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2-03-16 16:17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陈 堃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1]。《行动计划》中提出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这关系着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为学校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2],在内涵上体现了“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以打通学生入脑入心最后一公里为核心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及活动的思政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保证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全程不断线。

1 课程思政建设的脉络演进

1.1 最初萌芽阶段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在水地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每个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文件对开设思政课、编写教材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

1.2 十年孕育阶段

上海市历年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上海市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科德育”是贯穿两个指导纲要的核心理念,把德育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使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得以凸显。2010年,上海市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重点研究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2014年,上海率先开展“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将思政课改革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把思政课程拓展为课程思政,并印发实施《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此后,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3 深入探索阶段

上海市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进程中,逐步构建起“4+1+X”思政课教学体系,“4”是四门本科思政必修课程,“1”是“形势与政策”课,“X”是“中国系列”课程。“中国系列”课程,每门课程聚焦新思想的某一方面,集中体现新思想引领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蕴含于多样化的教学之中[3]。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会议召开之后,各地各高校思政课呈现出了可喜局面,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2018年,上海共成立了八个学科协同研究中心,聚合高校前瞻研究,德育实训基地名师引领,区域实践探索,推进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上海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拓展、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为辐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向全国推广上海“课程思政”模式,吹响新时代思政课奋进号角[4]。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两个“关键”,一个“关键”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另一个“关键”指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4 全面推进阶段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旨在开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立足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成长需求,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遵循和途径,为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指明了工作方向。各高校在《纲要》的指引下认真推行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2 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厘清的相关概念和实质内涵

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2020年9月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我们办好思政课程的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指引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贯穿并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细小处入手感化滋润学生心田。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最优方法和路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定位以及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思政课程重点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政治认同和价值引导,课程思政则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彰显“课程育人”的本体价值。

2.2 思政元素与思政素材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和方向。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故事、道德规范、职业素养等内涵可以分解为各类思政元素,如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奉献精神等。

思政素材是由多个思政元素组合而成,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影响等要素的鲜活事例资料,如时代楷模与身边的榜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是最好的思政素材来源。思政素材所呈现的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文档、图片等[5]。

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就是承担这个神圣使命的显性课程,所体现的是直接的思政教育过程,是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是间接的思政教育过程,它是通过隐含在学校的各学科专业的教学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中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自然熏染过程[6]。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必然要求。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要坚持以大思政观引领、以系统思维统合、以问题意识贯穿、以担当精神深化,要集合学校各方力量和资源,以“育人”为落脚点,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路径,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融合、大格局、大境界,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7]。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理念高度契合,立足于“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结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建设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3.1 加强顶层设计,促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实施

我校按照教育部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强调了要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制,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学校将利用三年建设时间,实施“思想强基行动、实践立行行动、配齐建强行动、责任落实行动”四大行动,打造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矩阵、“千人”育人队伍,使全校上下育人意识更加强化、全过程育人机制更加完善、全方位育人体系更加健全。

学校党委先后印发《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师德素养提升行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印发《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2020-2022年)》,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在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中依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印发《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全面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导师。在这些政策、方案的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全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3.2 搭建工作载体,强化教师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建设初期,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缺少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概念不清晰,没有方向,也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一种课程思政,不知道在专业课教学中该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学校为此搭建“一周两课三立项”工作载体,“一周”,即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师德师风专题宣传教育周”,突出思想铸魂和规则立德,强化教职工法治和纪律教育;突出先进典型树德的感召力,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两课”,即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领全校教师打造“开学第一课”“新生第一课”,将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三立项”,即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分别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课程思政教学创优示范样板”“课程思政资源包”,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载体,帮助教师尽快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中,勇当排头兵,先进要发挥典型的感召引领作用,争取门门课程不落后,提升教学质量。

3.3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是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交流展示会,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再动员会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观摩培训会。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这是学校第一次组织“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参赛教师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深入提炼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从教学内容、教法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实现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电工基础课程项目《正弦交流电-时代的选择》育人的主题是大国自信、民族自豪感。在课中探究环节通过案例引导使学生明确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采取小组辩论的方式明确交流电的优越性,通过“一带一路”案例讲解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思政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增加了专业学习兴趣,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锻炼。

赛后,获奖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一步规范、凝练与提升,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专业和课程中实施。我校及附属学校报送的6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功入选了辽宁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向兄弟院校展示了我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

3.4 打造专业思政主线,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对7大类专业课程设定的具体建设目标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思政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具体要求,打造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思政主线。专业所含的各门课程,围绕这条主线,根据课程性质及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内容和任务。课程中每个章节则围绕课程的思政目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国际国内时事挖掘思政素材,贴合教学实际,设定各章节的思政教学目标。然后将思政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分解为思政元素,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地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达到共通共融,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我校影视动画专业二维动画制作这门课程,教师根据《纲要》中艺术类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建设目标,确立了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中华伦理文化为主线的专业思政主线和运用中华传统元素进行剧本及角色设计,培养文化自信的思政教学目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准中华伦理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将思政元素如中国文化、中国形象、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入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小故事中体味大道理、从小人物中体现大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3.5 运用语言艺术,提升话语引导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政课堂话语的主体,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内容、话语模式无疑能极大地影响话语中的意义传递[8]。我校2020年师德标兵创作的浮雕《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形神兼备,应用于课程思政中,教师的讲解感人肺腑,在全校师生中引起极大反响;微生物基础课程中,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疫情病毒变成教育教学中的“活教材”,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可见,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能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形象生动地表达政治话语,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话语表达上下功夫,讲究话语艺术感,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运用话语之美,展话语之力,激荡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善用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习近平语言艺术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生动指导,对思政课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价值[9]。

学校在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引导力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思政课堂话语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融会贯通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起来,讲出中国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我校学生在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绽放抗疫青春决胜全面小康”——2020年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的好成绩,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参赛学生围绕思政课课程中的有关章节或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加深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加了讨论、交流、分享等主动学习形式,各门课程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