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6 23:44李国柱李从欣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李国柱,李从欣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一 引言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设目标、内容重点、核心要义、评价机制及保障体系等。但《纲要》是纲领性文件,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到专业、课程,因此本文结合经济统计专业,对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误解进行探讨。

二 课程思政具有系统性

《纲要》指出,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一个体系[2],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包含课程思政的所有内容,只能包含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另外每门课程也不一定每一章均有课堂思政,该有则有,该没有则没有。

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思政体系,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课程思政体系也应有所不同。以我校经济统计专业为例,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鲜明河北地大品格,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系统掌握现代统计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具备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信息管理、预测与决策,富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设置了九个毕业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掌握现代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关注经济统计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解决经济、资源环境、金融及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查询、分析、提炼文献资料的能力;五是能够阅读经济学专业英文文献,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数学分析能力;六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七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八是具备良好的品德、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九是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交叉融合课程、素质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治精神、国家安全意识、职业素养、科学精神。素质拓展课程是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在命文化类、地质科技类、信息技术类、外国语言类、传统文化类、美学鉴赏类、身心健康类、法治法律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类等11 个模块中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的知识性和引领性。交叉融合课程侧重和计算机的结合,契合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的发展趋势。集中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教育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 课程思政具有专业性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很多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直接讲这些内容,这是对课程思政的最大误解。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讲授的就是以上内容,而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隐性地传达以上内容,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而不是将思政内容僵化地楔入专业课程。专业不同专业课程也有所不同,因此也就有所谓的专业思政[3]。如果把课程思政上成了思政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教学事故。

其实《纲要》已对不同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侧重点进行了阐述,比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学类专业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统计学类三大专业之一(另两个专业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虽然被归入经济类专业,但同时兼具经济类专业和理学类专业特征,属典型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体系设计时,应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经世济民的学术体系和理学类专业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结合起来。

在专业基础课程部分,要开设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上发生的贸易争端、金融风险等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在专业必修课部分开设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实证论文写作、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其中数理统计主要培养学生统计推断思维,计量经济学培养学生对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建模能力,时间序列培养学生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能力,抽样调查培养学生如何增加样本的代表性,多元统计分析培养学生高给数据建模能力,数据挖掘培养学生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挖掘有用知识的能力,国民经济核算使学生了解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随机过程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建模的能力,统计软件则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证论文写作则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专业选修课程部分,设置数据挖掘和金融统计两个方向,数据挖掘方向主要开设数据可视化、R语言统计基础、市场研究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四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金融统计方向主要开设量化投资、保险精算、金融数学、金融风险管理,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金融风险能力。

在交叉融合部分,强调经济统计和计算机的融合,主要开设SQL 数据库、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网络爬虫技术、Hadoop 基础、复杂网络分析、互联网统计等。该部分培养学生借鉴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以达到对经济统计的重新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四 课程思政要重实质轻形式

《纲要》公布后,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实践、探索活跃起来,尤其一些培训机构在全国办了多期培训,但大多培训过多强调课程思政的技术和技巧,使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了畏难情绪。实质上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程,教师只要把课上好了,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课程思政。如果教师设计了很多思政元素,但把课讲不明白、讲错了,这不但不是课程思政,而是教学事故。因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大德、公德、私德。大德主要是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律规范;公德主要是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行业规范;私德方面主要是职业操守。一个教师如果上课迟到早退、讲不明白内容、不尊重学生等,都属于违反职业操守,就是在私德方面存在问题,即使课程设计的很好,也起不到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虽也需设计,但并不需过多技巧。课程思政的设计应结合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以经济统计专业为例,各专业课程既包含相同的思政元素,如科学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可能包含不同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设计的重点应在知识传授,因为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前后衔接的知识体系,知识传授的目的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

每门课程的第一章基本都是绪论,主要对课程性质、研究对象、产生发展历史等进行阐述,在这一章可以有针对性的讲授学科发展发展历史[4]、代表性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如在计量经济学第一章讲授计量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除了讲授历届诺贝尔奖中计量经济学获奖学者,还给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领域华人知名专家、他们的研究领域、国际影响等。在讲授国民经济核算时,讲授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我国为什么从MPS 核算体系转变为SNA 核算体系

在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都可以强调职业操守。比如对统计人员来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事实求是,不能造假,无论数据造假和结果造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在讲到每种模型的输出结果时,给学生讲解输出结果中每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何识别是否存在造假,并用已发表论文中提供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告知学生造假的后果。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要让学生了解造假和数据不符的区别,比如以前年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 数据并不等于各省统计局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很大原因在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 不存在重复计算,而各省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之间有一定的重复计算,为了改造这一问题,目前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已改由国家统计局核算。

在经济统计学专业中一般不设《统计法》,但可以通过一定设计让学生了解统计法的知识,比如在讲授统计学时,统计学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这实际上不是《统计法》的第二条,在讲授统计调查时,强调统计调查项目需要审批,这实质就是《统计法》第二章的内容。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将《统计法》作为预习或复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统计违法案例,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在数据挖掘课程中,通常给学生介绍数据挖掘方法论,主要包括NCR,SPSS 和Daimler-Benz 公司联合拟定的跨行业数据挖掘标准CRISP-DM 及SAS 公司的SEMMA 数据挖掘标准,让学生掌握数据挖掘行业规范。在实证论文写作中,给学生讲授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行业规范,如统计表一般采用三线式表格,统计表的标题应该在表的上面,而统计图的标题应该在统计图的下面,以及参考文献引用标准规范等。

科学思维则是每门专业课必须达到的目标。有些看视无用的知识实质上是有用的,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异方差为例,通常按照异方差的概述、后果、检验方法、校正方法的流程来讲,但某些学者在授课或培训时给学生讲,计量经济学中没必要讲异方差,因为不论有没有异方差,只要使用“异方差一致性标准误”就可以了。这种说明是错误的,授课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在碰到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异方差一致性标准误”是从异方差后果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只是角度之一,另一个角度则是从异方差的来源出发,将异方差转化为同方差。虽然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应用的效果并不一定好于上一个角度,但这个角度的一系列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

在讲完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后,可留作业让学生提出新的检验方法和新的估计方法,从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所有专业课程和交叉融合课程,都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案例融入教学中。如统计学中指标体系章节可以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案例,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划分的有序聚类为安全,计量经济学可以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为案例,时间序列分析。

政策效应为案例,非参数统计可以非均衡增长为案例,数据挖掘可以金融风险预测为案例等。专业课中的大部分章节均适合采用案例方式,案例方式不仅实现了“进课堂”,如果再通过小组作业、分析报告等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专业竞赛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对经济统计专业来讲,全国性的统计类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市场调查大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全国数据分析与统计大赛,这些专业竞赛都基于企业实际需求(如全国市场调查大赛由正大集团冠名并提供部分题目)或企业实际数据,专业竞赛和专业实习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适当设计专业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如采用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方式确定每节课值日学生,由值日学生负责课间或课前考勤、擦黑板等。

五 课程思政需要多维多阶段评价

从内容上分,课程思政包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和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从主体上分,课程思政评价包括教师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和主管单位(学校、省教育部门、国家教育部门)对课程思政的评价。

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是过程评价,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是结果评价。对效果的评价最重要也最难[5],一是因为大部分效果很难量化,而定性又很难衡量;二是效果的显现可能具有长期性,短期可能没效果,长期有效果,或短期是正向的,但长期是负向的等等;三是效果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难将一门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剥离出来。因此目前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主要还集中在课程本身,即看分数的高低。当然可以通过设计考核方式考察部分思政效果,以对创新性的评价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写出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将其他学科或专业的方法引入到本课程中等。通常与学科文化相关的可以短期由教师评价,其他则需长期的社会评价。

正是由于效果评价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现在的评价集中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评价。但现在建设评价有技巧化、技术化的错误倾向,甚至某些指标或大部分指标和培训机构趋同,机构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社会效益,评价标准技术性越强,教师和学校越需要求助于机构,机构盈利了,但打压了教师课改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比如有些线上课程建设要求必须有中文字幕,而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对教师资格有要求,高校教师普通话等级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再比如线上课程要求出现头像,这更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是课程,不是看影视剧。目前绝大部分线上课程没有板书,板书则是很多理学、工学、经济学课程必须的手段,念PPT 大大消弱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黑板推导方式又难以通过课程评价的技术标准。

因此,对课程思政的评价要重实质、轻技术;除了对短期成绩的评价,更要注重对长期育人效果的评价。

六 课程思政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6]。对教师的培训首先是思想政治培训,思想政治培训除利用好每周的思想政治学习外,还要利用好各种平台,如学习强国、高校老师发展工作室等,建议将干部网络学院向教师开放。

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载体,课程讲不好,课程思政也无从谈起。学校要支持老师继续攻读学位或去名校进修,各名校也要承担起为全社会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支持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线上学术活动,使教师了解学术前沿,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适当增加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使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使教师通过科教整合提升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氛围营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科研名师的外溢效应,通过科研工具讲座、申报技巧分享、吸收到课题组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适当增加对教师教学技术的培训,通过新技术辅助教学,如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将PPT、案例、视频、习题等进行共享,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炼。当然要把握好课程和技术的关系,课程是实质,技术是辅助。

七 课程思政需要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最适合在专业层面开展顶层设计、全面规划。通过设置课程思政协调小组,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既要保持统一性,也要保持差异性。统一性是指各专业课程都归属于经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差异性是指各专业课程均侧重统计方法的一个或几个侧面。在课程思政上的统一性要求各专业课程都必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性要求各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特点挖掘其他的思政元素。

无论是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作为课程思政主战场的课程建设,均离不开经费支持[7]。除积极申报课程思政项目获得经费支持外,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向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调配一部分资金。如教学业务费可以支付教师出差培训费用、材料费等;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一流专业建设经费和一流课程建设经费也可以分摊部分费用。

八 结语

课程思政改革仍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误区,目前部分课程思政出现的形式化、技巧化、表面化、碎片化、浅层化的倾向,不仅起不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其实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三进”[8]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模板,只要认真探索不断追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将会更好实现。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