处,全村185户,总人口867人,共有3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680亩,主导产业以苹果、梨种植的第一产业为主。2015年被临渭区区政府及蔺店镇评选为临渭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3.2 空间设计策略

3.2.1 运用乡土材料,传承“俭”文化

通过就地取材,减少对现代化工业材料的依赖,选择卵石、红砖、废弃的混凝土石块等当地乡土材料,[8]并利用各种野生植物,如狗尾巴草、油菜花、百日菊等营造乡土景观,最大限度的实现节俭建设。在蒲阳村公园节点的设计中,注重乡土材料的利用,并按照一定的美学构成原则对其进行优化,在石磨盘底部运用废弃的大理石碎块配合卵石,拼接成具有一定美感的图案,并且利用废置的混凝土块搭配不同植物配置,实现对空间的划分。

3.2.2 尊重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

尊重乡村的传统文化以及生产、生活习惯,了解村民的发展需求,融入村庄的特色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加强家园自豪感。蒲阳村农户宅前为村内邻里交流活动最多的空间,而当前花池断裂,砌砖破损,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针对此种文化困境,团队提取了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建筑的风格及色彩,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将此类文化有选择的应用于乡村的宅前空间。

3.2.3 营造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参与

在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公共空间序列里的中心节点地位,重构其场所感;还根据村民的使用需求,对公共空间进行细部改造及现代化的设计,并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团队根据当地村民对活动的需求方面,提供了相应的空间载体,为锣鼓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乡村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在村民活动广场的适当地方增加儿童活动设施,如秋千,沙堆等,在村庄的老杨树节点下配置可逗留的设施,如在杨树节点下用小灌木配合中等高度的乔木及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果。

4 总结

文章通过理清乡村文化的内涵,梳理乡村文化重视不足的空间表现,探析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价值不被认同,乡村特色消失的内在原因。最后以蒲阳村为例,以“文化传承”为规划理念,运用乡土材料,传承乡村文化;尊重本土风俗,提高公众参与;营造公共空间,延续文化记忆等方法,对村内的公园节点空间,农户宅前空间等进行设计,提升乡村空间文化品质,实现现代化的村庄建设。

猜你喜欢
村庄村民空间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村庄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