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肉种鸡双黄蛋比例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2022-03-17 21:45刘蕾,陈合强
家禽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均匀度种鸡产蛋率

刘蕾,陈合强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1-0023-04

一般母鸡体内只有5~7个直径1 cm以上的卵泡,每个大小稍有差异。产蛋高峰时,高产鸡连产期可达40 d,休息1 d后又进入第二个连产期;而低产鸡的连产期只有几天,休息几天,才开始第二个连产期。肉种鸡产蛋上高峰期间双黄蛋的比例不能超过4%(有的品种5%),31周后双黄蛋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5%,双黄蛋过多会影响产蛋高峰持续时间,增加脱肛几率。但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现用户饲养的肉种鸡出现高达5%~6%的双黄蛋比例,给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探讨影响双黄蛋比例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至关重要。

1 影响双黄蛋比例的因素

1.1 育成期加料太大,体重控制失误,大约占40%

这一因素直接影响鸡群育成后期性器官特别是卵泡的发育。

1.2 均匀度差,大约占20%

有效料位不足,吃料不均匀,导致个别种鸡营养过剩。

1.3 慢性疾病发生,大约占20%

鸡群发生疾病特别是肠道疾病如球虫病,影响机体对营养的摄入,导致卵泡变形、变性、出血坏死,发育不正常。

1.4 产蛋期加料过猛,大约占10%

高峰料量设计不正确,加料不合理,能量低或蛋白过高。

1.5 加光不合理,大约占5%

育成中期体重明显偏低,后期体重上来,性成熟和体成熟不同步,加光后加速不成熟卵泡的发育。

1.6 外界应激,大约占5%

异物或异常声响等对鸡群造成应激,导致卵泡发育异常致双黄蛋增多。

2 预防措施

2.1 降低疾病风险

制定并执行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管理方法,防止疾病通过人员和动物传播;根据本地疫病流行与疫苗来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遵照执行;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合理用药,减少各种疫病的发生。

2.2 培育肉种鸡合理的生长发育曲线

育成期提早到11周开始快速加料,确保13周后合理的周增重。

2.2.1 0~27 d是骨骼、免疫、消化和心血管等系统及羽毛的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期间要求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通过良好的育雏管理培养鸡只的食欲,检查嗉囊的饱满度确保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饮水位置;觀察鸡只行为,保持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10 d时在遮黑饲养的条件下,减小光照强度至3~5 Lx。从14~21 d开始监测每周体重,个体称重并计算变异系数。

2.2.1.1 1~7 d 注意温差变化和冷应激,垫料或笼底温度达到28~32 ℃,空气在静止状态下每上升0.5 m温度会相差0.7~1 ℃。雏鸡到场及时开水开食,若前期24~48 h温度较高,种鸡在较高的温度环境生存感到会更加舒服,但生产性能会降低。关注第一周湿度的变化,湿度低于45%会产生灰尘;高于75%易造成垫料潮湿并影响鸡体蒸发散热。控制好细菌感染和疫苗反应。早期骨架发育应达标,母鸡发育不好影响产蛋性能,公鸡因个体矮小发育不全会影响受精率。第一周末的个体体重差异常常是由鸡只不同的采食能力造成的,而创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能够促进均匀度提高。注意育雏期饲料的质量和减光强度变化对鸡群生长有无不利影响。

此外,应特别重视育雏期第一个24 h:①做好准备工作,为雏鸡准备生物安全条件良好、干净卫生的鸡舍。合理布置育雏设备确保雏鸡入舍后便于找到饮水和饲料。确保饲料选用筛滤过且无粉尘的颗粒破碎料。雏鸡入舍后第一个24 h内应在1 m范围内就能找到饮水或饲料。开食盘和雏鸡饮水器应放置在常规的饲喂和饮水系统附近。雏鸡入舍前应预温鸡舍,确保雏鸡入舍时温度和相对湿度稳定,地面(垫料)温度应达到28~30 ℃;②雏鸡入舍时,尽快将雏鸡入舍放入育雏区域。确保雏鸡立刻找到饮水和饲料。从第一天开始提供新鲜空气,防止因通风不足有害气体聚集造成空气质量差,对雏鸡的呼吸道和肺脏表面造成伤害。舍内光照强度应大于20 Lx以刺激雏鸡活动。雏鸡入舍后应让雏鸡安顿1~2 h,然后观察雏鸡行为,2 h内是否能采食饮水是减少弱雏的关键环节;③环境要求,雏鸡入舍时的环境要求:雏鸡高度的空气温度达到30 ℃、垫料温度达到28~30 ℃、相对湿度达到 60%~70%。观察雏鸡行为,判断温度是否正确。鸡舍需要一定的通风但不能有贼风,为鸡舍提供新鲜空气,同时排除废气、多余的湿气和热量。雏鸡易受到风冷效应的影响,风速不应超过0.15 m/s;④育雏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嗉囊饱满度来评价育雏效果的好坏,雏鸡一旦开食,易于吃饱喝足。如雏鸡采食饮水得当,其嗉囊会充满饮水和饲料。第一个24 h内可轻柔触摸雏鸡嗉囊检查嗉囊饱满度,查明雏鸡进食情况。雏鸡入舍2 h后在舍内3~4个不同的位置抽样30~40只雏鸡检查雏鸡和嗉囊状况,嗉囊饱满度应2 h达到75%、12 h>85%、24 h>95%。

2.2.1.2 8~14 d 11~14 d控制好球虫疫苗免疫后的反应,不应因健康原因而影响限饲计划,如因球虫、梭菌引起的肠炎会造成饲料消化率降低,康复后需平稳过渡饲料。2~3周周中增加体重抽测,制定饲养方案确保4周末体重达标。

2.2.1.3 15~21 d 育雏期的小鸡是开产后影响产蛋的主要因素,应确保分栏数目准确,饲喂器具合理充足,计算平均体重、均匀度和每周的周增重,绘制实际生产与标准曲线比较,调整饲喂量,上料速度尽量在4 min内完成。

2.2.1.4 22~28 d 鸡数不准、加料不均匀、称重不准、分群不及时,环境温度控制不当,限饲不当、断喙不当、免疫不当、密度过大,采食饮水位置不足等都是造成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体重小的鸡只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可以考虑增加饲喂量使体重达标。

2.2.2 5~9周继续生长发育阶段 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3~4周分群,变异系数小于12%时分成两栏、变异系数大于12%时分成三栏。分栏后控制各栏鸡群的饲喂和生长,使其在63 d时达到重新制定的体重标准。63 d时各栏鸡群之间不再进行调整,要比较实际和标准体重,如有调整需重新制定目标体重。35 d体重不达标或均匀度差、6~10周周增重不够等会推迟开产和产蛋高峰,表现生产性能不好;保证鸡群里基本上始终没有低于标准体重的鸡只,有利于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经常观察鸡只的体况发育,一般调整约需6周时间可以表现出来生产性能。体重大于标准的鸡只可减少下一次的饲喂量或推迟下一次加料时间来纠偏。5~10周要求均匀度继续保持80%~85%以上。药物净化在6周做,靠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

2.2.3 10~15周 80~95 d时鸡只90%的骨骼发育已基本完成,期间鸡群应保持一个稳定的生长发育曲线。调整饲喂量使鸡群均匀地达到标准体重,体重低于标准的鸡群应专门设定生长曲线,使其在105 d时体重回归到标准体重;体重高于标准的鸡群应按重新设定且平行于标准体重的曲线生长,这段时期鸡群的体重不应有任何下降。饲喂器具在鸡舍内应分散放置,要求不超过3 m的范围内,使全群鸡只都能找到这些设备。关注呼吸道、肠道健康,预防坏死性肠炎、葡萄球菌、寄生虫病和霉菌,垫料管理不善如太厚或太薄和水质污染都易产生肠道疾病。

2.2.4 16~24周 促进鸡群生长和增重,使鸡群做好性成熟和混群的准备。按照体重标准增加料量,刺激生长速度,使鸡只做好性成熟的准备,每周检查和评估种母鸡的耻骨间距,监测性成熟的程度。计划加光前一周评估鸡群的均匀度:如果鸡群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良好(变异系数小于10%),根据建议的程序给予光照刺激。如果鸡群体重没达标或均匀度不好(变异系数大于10%),至少推迟7 d加光。147 d公母混群,确保种公鸡与种母鸡性成熟一致。定期观察鸡群采食行为,监测公母分饲和饲料分配情况。15~25周母鸡骨架发育有限,必须正确增加饲喂量,每周增加4~6 g,周增重不超过200 g,加光到产蛋5%饲料增长幅度不宜过大。定期触摸鸡只分析体况情况,体况由骨架、体重、胸肌和脂肪等不同比例组成。预产阶段是种母鸡成熟和产蛋储备期,如果腹部脂肪少,加光早的母鸡产蛋少就容易休产。免疫次数过多和应激可能导致生长不足,适当增加挑战料;基础料量高增加挑战料来降低5%基础料量,基础料量高低和加料速度决定双黄蛋数目多少。混群公鸡的比例9.5%,超过要求比例的1%,容易造成母鸡群背部羽毛过早缺失。

2.2.5 25~32周 期间输卵管、卵巢、睾丸快速发育,光照刺激10~14 d后种鸡开始性成熟。按要求饲喂种母鸡,刺激提高产蛋率和蛋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产蛋率达到5%之前,将育成料换成产蛋料。按要求饲喂种公鸡,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提高受精率。执行种公鸡淘汰程序,对种公鸡的腿部和脚趾、丰满度、面部颜色、泄殖腔状态、体况等进行评估。种公鸡的鸡冠、肉髯、眼睛周围应呈均匀的鲜红色,喙部形状齐整;腿型直挺无弯趾,脚垫干净无损伤,跗关节周围的红色斑点表明种公鸡的交配能力很好;交配能力好质量高的种公鸡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掉羽,尤其是肩部和大腿部;每周对种公鸡的体况或丰满度及体重进行监测;泄殖腔(肛门)周围的羽毛应有些磨损且泄殖腔应大而湿润。环境控制鸡舍,光照时间不要超过13~14 h。发育较晚的母鸡是影响产蛋高峰的重要因素,防止体重过度增长过肥造成产蛋率过低,加光可适当推迟1周。均匀度好的鸡群,从5%后3周左右饲料量应迅速增加达到产蛋高峰的最大料量。产蛋上升期检测蛋重趋势,从蛋重增长情况可判定添加料量快慢是否合适,采取少量多次的加料方式,避免过度饲喂。

2.2.6 33周至淘汰 产蛋高峰4-5周内观察饲喂量逐渐过渡到减料。5~6周之后看高峰维持综合情况,开始采用试探性减料,减料的幅度应较小且应缓慢,对鸡群需要较高的维持能量需求或产蛋高峰高的鸡群提供足够的能量维持产蛋率;如果母鸡超重,高峰减料过快,产蛋下降迅速,出现掉毛和休产现象,每次减料的同时观察母鸡群的反应,任何产蛋率的异常下降,都必须恢复到原来的饲喂量后再做调整。留心蛋重增长趋势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发生在产蛋率下降之前,这也可视为鸡群存在潜在问题的第一迹象。若鸡群每日蛋重偏离蛋重标准,出现非正常的增长或下降,都要相应调整料量避免产蛋持续性下降过快。现场管理应尽量避免减料与免疫对鸡群产生的叠加应激。具有相当风险的种蛋会造成孵化率低,受到一定污染的种蛋如地面蛋,蛋壳沾有粪便,可轻轻去除粪便;下列种蛋如破碎蛋、穿孔蛋、畸形蛋、薄壳蛋、皱纹蛋等应废弃,蛋壳表面带有血迹、轻度脏蛋、蛋壳粗糙、蛋壳表面带有卵黄、白壳蛋、蛋壳有细微裂痕也不宜当做种蛋使用。

2.3 控制好均匀度

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鸡群的产蛋水平,一般均匀度每提高5%,只入舍母鸡累计多产合格种蛋2~3枚。通过每周称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特别是4~8周合理控制好均匀度。牢记我们需要的是鸡群自然生长的均匀度,均匀度是养出来的,而不是挑、调、称出来的,分群挑鸡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提高均匀度的补救措施。育成后期特别是14~18周应通过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充足有效的料位和水位、及时分群、合理限饲等措施维持均匀度的持续稳定。

2.4 制定合理的加减料方案

评估鸡群,制定方案。在鸡群1%~5%日产蛋率换成产蛋料,蛋白含量过高会导致鸡只体重增加过快,从而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进而影响产蛋高峰。根据日产蛋率增长情况,结合日平均蛋重、双黄蛋比例、采食时间、周增重等添加高峰料量,确保25~30周期间持续稳定的达到标准周增重,不能出现停滞。一旦鸡群的日产蛋率达到5%~10%(留40 g的加料空间)开始添加高峰料。一般性成熟良好的鸡群能够在21 d左右达到80%日产蛋率水平,35 d左右达到产蛋高峰。监测加减料的快慢速度:①产蛋率水平,記录并绘出每天的日产蛋率曲线;②母鸡每周的平均体重及周增重,每周同一时间称取足够数量母鸡体重并绘出曲线;③种鸡吃料时间,观察并记录种鸡每天的吃料时间;④蛋重,每天称取足够数量的种蛋蛋重并绘出蛋重曲线;⑤双黄蛋比例,不超过4%;⑥腹腔内1 cm以上卵子数量,正常为6~7个,超过9个料加的快,少于5个料加的慢。

2.5 推迟加光

加光前评估体重和均匀度,体重不达标、均匀度低,推迟加光,使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步,以提高种蛋利用率,使产蛋高峰突出且持续时间长。

2.6 减少各种应激特别是外界干扰

引起鸡群发生应激反应的环境因素包括持续的高温或低温、气温骤变、光照的不合理改变、严重噪音,鸡舍内空气湿度过低或过高、氨气浓度过高、灰尘大量集聚等,均可导致鸡群发生应激反应。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长时间断水、断料,饲料营养严重不均衡和饲料质量突然改变,饲养密度过高,不同日龄或批次的鸡群混养,鼠、鸟、狗和猫等生物的危害,捕捉、转群、运输和断喙等人工惊扰。疫病应激包括频繁的疫苗接种、长期盲目大剂量投药、鸡群中长期存在某种慢性疾病或隐性感染等均可导致鸡群发生应激反应。实际生产中应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各种应激的发生,以减少双黄蛋的比例,维持生产性能的持续稳定。

3 小结

从产首枚蛋到产蛋高峰良好的采食行为、适宜的饲养密度、充足的饮水空间及合理的通风对于取得良好的产蛋高峰和高峰后的持续性非常重要,一旦每日饲喂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链式料线或盘式料盘的位置,确保喂料系统内的料仍能均匀分布。同时监测好双黄蛋的比例,以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性能的优势。

3101501908251

猜你喜欢
均匀度种鸡产蛋率
夏季雅士勇对蛋用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成绩的影响
肉用种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探讨
利用中草药提高蛋鸡产蛋率的实用配方
种鸡各阶段饲养方法及高产技术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喷头高度对防火林带喷淋效果的影响研究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度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
PTT纤维纱线生产及在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
春季蛋鸡饲养管理