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1+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3-16 16:17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分职业技能证书

刘 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高职院校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也提出,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可见,在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在1+X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高职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制定与1+X证书制度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体化差异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从而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能力[1]。

2 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1+X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具体实施也是见仁见智。为了扎实有效推进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整体性原则。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需要理念先行,深入研究,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高标准设计[2]。

第二,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3]。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跟企业岗位对接,对岗位任务分解,实现教材内容贴近企业实际、实训贴近企业实际工作。

第三,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府是主导,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组织协调。职业院校是改革的主体,主要是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应通过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在师资培育、技能鉴定等方面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并从中受益。

第四,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1+X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生事物,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而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3 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职责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委员会,成立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包括毕业生)代表组成,主管领导为教学主管院长,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等。1+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书记和院长牵头,在学院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专项工作组的职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督促检查各专业的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协调工作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等。

3.2 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4]

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重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学分制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个性化精细化培养。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弹性学制、建立选课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将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实施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免修课程、创业项目置换课程学分等管理办法,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积极参与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工作,为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专业面向岗位搭建相应职业工种的课程体系,形成以获取职业准入资格为目标的放射性课程群,并开发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及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根据《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和调研结果,将1+X证书作为顶点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重新制定适用1+X书证融通要求的课程标准,建立校内学分银行,明确“X”证书的学分兑换办法。

3.3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5]

学院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师德师风制度、人才引进制度、教师发展制度建设以及绩效考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学院新进教师职前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兼职教师教法培训、专职教师学历提升等工作。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锻炼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为了适应未来市场竞争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院以专家引领、学习研讨、广泛交流、反思提升为重点开展各层面的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发展型教师。

对接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以专业群发展为目标,培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全面落实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和为期三年的企业实践,以及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制度。教师和企业员工双方互聘,实施现代学徒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3.4 整合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差异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联合行业、企业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等,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和证书的开发。将企业工艺标准和施工标准规范化、实施操作步骤一体化、质量控制标准统一化、设备布局集成化、施工策划提前化、调试模拟仿真化、技能实操训练集中化,满足教学、实训、教师能力提升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技能提升等需求,为企业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政校企三方合作,整合校企双方现有实验、标定、检测等硬件资源,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和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能力,面向军民融合及本地区其他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方向,开展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支持、培训服务、创业服务、网络数据服务、标准转化服务等各类产学研服务,建立以企业为市场和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以提升相关行业、企业技术能力,促进军民融合与科研成果转化。

4.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学分置换[6]。依托“学分银行”,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账号,健全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学分置换、弹性学制等相关制度,搭建各类人才成长的平台,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服务退役军人、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开展师资“1+1+1+X”阶段式管理培训,即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以及海外访学研修。将“1+1+1+X”阶段式管理培训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名师海外培养计划,完善教师培养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开启教师多渠道晋升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活力,为学院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支持。

综上,在高职院校推广1+X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及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学分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学分美食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